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的设计策略
作者: 王静【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性作业旨在通过学习、体验和实践,促使学生逐步形成道德品质,养成公德意识,并培养美德行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将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树立美德的过程中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责任感、担当精神和为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时代优秀新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王静(1978—),女,江苏省南通市唐闸小学。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延伸,实践性作业具有弥补理论教学不足之处、更好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立德树人”使命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品德、学识、品格的培养[1]。因此,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征设计相应的实践性作业,不仅能促使学生内化所学知识,还能实现学科教育与道德培养的有机结合。
一、动手创作类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由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尚未充分发展,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为了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设定基于学生兴趣的实践作业,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有助于将学生的无意识关注转变为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有意识关注,从而实现学生乐于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目的。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装扮我们的教室”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打造班级良好环境的能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完成动手创作类作业,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教室装饰和维护工作,为班级环境的建设做出贡献。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每天在不同教室中的学习生活体验及各班级的特色,以激发学生对教室环境与学习氛围的思考和探讨。学生可能会从黑板报和班级装饰等方面指出各班级的差异。其次,教师可以在适当时机引入本课的主题“如何装扮我们的教室”,以便引导学生对教室装饰的重要性进行探讨。随后,教师可展示教室的立体图,让学生对教室的整体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他们装饰教室提供必要的基础。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室各个部分的功能,以促使他们开展自由表达和动手实践的活动。例如,通过利用教室后部的黑板,学生可以创建一个“班级热点榜”,记录班级内发生的重要事件,表扬受到教师认可的学生,并激励其他同学向表扬榜上的同学学习。又如,窗台设计的创意可以由学生自行发挥,他们可以在窗台上展示手工作品或种植的花草,以增加教室的美感和温馨感。再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设立一个“班级美术角”,选取每个小组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欣赏并评分,最终评选出最高分的作品,并称赞其创作者为“小小艺术家”。
通过完成动手创作类作业,学生不仅能培养观察、审美和实践能力,还能在动手实践中提升操作技能和拓展美学修养[2]。此外,这一实践过程既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助于班级内形成积极向上、和谐共融的氛围。
二、调查研究类作业,促进自主探究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并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以促使学生深入认识社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布置调查研究类作业,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研究调查。这种作业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索知识背后的奥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3]。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致力于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做出独特的贡献;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促使他们珍视每位劳动者付出的成果。首先,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职业劳动者的图片,如环卫工人、纺织工人、建筑工人等,并引导学生推断图中人物的职业身份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其次,教师可鼓励学生在闲暇时间体验一些简单且能够近距离感受生活的职业,以领略其劳动体验。这样的实践有利于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增强职业理念。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消防局,让他们亲身体验消防员的工作职责。在参观过程中,消防员将详细解释并展示他们的职责,强调他们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性。消防员致力于预防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通过灭火、救援等活动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此外,消防员还会详细介绍消防局内陈列的各种消防车辆及其功能和操作方式。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调查研究类作业,即要求学生研究、思考消防员可能面临的各种场景,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观察—实践—调查—发现”的有机循环过程,学生得以深入探究知识,从而提升个人综合能力。调查研究结束后,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并对职业价值和职业规划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通过完成调查研究类作业,引导学生理性审视问题,并运用个人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为建设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实验对比类作业,养成思辨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双重特点。教师应积极搜集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作业进行系统观察,学习并掌握知识,以关注更为精细的学习细节[4]。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科学实验中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促使其深入探究并培养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网络新世界”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其真切体验到网络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并掌握防止沉溺于网络的方法。首先,教师可布置课前调查实验作业,要求学生自行制作两份调查问卷,以调查周边的人在不使用网络时的活动情况,以及利用网络会做的事情。其次,在完成调查问卷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比较和总结,统计在未使用网络时常见的活动与使用网络时的主要活动的情况。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可讲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再次,教师可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思考:“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离开了互联网会发生哪些事情呢?”为了研究网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实验分为两组,一组继续使用网络,另一组不使用网络,以便比较两组实验结果。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呈现作业内容,并在班级群内发布相同信息。不使用网络的学生需要将作业要求详实地记录在纸质笔记本中,而继续使用网络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班级群获取作业内容。如果作业涉及资料检索,不使用网络的学生将受限于纸质书籍或文献,而继续使用网络的学生则能通过网络检索更丰富、全面和详尽的资料。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现象,感知生活的变迁,培养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还有利于让他们更清晰地领悟到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所带来的便捷之处。
四、情景表演类作业,深化知识理解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布置情景表演类作业,教师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叙述技巧,还能够使学生以表演形式展现他们学到的知识[5]。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受特殊保护”的教学为例。新课标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板块中强调,教师应结合生活案例使学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通过情景表演帮助他们掌握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的正确方法。因此,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刻理解自身受到法律保护的事实,当个人权利遭到侵害时,学会运用正确的途径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以“我对校园欺凌说‘不’”为主题的情景表演类作业。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分组,每组自行排练和演绎与主题相关的情景剧。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角色,有的负责编剧,有的负责外联,其他成员则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并共同演出。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优质情景剧,以引导学生模仿和实践。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组内分配角色。例如,三名学生饰演“霸凌者”,两名学生饰演“被霸凌者”,两名学生饰演“小法官”,三名学生则饰演“小警察”。通过表演“霸凌者侵犯同学权利—被霸凌者用正确途径反击—霸凌者受到惩罚”的情节,学生能深刻认识“面临权利侵害时,必须主动寻求帮助”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有小组的情景演绎表现进行评分,评选出得分最高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小组,并给予奖励。通过参与反对校园霸凌的情景剧表演,学生既能培养合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强化自身的维权意识。
情景表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所学知识内化并表现出来。通过直观、生动的表演,学生能够迅速将知识转化为行为表现。情景表演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加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和道德品质,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五、系统打卡类作业,养成良好习惯
在安排学生作业时,采用打卡的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避免课程中作业零散分布的情况[4]。此外,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作业设计不仅可使作业更具系统性,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些事我来做”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心父母,关怀家人,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学习并掌握家务劳动的技能。首先,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家务作业,通过在班级群内发布持续一周的接龙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以培养其劳动意识。在课堂中,教师可提出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家务事通常由谁来承担?”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们回答:“家长。”随后,教师可以选择在演示文稿上展示表现优秀的学生完成的打卡作业。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以“我是家务小能手”为主题的比赛。比赛规则为教师通过演示文稿呈现家务活动相关图片,学生需进行抢答,并回答图片所展示的家务劳动,同时进行相关演绎。答案正确且演绎准确者可获得一分,累积三分者将晋级至下一轮比赛。连续答对五道题目的学生将有机会参加擂台赛。最终获得“家务全能王”称号的学生将被尊称为比赛的擂主。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21天习惯养成打卡”为主题的活动。根据科学研究,连续21天的行为实践有助于巩固个体习惯的形成。学生可利用在线社交平台,如QQ群、微信群等,进行为期21天的挑战,每日完成指定任务并进行打卡记录。教师可对学生的每日表现进行评分,并奖励排名前五的连续打卡学生,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还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现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目标的核心在于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理解和内化,以及将这些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设计系统打卡类作业,教师能引导学生反思实践中的道德和法治问题,进而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树立责任意识,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旨在推动学生不断学习、思辨、应用和创新,实现学科“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经历“激趣—探究—实践—再探究”的过程,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建国,牛秋羽.以实践性活动塑品立德[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4):6-8.
[2]吴静怡.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J].江西教育,2024(19):23-24.
[3]孙素珍.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3(34):11-14.
[4]于婧.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实践[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4,40(1):65-68.
[5]朱帅.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的设计[J].新课程导学,2024(4):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