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者: 洪薛【摘要】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教学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一份优质的作业,不能只是机械抄写或简单的课堂重复,而应该要有启发性,题量适当,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质增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应基于课程,强调教材内容的挖掘与整合,凸显作业内容的全面和新颖;促进教学方法的锤炼与丰富,彰显作业内容的少量和精炼;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尽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理性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系镇江市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专项课题“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2023ZHSZ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洪薛(1981—),男,江苏省句容市河滨路小学。
完整的数学教学活动,应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与布置、作业的批改与反馈等几个环节[1]。作业设计与布置是教学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适度、适量以及适时的数学作业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及时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从而内化为核心素养。但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设计与布置作业时,存在不少问题,从而使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都会“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布置小学数学作业时,要考虑内容的多少、思维的深浅及素养的提升等。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作业是平时检查学生学习能力及效果的有效方式,也是彰显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厘清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作业的设计,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2]。
1.作业过量
为了追求教学质量,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会倾向于“量”的提高,错误地认为只有多做才能掌握,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不考虑适量,只是让学生重复性地机械做题。题海战术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获得发展。
2.作业过度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只有多做“难题”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数学水平,因此,在布置作业时不考虑适度,往往选择一些难度过大的题目。这样的作业布置不仅打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部分学生上网搜题,同时也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
3.作业过“单”
这里的“单”是指“单一”。有的教师为了省事,方便批改作业,只布置简单的计算题、选择题、判断题等缺乏思维含量的题目。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数学学习简单,形式单一,从而忽略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同时,这也不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作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作业设计与布置过于随意,缺乏系统性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3]。平时,部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比较随意,没有清晰地设定作业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导致作业内容与教学重点、难点脱节;作业的布置长期以书面作业为主,忽视了实践、探究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试做与预估作业,作业量有时过多,加重学生负担,有时又过少,达不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可见,教师对学情了解不足,会导致作业无法精准对接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会使得教师对作业难以进行系统规划。
2.作业设计与布置过于统一,缺乏差异性
部分教师仍然秉持着传统的“一刀切”教学观念,认为统一的作业能够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习惯于为全班学生布置完全相同的作业,没有考虑到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缺乏对学生差异性的深入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应当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策略
(一)挖掘教材,凸显“全而新”
“全”,即所选择的数学作业要能反映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有代表性和概括性。教师要根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精心选择相关内容,改编和开发数学作业。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紧紧依据教材、学生情况等,紧密结合新课标,使要求切合实际。“新”,即布置的作业形式和内容适当创新,以新颖、有趣的作业吸引学生兴趣,同时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这就要求教师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时常变换填空、选择、计算、操作、应用等作业形式,做到书本习题、自编练习、改编习题、实践类作业相互穿插,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小学数学作业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从而体会到作业的乐趣。
1.选择突出知识重难点的作业
在选择作业时,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和新课标,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作业,突出知识的重难点,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后,教师可以整合教材中第43、44页的练习,设计如下作业。
(1)一根铁丝恰好围成一个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这根铁丝长多少厘米?
(2)如果用这根铁丝改围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9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3)张爷爷家有一块长方形菜地,菜地四周围了篱笆。菜地长是8米,比宽多3米。篱笆长多少米?
(4)如果张爷爷家的这块菜地有一面是靠墙的,那么篱笆至少要用多少米?
上述作业不仅结合生活实际,还具有层次性和梯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作业设计突出新颖有趣
新颖有趣的作业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设计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从学习与探索的角度,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方法,提升数学思维,体会数学价值,并逐步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好玩有趣,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师可布置如下课外作业。
(1)找一找: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
(2)做一做:用纸盒或木工板等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3)说一说:向家人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4)画一画:在纸上画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上述作业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思考,在“找、做、说、画”等不同活动中,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像这样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作业,改变了平时单一的作业模式,丰富了学生的作业体验。
(二)锤炼教法,彰显“少而精”
“少”,即合理控制作业量,争取以最少的训练量达到训练目的,让学生从烦琐和重复练习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合适的作业,以最少的作业量完成目标任务。“精”,即选择和布置的作业要能够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的精华,凸显知识的重难点,切实反映新课标要求,体现教学意图。
1.作业设计彰显精细化
精细化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数学技能,还能推动其数学思考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精准设定作业目标、精心选择作业内容、精巧安排作业形式和精细实施作业评价,能够让作业更好地发挥其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的作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4]。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第73页第3题设计如下练习。
(1)1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数,芳芳排第8;从右往左数,兵兵排第4。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先在图中标出两人的位置,再解答)
(2)1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数,兵兵排第4,芳芳排第8。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先在图中标出两人的位置,再解答)
(3)对比刚才的两小题解答过程,你有什么发现?(相同与不同)
(4)如果有1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数,芳芳排第8;从右往左数,兵兵排第4。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不画图,你能直接解答吗?
这样精细化的作业设计,把数学的知识与技能勾连,把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融合,凸显“三会”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在“少而精”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得到成长。
2.作业设计彰显结构化
结构化的作业设计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逻辑性,有助于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升思维能力。
比如,在进行立体图形的复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立体图形的特征、关系、表面积计算、体积计算等相关联的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梳理,整体建构立体图形的知识体系,彰显知识的整体意蕴和逻辑关系,为学生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研究学生,尽显“个性”和“理性”
“个性”,指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体现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和人际关系上。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使作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理性”,即理智的行为能力,在这里特指理性思维,是学生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在作业设计与布置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尽显理性思维。
1.作业设计尽显学生成长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与布置能够贴合学生的兴趣点,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作业完成中,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尽显学生成长的个性。例如,在教学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后,教师可布置如下作业。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请你简要地画一画、写一写。
(2)请你当一次花圃设计师,为学校设计一个面积为36平方米的花圃(长和宽为整米数)。
(3)你设计成这样的花圃的理由是什么?
基于不同的认知和特点,在以上作业中,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思考,跳出数学作业解答“齐步划一”的框架,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2.作业设计尽显数学思维的理性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和生活实际,设计开放性、层次性和实践性等不同类型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数学的理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
(1)选择一张圆片,自己动手剪拼,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一种平面图形,再计算这张圆片的面积。你有不同的方法吗?
友情提示:先把圆片剪成若干等份的扇形,拼成( )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是( )。
(2)你觉得这几种不同的剪拼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与过程,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跳跃性与发散性,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成为问题的探索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迸发思维的创造性,提升理性的数学思维。
结语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材、学生、地域及年级等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的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让小学数学作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才干,减轻数学课业负担,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沈重予,于曦晖.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练习设计[J].小学数学教育,2016(8):25-28.
[2]赵艳中.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1(7):91-94.
[3]马银琴.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助力“双减”落地见效: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初探[J].山东教育,2022(32):50-51.
[4]陈维杰.怎样使数学作业更有效[J].考试周刊,2023(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