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设计
作者: 张倩【摘要】英语语篇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它以阅读为主,涵盖对语篇的理解、分析、创造和应用等多个层面,包含听、说、读、写等多样化的语言技能训练。英语语篇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灵活使用语篇教学模式,聚焦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推动其多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张倩(1997—),女,江苏省南通三里墩小学校。
思维品质是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英语语篇教学以英语语篇为教学载体,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语篇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推动作用,根据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等思维品质的特征,设计相应的语篇教学策略,借助关注语篇主题、梳理语篇框架、剖析语篇细节、开展实践活动等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一、关注语篇主题思想,增强思维的广阔性
主题思想是语篇的灵魂,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语篇的主题为学生进行其他语言活动提供了具体的语境,能够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高效学习,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语篇的主题思想,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脉络,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1]。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二年级下册Unit 1“Where's Kitty?”的语篇教学为例。该单元在设计上注重语篇主题的选择与呈现,以“寻找Kitty”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情境,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关于物品位置的词汇和句型。这样的主题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为他们提供了具体、生动的语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在关注语篇主题思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听故事、参与游戏等方式,让他们思考“Why do we need to know where things are?”“What should we do if we can't find something?”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的主题思想,还能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在教授“on”“under”“behind”“in”等介词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What other prepositions of position do you know?”“Can you use these prepositions to describe the things in your room?”等。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拓展性的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学完这个单元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寻宝游戏”,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隐藏在各个角落的“宝藏”。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还能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寻找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聚焦于语篇的主题,学习关于位置表示、描述的英语词汇和句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背后的意义,为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角度,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梳理语篇结构框架,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语篇结构是课文整体的行文思路,是课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组织方式。梳理语篇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脉络,加深对文章行文顺序的认知,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语篇的框架进行梳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组织规律,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篇章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2]。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4“Seeing the doctor”的语篇教学为例。在梳理语篇框架结构时,教师明确语篇的主题关键词“看病”,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和语篇的对话内容大致将课文分为多个具有相同特点的部分,如“Describe the condition”“Doctor's suggestion”“Therapeutic process”等。在划分段落后,教师让学生在每个部分中找出相应的关键句,如在“Describe the condition”部分划出关键句“I have a terrible headache.”,由此推测病人病情产生的原因以及生病情况。为进一步确定语篇中病人的状况,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顺序阅读语篇内容,了解病人看病的顺序:描述病情、听取医生建议、进行治疗。病人看病的流程是语篇的结构框架,也是语篇的逻辑顺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依据语篇的严密逻辑梳理框架,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理解语篇内容的逻辑后,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整理病人看病的流程,并根据原文中的关键句,推测病情形成的因果关系,将其绘制成图标。教师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语篇框架结构,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语篇“骨架”的理解,而且能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梳理语篇结构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内容,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深入剖析语篇细节,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在英语语篇中,既有外显信息,又隐藏着一些起到暗示作用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具有较大的信息量和丰富的课外知识。通过对细节的剖析和学习,学生能在深入研读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提高信息抓取和归纳的能力,进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3]。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6“At the snack bar”的语篇教学为例。课文内容围绕在小吃店点餐的情境展开,通过对话形式呈现了词汇、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教师可以展示如下相关对话片段。
Assistant: Hello, what would you like?
Child 1: I'd like a hamburger and a glass of milk, please.
Assistant: Would you like some noodles?
Child 1: No, thanks. That's all.
Assistant: OK. And you, young lady?
Child 2: I'd like a sandwich and a cup of tea.
Assistant: Anything else?
Child 2: Yes, a piece of cake, please.
Assistant: Great. Here you are.
Children: Thank you.
Assistant: You're welcome.
在上述语篇片段中,较为直白的信息为hamburger、a glass of milk、noodles、sandwich等表示食物的词语,以及“I'd like”“Would you like”等句式,学生在阅读语篇内容后可自主运用。片段中的细节则具体体现在点餐内容上。通过对点餐流程细节的分析,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在不同国家点餐的方式和礼仪,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顾客的不同点餐需求,推测顾客来自哪个国家。例如,“tea”意为茶,茶是东方的饮食,因此可以推测“Child 2”可能来自东方国家;“Child 1”点的“a hamburger and a glass of milk”多为欧美的饮食,由此可以推测“Child 1”可能来自欧美国家;服务员向两名顾客推荐“noodles”这一比较传统的东方食物,由此可以推测服务员可能也来自东方国家。通过对三个角色点餐细节的剖析,学生不仅能掌握点餐时的礼仪,还能了解不同地区的不同饮食习惯。
对语篇细节进行深入剖析,学生能够学会更加细致地阅读和理解语篇材料,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同时,在剖析语言细节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等,这有助于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四、超越语篇文本内容,增强思维的批判性
在充分阅读语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语篇内容背后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开展进一步的推理与论证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表达自己,从更多角度、更深入地认识世界,提升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文本表面的信息,还要具有深入分析、质疑文本中观点与结论的能力。超越语篇文本内容,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Signs”的语篇教学为例。课文围绕Mike、Helen和Tim在购物中心、果汁店、书店、餐馆看到的四个标识展开。在学习语篇内容后,教师可以开展超越文本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出“What are the meaning of the signs?”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日常标识意义的思考。在得到学生的答案后,教师进一步对具体环境中的标识进行提问,如“Why do libraries have signs that say ‘No eating or drinking’?”“Why are there ‘No smoking’ signs in public places?”,引导学生对不同情境中不同标识的含义进行深入思考,体会不同场所中不同标识的意义。最后,教师根据语篇中Tim制止吸烟者违反标识的行为,向学生抛出“If you see someone violating the sign, what would you do?”的问题,让学生依据自身生活经验和具体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通过语篇内容和语篇之外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懂得了公共场合一些相关标识的含义,还理解了标识背后的意义。
以上教学案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素质,实现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同时,通过对标识的分析与思考,学生能够逐渐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拓宽问题思考的视野,从而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五、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增强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生大多喜欢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如表演、跳舞等。语言实践活动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包含阅读、创作、表演等多个方面,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语篇原有的情节和人物特点进行创作。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思维的创造性,促进他们思维品质的提升。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Hobbies”的语篇教学为例。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的主题“Hobbies”,举办“创意爱好探索之旅”的语言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语篇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以将活动分为“课文回顾”“创意探索”“展示与分享”三个环节。在课文回顾环节,教师进行“快速问答”游戏,让学生运用相应句式快速回答教师的问题,借助快问快答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回顾课文内容。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课文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语篇中的原文进行复述,加深对课文原文的理解和记忆。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语篇中出现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类,如将play basketball、play football归为体育类,将draw、dance归为艺术类,将read、play the piano归为文化类,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在创意探索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爱好作为主题,设计一张创意海报。海报上需包含该爱好的图片、英文描述及喜欢这个爱好的原因。除了海报设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编写一段关于爱好的对话。这个爱好可以是课文中没有提到的,也可以是结合课文中的爱好进行创新的。对话中需包含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并加入自己的创意。在展示与分享环节,教师可以让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创意海报,并用英文简单介绍。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对话。在所有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活动整体进行评价与总结,表扬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力。
通过上述语言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表演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原有的语篇内容进行改编、创新。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提高,还能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提升思维品质。
结语
教师运用语篇教学模式,从增强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等角度出发设计语篇教学策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英语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教师应坚决贯彻“立德树人”的原则导向,充分利用语篇材料,发挥语篇的育人功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苏玉婷.聚焦思维品质提升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J].小学生(上旬刊),2024(6):139-141.
[2]纪虹.在语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J].小学教学研究,2024(1):46-48.
[3]赵慧雯.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3(3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