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体育体能练习的融合设计与教学研究
作者: 顾琳【摘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升学生体能水平为主要目的。文章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阐释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练习的重要作用,围绕因材施教和与时俱进两个方面,重点研究小学体育体能练习的融合设计策略,旨在丰富学生的体能练习体验,让他们在多元化的练习活动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能练习;融合设计;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顾琳(1987—),女,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
体能练习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体育训练活动,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灵敏性,增强学生身体的各项技能,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保持充沛的体力,进而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提高体能练习的质量是体育教师需要探究的主要课题。《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标》)中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体能是其中之一,也是学生完成其他学习任务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只有具备充沛的体能,才能在体育学习、体育训练以及体育竞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教师需要综合考虑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课标》的课程建议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及不断变化的需求,探索体能练习的融合设计与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能练习机会,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提升体能水平。
一、小学体育体能练习的重要作用
体能练习在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体育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高质量的体能练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给学生的体育运动带来强大的支撑,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积极应对体育运动乃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具体而言,体能练习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骨骼、肌肉等身体条件以及情绪稳定度、应对困难的耐力等心理条件都不够健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精心设计体能训练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能练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肌肉力量,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平衡性以及灵敏性,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增强学生应对风险和困难的毅力,培育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1]。总而言之,高质量的体能练习,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构成部分,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三个维度。由此可知,体能是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元素。当学生的体能水平有所上升时,他们的运动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从这一维度来看,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融合式的体能练习,既可以推动体能练习的创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2]。
(三)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
健康行为涵盖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四个维度。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科学化、常规化的体育练习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训练平台,帮助他们科学地锻炼肌肉力量,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骨骼和肌肉特征。通过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学生能够将体育运动常规化,体会到运动的魅力,并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同时也能掌握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的方法,养成健康和稳定的生活习惯。总之,优质的体能练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
二、小学体育体能练习的融合设计与教学策略
为了提升小学体育体能练习的整体水平,教师要勇于突破传统的体能练习模式,寻找更能满足学生需求、更能体现课改精神的新模式。基于此,教师可以从融合的角度入手,综合考虑身心素质、体育项目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体能训练水平等要素,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体能练习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等角度入手,探索体能练习的融合设计与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变革体能练习的融合方式
因材施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围绕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别的教学活动,以此达到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的关键期。受到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段或者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速度以及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比如,水平一的学生的灵敏度、柔韧度和平衡力的发展较快,水平二的学生的移动速度以及身体力量的发展较快,水平三的学生的发展重点在于身体耐力[3]。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师应结合因材施教的理念,将年龄、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融合为一体,不断地变革体能练习的融合方式。
1.于体育游戏中融合体能练习
第一学段的学生,即一、二年级的学生,其认知能力较弱,注意力也不够集中,但是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针对这一学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将体育游戏融入体能练习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提升体能,产生运动热情和体育学习兴趣。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教师要以灵敏度、柔韧度和平衡力作为体能练习的重点,针对这些练习重点设计体育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发展灵敏度、柔韧度和平衡力。例如,为了锻炼学生腰部、腿部的柔韧度,教师可以组织“弯腰过杆”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借助跳高项目的道具,布置游戏场地,将栏杆的首高设置为1.2米,并为学生讲解游戏规则:双腿左右开立,保持重心平衡,躯体的上半部分向后仰,肩部伸展,双臂自然下垂,随即向前挪动脚步,通过栏杆,确保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不触碰到栏杆。在学生了解规则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排成一列纵队,让他们根据游戏规则,先后通过栏杆,若身体触碰到栏杆则为失败。一轮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将成功和失败的学生分开,每次降低0.1米的高度,要求前一轮游戏成功的学生进一步挑战新高度,直至剩下最后一名学生,即获胜者。在选出获胜者后,教师可以奖励其一枚贴纸,以此激发学生的体能练习热情。
除了柔韧度,教师还可以针对第一学段的学生,开展灵敏度、平衡力等体能训练,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体能练习的乐趣,主动参与体能练习活动,进而循序渐进地提升体能水平。
2.于动作组合中融合体能练习
第二学段的学生,即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体育动作。对此,教师可以在体能练习中融入动作组合,让学生将跑、跳等基本的动作组合起来,在体能练习中提升移动速度,增强身体力量。
教师可以借助篮球进行动作组合类的体能练习,将篮球项目的传接球、行进间运球等动作组合起来,让学生在组合练习中提升移动速度,增强上肢和下肢肌肉的力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两一组,要求每组的两名学生相对而站,两人之间相隔3米左右的距离。在学生做好练习准备后,教师吹响口哨,要求一名学生双手持球在胸前,将球传给对面的另一名学生,如此反复。教师要让学生逐渐提高传球的速度,拉远传接球的距离,以此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当二人的距离达到10米左右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传接球转换为行进间运球,一名学生持球,以行进间运球的方式,运球给另一名学生,并站定在该名学生的位置,接到球的学生也要采用行进间运球的方式,将球运往对面。通过这样的动作组合式训练,学生的移动速度以及肢体力量能够得到大幅提升,他们的整体体能水平也能不断得到提高。
仿照上述形式,教师还可以依据第三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继续探寻体能练习的方式,满足所有学段学生的需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变革体能练习的融合方式,将体育游戏、动作组合等与体能练习融合,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体育实践的机会,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
(二)与时俱进,丰富体能练习的融合样式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深入,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基于此,教师应以与时俱进为基本原则,不断丰富体能练习的融合样式,让学生在体能练习中获得丰富的体验,进而不断提高体能水平[4]。
1.小组学练,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体能练习既有学科教学功能,又具备育人功能。教师需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体能练习融合起来。从这一角度来看,出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需求,教师可以组织合作式的体能练习活动,以帮教型、陪伴型的形式,让学生在一带多、多人合作等体能练习活动中,不断提升耐力、爆发力、协调力等身体素质。比如,教师可以采用陪伴型的合作式体能练习样式,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让他们根据自身以及小组内其他学生的体能水平,灵活地制订体能训练计划,开展仰卧起坐、平板支撑、压腿等互帮互助性的体能练习,同步提升体能水平。这样的练习样式能够让学生之间形成热烈的体能训练氛围,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布置任务,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学习任务群”是学科教学领域的新概念。为了丰富体能练习融合设计的样式,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融入学生的体能练习活动中,组织任务式的体能练习活动,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体育运动,进而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提升他们的运动水平。
以五年级的体能练习为例。根据第三学段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能素质,教师可以设计下列体能练习任务。
任务一:原地高抬腿,左腿和右腿交替各30次为一轮,每人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完成两轮或三轮的练习任务。
任务二:原地小碎步,左腿和右腿交替各30次为一轮,每人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完成至少两轮的练习任务。
任务三:原地开合跳15次为一轮,每人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至少完成两轮的练习任务。
学生可以自选练习任务,提高自身的体能水平。自主选择训练任务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他们的体育训练热情。
通过小组学练和布置任务两种样式开展体能练习活动,既能深化学生的体验感,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又能够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同步提升他们上下肢的力量。
(三)以赛促练,增强体能练习的实际效果
教师可以在体能练习中融合体育竞赛,让学生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将体育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等统一迁移到竞赛活动中,由此提升耐力以及灵敏度等身体素质[5]。
基于融合式体能练习的需求,教师可以利用短跑接力竞赛,培养学生的爆发力、移动速度、耐力、灵敏度等身体素质,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体能水平。在竞赛准备阶段,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综合实力,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总体水平相当。结束分组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组内自主划分棒次。比如,爆发力强的学生可以安排在第一棒,起到“开好头”的作用;稳定性和耐力强的学生则可以安排在第二、第三棒,让中间两个棒次的学生能够稳定地发挥自己的实力,确保整组始终保持稳定前进的状态。这样可以发挥出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让他们树立体能练习的信心。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100米短跑中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如摆臂、抬腿等,完成短跑接力的竞赛任务,并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全力提高跑动的速度,激发自身的运动潜能。
以赛促练的体能练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练热情,在胜负欲的驱动下更积极地参与体能练习活动,还可以提升体能练习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在竞赛式的体能练习中提高体育学练水平。
结语
基于融合设计的体能练习活动,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等重要作用。教师要认识到体能练习融合设计的重要性,围绕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等理念,通过变革融合方式、丰富融合样式等手段,探索体能练习的融合设计与教学策略,为小学生的体能训练开辟一条独特的道路。通过科学化和多元化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能水平,还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由此可见,融合式的体能练习是一举多得之措。
【参考文献】
[1]张瑞,徐严.小学生体能训练方法探究[J].拳击与格斗,2023(12):55-57.
[2]邢健伟.小学体育体能训练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20):126-128.
[3]张秀霞.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融入路径研究[J].田径,2023(9):45-47.
[4]汪婕.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教学有效方法[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5):138-141.
[5]黄晓峰.新时期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