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低年段儿童诗中“儿童味”的教学策略
作者: 李红玲【摘要】儿童诗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阅读类型。文章基于儿童诗文本表达的独特性,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从语言、情感、意境三个维度分析儿童诗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品读语言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进而感受儿童诗语言所呈现的优美意境,让课堂充满“儿童味”,逐步提升儿童诗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低年段;儿童诗;儿童味;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李红玲(1977—),女,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小学。
儿童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阅读类型,它是指以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适合儿童欣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其内容多表现儿童的情感、灵性和体验,以体现儿童本位、儿童心理与意识为主要特点。目前,儿童诗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一、儿童诗教学的困境
(一)目标设置过高,讲解过度
儿童诗兼具诗歌特点和儿童特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认知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低年段儿童诗的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巩固拼音,在诗歌中识字,初步落实语言训练。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过度讲解诗歌,深挖诗歌内涵,分析写作技巧。过高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无法进入诗歌的情境,学习兴趣逐渐减退。
(二)教学模式单调,禁锢思维
儿童诗往往包含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语言和灵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多感官体验,在多元的环境中落实儿童诗教学。但部分教师更多地关注识字和朗读,认为低年段学生学会生字,能流利朗读,知道诗歌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还有部分教师把儿童诗上成一般的“阅读课”,甚至是“习作课”,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开展儿童诗教学。这些做法忽略了儿童诗本身的特点,轻视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方法呆板,缺乏童趣
儿童诗是具有儿童特点的文学体裁,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儿童诗的本质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突出教学的趣味性。儿童诗教学必须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引导学生用童眼看世界、童心感世界、童言写世界。但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从成人视角品读、讲学儿童诗,忽略了儿童诗的本质特点。成人化的解读和程式化的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二、儿童诗教学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应“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该目标从语言、情感、意境三个层次关照教学,与诗歌的“言、象、意”不谋而合。教师以儿童诗中的“儿童味”教学为抓手,从诗歌的“言、象、意”三个维度进行低年段儿童诗的教学策略初探。
(一)言有意—品读儿童诗语言的“儿童味”
儿童诗语言的“儿童味”体现在作者以浅近、生动的儿童语言激发儿童的情感,以“趣”为手段,以激“智”为内涵。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确保教学形式相统一。《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表现童真的儿童诗。诗歌文字简练,立足生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觉的情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揭示题目并理解题目字词的方式导入。具体而言,教师往往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明”,理解生词“远足”,接着破题设疑。这样的设计属于常规设计思路,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教师的教学设计只考虑了教师的教,割裂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忽略了课文的体裁是儿童诗,它的教学要体现诗歌的特点,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智特点,导致学生觉得和以往的阅读课思路没有差别。
教师在教学开篇出示诗歌的片段,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情感美。当学生读到“唉—”时,不由得皱起眉头;读到“翻过来,睡不着”“翻过去,睡不着”时,愁得眉头紧锁。教师巧妙地利用儿童诗进行诗歌教学,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关键点,利用诗歌的意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品味儿童诗的语言。教师的这种示范、引领、点拨能取得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这首儿童诗的语言充满情趣,教师抓住“翻过来”“翻过去”“唉”几个词,让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揣摩情感,以读促悟,让学生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兴趣。
(二)象无形—想象儿童诗情感的“儿童味”
儿童诗以少年读者为对象,具有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能够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情和诗美。同时,儿童诗富有想象力,它是儿童生活和理想高度集中的艺术表达。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儿童诗的诵读、积累等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等,培养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接受审美教育[1]。
《明天要远足》属于叙事型儿童诗。在诗中,小朋友的兴奋、紧张、期待等多重情绪通过短短四节小诗流露出来,让阅读这首诗的小读者们能够感同身受。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文字,学生能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与诗中的小朋友一同兴奋、一同紧张,时而读得眉头皱起来,时而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关照诗情和诗美。在教学“海的颜色”一节时,教师让学生换位思考,进入具体的诗歌情境中:“明天要去远足,我们今天会讨论些什么?准备些什么呢?”这拉近了学生与诗歌主人公的距离,让诗歌主人公如学生身边亲切的同学一般,设计巧妙。学生想象自己要去远足,话匣子瞬间打开了。诗中多种颜色的海与学生心中对海的颜色的认知产生碰撞,学生的想法开始动摇。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无异于真理的化身,可是自己见过的海全都是蓝色的,是该信还是不信呢?到底该信几分呢?确实难以决断,就等明天去远足,亲自看看了。学生在情境中代入诗中主人公的角色,想着她的心事,忧着她的抉择,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情感。
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诗,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读诗,以学生为本位,才能教出儿童诗的“儿童味”。
(三)意无穷—体验儿童诗意境的“儿童味”
儿童诗表现儿童的情感、灵性和体验,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透露出儿童活泼的天性,展现了儿童的内心生活和内心世界,是儿童心理的诗性外化和儿童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了儿童天真、热诚、活泼的性格。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激活,让学生自主探究儿童诗的情感,以加深学生对儿童诗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创设多维的学科情境,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勾连文字与想象,让学生共情文字与意境,体验儿童诗意境的“儿童味”。
1.联通生活与文本
儿童诗源于生活,是对自然世界的文字描述。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儿童诗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依托文本,让学生先自主阅读,然后描述看到的画面。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小画家是谁?你想不想也做一回雪地里的小画家呢?”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走进雪地,让学生绘制属于自己的雪地画。生活化、开放式的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进入诗歌的情境,还能够释放学生的天性,有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同时有助于学生积累创作素材。
2.创设跨学科情境
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有效整合多种艺术资源,构建立体的学习感受空间,在多元的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多感官体验,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例如,在教学《升国旗》这首儿童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每周一升旗仪式的场景,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读诗,再展示多场合升国旗的画面,增强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是有形画,画是无形诗。”学生喜欢绘画,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品读诗歌的内容后,引导学生画出诗中展现的画面,让其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的意象,欣赏诗歌的美。又如,在教学《四季》这首儿童诗时,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书中看到的与自己联想到的画面画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加深学生对诗歌情境的理解。
3.读写结合
儿童的生活是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因此,在教学儿童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儿童诗的结构进行创作。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提出意见,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消除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恐惧。例如,在教授《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儿童诗时,教师设计说练环节,让学生完成“柳树妈妈有办法,她给孩子们 ”的填空练习。接着,教师出示诗中原句,启发学生自主进行创作表达,引导学生在比较和品味中感受诗的灵气。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具体思维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以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达,虽只有只言片语,却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这样的语言犹如沙砾中的珠贝,采集出来的都是富有灵性的精美小诗。
又如,在教学《明天要远足》这首儿童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情感,接着将这种体验延伸,进行言语习得训练。学生在情绪的推动下,能顺利构建新的形象。在进行仿写时,教师先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同情境的仿写。这一环节难度较低,学生比较容易上手。接着,教师让学生以“生活中让人辗转反侧的事”为主题进行仿写。这一环节难度提高,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这一环节的设置让仿写变得有创意,内涵更丰富。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从儿童诗的语言、情感、意境三个角度,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儿童诗的“儿童味”教学探索,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儿童诗里感受语言文字的温度、情感和意境。
【参考文献】
[1]李曼.依托儿童诗,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小学语文教学,2024(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