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绘本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徐璐

【摘要】数学绘本图文并茂、情节生动有趣。通过阅读、探究数学绘本,品味数学、发展思考、提升能力,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文章以“9加几”的教学为例,分析数学绘本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实现数学绘本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探索数学绘本教学的评价。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绘本;绘本教学;“9加几”;

【基金项目】本文系宿迁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课题“数学绘本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XHLX2021-07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璐(1981—),女,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玉泉山路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1]。数学绘本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文形式呈现数学故事,使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熟练掌握数学方法,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绘本,引领学生在阅读绘本中品味数学、发展思考、提升能力。笔者以“9加几”的教学为例,探讨数学绘本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片段案例

“9加几”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教师通过讲解例题,使学生了解“数”或“移”的过程,掌握“凑10”的思路与方法。其中,部分学生难以厘清“数”或“移”的过程。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绘本《阳阳数鸡蛋》。

【教学片段一】

1.新课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阳阳数鸡蛋》,养鸡大叔和洋洋在做什么呢?我们今天的数学学习从数鸡蛋开始。(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绘本中的情境,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探究活动“10加几”

(1)阅读绘本:大叔想要把鸡蛋拿出去卖掉,阳阳送给大叔一些盒子,每个盒子里装10个鸡蛋。盒子外面还有一些鸡蛋,你能和阳阳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鸡蛋吗?(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

(2)列式计算:列出10+1至10+9的算式。(总结:10加几等于十几。)

有效的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片段一展现的探究过程是在学生阅读绘本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从放鸡蛋、数鸡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学生自行列出“10加几”的算式,了解“10加几”的计算特点,为理解与掌握“凑十法”打下基础。

【教学片段二:探究9+4】

1.阅读绘本,创设情境:母鸡昨天生了9个鸡蛋,今天又生了4个,现在一共多少个鸡蛋呢?课件提供的图是:盒子里已经有9个鸡蛋,盒子外面有4个。

2.探究方法:看图,先说说鸡蛋是怎么摆放的?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如何列式?为什么用加法?

(1)列式:如何计算9+4?(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汇报。

方法1:接着数一数,10,11,12,13。

方法2:从盒子外面的4个鸡蛋里,拿一个鸡蛋放入盒子中凑成10个,和外面的3个鸡蛋合起来就是13个鸡蛋。

方法3:……

(3)交流:大家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9加4等于13的结果,值得表扬!很多同学看到了盒子里这个空缺的格子,先把空缺的一格放上鸡蛋补齐,再加上外面的3个鸡蛋,一共是13个鸡蛋。谁能把这个过程演示一遍?(邀请学生上讲台演示。)

(4)追问:把盒子外面的鸡蛋放到盒子中,就是把几和几凑成十?

3.回顾总结

(1)复述:你能把这个计算过程再说一遍吗?(请学生同桌互相用数学的语言复述计算过程,如“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2)总结:像这样,把9凑成十的计算方法叫作凑十法。(板书:凑十法。)

一年级学生习惯于进行直观的物体计数。为了让学生从“数一数”自然过渡到“凑十法”,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课堂上,教师出示的图片中的盒子分为10个格子,9个鸡蛋放在盒子里面,4个鸡蛋放在盒子外面。结合数鸡蛋的情境,学生能想到把盒子外面的1个鸡蛋放到盒子里变成10个,再加上盒子外的鸡蛋,从而获得结果。

【教学片段三:计算9+7】

1.过渡:大家真厉害,让我们看看故事中的阳阳是如何算9+4的吧!

2.阅读绘本:养鸡大叔用卖鸡蛋挣来的钱,又买了几只母鸡,以后能生更多的鸡蛋。

提问:养鸡大叔原来有几只母鸡,又买来几只?现在一共有几只母鸡?(引出计算:9+7。教师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再利用课件呈现思考过程。)

3.比一比、说一说:9+4和9+7在计算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点。

“计算9+7”的教学设计是在整合教材和绘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数字9和7都接近10,促使学生产生两种“凑十”的思路。教师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过程结合起来,并借助结构化的板书,帮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过程中,从具体的认知转向抽象的理解。通过比较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凑十法”。

【教学片段四:巩固与拓展】

1.找规律,按顺序整理9加几,思考这些算式有哪些共同点?(总结:得数的个位比9加的数少1,少的1跑到了9里面变成10,所以9加几得十几。)

2.打乱顺序算9加几,说说如何能够算得快?

3.拓展:盒子里有8个鸡蛋,外面有6个鸡蛋,一共有几个,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算出来吗?

学生对“9加几”的所有算式进行整理,在理解“9加几”计算规律的同时,能够强化自身的数学思维,体会数学内在的美,逐步提升计算能力,这为他们后续深入学习进位加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反思:融入数学绘本的实施建议

(一)突出数学绘本的本质

1.选择具有“数学味”的绘本

在选择数学绘本时,教师应优先考虑能够紧密贴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绘本。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凑十法”,教师选择数学绘本《阳阳数鸡蛋》,通过“数鸡蛋”“卖鸡蛋”等故事情节,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绘本阅读之中。

2.挖掘绘本中的数学元素

教师应深入挖掘绘本的数学元素,并将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在阅读绘本《阳阳数鸡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数鸡蛋”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和加减法的原理。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与绘本内容相关的数学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模拟阳阳数鸡蛋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应选择贴合学生现实生活和认知特点的绘本。绘本《阳阳数鸡蛋》中的故事情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这样的绘本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此外,贴合学生现实生活和认知特点的绘本往往适用于某一具体知识点的教学,如《我家漂亮的尺子》适合长度单位的认识;《寻找消失的爸爸》适合图形的认识;《我的一天》适合时分的认识;等等。

(二)融入数学绘本的趣味性

1.合理处理绘本故事情境

在处理数学绘本的故事情境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式处理故事情节,如直接展示绘本故事情节、改编绘本故事情节、精简故事情节等。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教师应注意保留绘本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教学“9加几”的过程中,教师对展示的内容顺序进行调整,但未改变绘本的主要内容和故事脉络。这样既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又能够保留了绘本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享受阅读乐趣。

2.故事情境与教学的融合

为了确保故事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融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绘本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对绘本故事情境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数学绘本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积极探索未知,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三)丰富数学绘本的应用形式

1.演绘本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绘本内容“演绘本”,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与实践,解决在表演过程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例如,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通过“用身体测量”这一主题让学生明确:需要测量某件物品而没有尺子的时候,用手掌测量、脚印测量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其实,许多长度单位都是来源于人的身体,如英国使用的长度单位“码”是人伸直手臂从鼻子到中指尖的距离;“英尺”是成年人一只脚的长度。教师可以提问:“如果需要测量同桌的身高、教室的宽度,我们可以用身体上的哪些‘尺’?”在阅读绘本之后,学生亲身实践,用自己的身体进行测量,在思考与比较中,逐步深化对长度单位的学习。

2.画绘本

低年级的学生喜爱涂鸦与模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作数学绘本图画。例如,绘本《魔镜宝物大搜索》描绘哪些物品分成两半后左边和右边可以完全重合,如屋顶、书桌、砚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对称现象画出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呢?请大家找一找,画一画。”由此,学生能够在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对称”的理解。

3.写绘本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根据绘本的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续写绘本。例如,绘本《乱七八糟魔女之城》描绘一个公主前往城堡,路上遇到的关卡中蕴含不同的周期排列,公主需要找到其中的规律才能顺利通过。其中,排列的规律性层层推进,有ABB式、AABB式、ABCC式等。教师可以将此绘本与数学“简单的周期”的知识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续写绘本,如公主还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周期现象”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

三、数学绘本教学的评价

(一)多形式的绘本运用,丰富评价方式

丰富的数学绘本应用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教师提供更全面的评价视角。

在“9加几”的教学中,学生阅读绘本故事的过程也是教师观察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即时反应、主动性、参与度的过程;学生列式计算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计算方法掌握情况的过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己收获学习成果、优化学习策略的过程。例如,在“演绘本”环节中,教师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或故事再现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此外,丰富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实现个性化学习。

(二)多元化的评价维度,关注核心素养

数学绘本一般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真实的情境,教师不仅可以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真实的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多样化的评价主体,让评价更全面

数学绘本教学能够为开展小组共读与亲子共读提供条件。在小组共读中,学生需要进行自评和互评。其中,学生自评能够促使他们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学互评具有互相督促、互相学习的作用。在亲子共读中,家长可以参与评价,从而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可见,教师、学生自己、同伴、家长等多样的评价主体,能够让评价更全面[2]。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应合理选择数学绘本,从绘本故事中汲取蕴藏的数学知识和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建成.数学教育智慧绘本助未来[J].江苏教育,2019(5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