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干预策略

作者: 蔡金羡

【摘要】当前,部分小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这对其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文章旨在探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针对厌学情绪的干预策略。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期望改变学生学习懒散和学习纪律松弛等现状,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重新获得学习兴趣和动力,为其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厌学;心理干预

作者简介:蔡金羡(1978—),女,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向阳小学。

在小学心理教学领域中,厌学情绪被视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当小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时,他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严重妨碍其未来发展。因此,小学心理教师应深入研究有效的干预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厌学问题、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对于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及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巧用情感干预,营造良好氛围

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时,情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细腻而充分的情感交流,心理老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想法,进而创造积极和包容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倾听和共情等技巧,鼓励学生表达情感,有助于有效减轻他们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为其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初次接触厌学学生A时,心理教师应当秉持平等的立场和尊重的态度。对厌学的学生而言,外界的偏见和歧视往往构成无形的障碍,难以克服。因此,教师决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A建立联系,并以温和而友善的语言开启对话:“A同学你好,很高兴有机会和你聊一聊。在这里,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自由交流,没有任何压力和偏见。”学生A初显拘谨,但在心理教师温暖的目光和温和的言辞鼓励下,其逐渐放松。心理教师开始主动倾听学生的诉说,用专注的眼神和耐心的态度传达对学生A的关怀。学生A低声诉说:“学习对我来说很困难,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同学们嘲笑我,说我是笨蛋。我对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甚至开始逃避。”心理教师全程专心倾听,没有打断或评判,仅通过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表达理解和支持。此外,教师运用共情技巧,竭力从学生A的角度感受他的挫败和无助。心理教师温和地表示:“我能理解你的感受,A同学。学习确实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尤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但请相信,困难仅是暂时的。我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困境,但我发现,只要勇敢面对并尽力克服,就能找到解决之道。”学生A听着心理教师的话,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关注和理解,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心理教师开始引导学生A正视学习难题,并寻找解决方法。心理教师问道:“A同学,你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理解知识困难还是学习方法不当?我们可以一同找出问题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A思考片刻后回答:“我觉得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当。我总是死记硬背,效果并不理想,遇到困难时就束手无策。”心理教师表示理解,并根据自身经验向学生A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心理教师还鼓励学生A在课堂上多提问、多交流,鼓励学生A表达观点和想法。心理教师强调:“学习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不要害怕提问和交流,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探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随着时间推移,学生A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开始更积极地面对学习挑战,努力克服困难。心理教师持续关注他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最终,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学生A成功摆脱厌学困境[1]。

心理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的方式,逐步打破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使其逐渐展现更真实的自我。借助这种亲密关系,心理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内在需求和困扰,为后续的心理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心理干预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角色转换干预,转变学习态度

厌学的学生通常在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可能认为学习乏味或觉得自己学习能力有限,难以取得优异成绩。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认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角色转换的方法进行干预,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并改变对学习的态度。

例如,心理教师通过角色扮演来对厌学学生B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教师可组织以“学习与生活”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并邀请学生B及其他同学参与其中。在此次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B扮演教师的角色,以帮助其从另一视角审视学习过程。为了更好地扮演该角色,学生B需要深入研究教材、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并思考如何以引人入胜的方式给其他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传授知识。面对这一挑战,学生B显得手足无措,并向心理教师表露:“老师,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担任教师这一角色,我担心自己可能会做得不好。”心理教师随即鼓励他说:“正因为如此,这次体验之旅才显得更加宝贵。你可以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习过程,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教师,你会用何种方法教导你的学生呢?”学生B思考片刻:“我或许需要深入研读教材、规划课程设计,并尝试将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在心理教师和同学们的积极鼓励与支持下,学生B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全神投入到角色准备中。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B开始尝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同学们传授知识,其表现逐渐提升。学生B逐渐认识到,学习并非仅限于枯燥的书本知识,更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探索的过程。活动结束后,心理教师对学生B的表现予以肯定:“你做得很出色!这正是学习的迷人之处,它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探索的过程。”为了深化学生B对学习的认知,心理教师还组织了一次以“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为主题的小组讨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B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了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学生B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角色扮演活动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其他同学也就学习中的成功经验、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等方面发表了看法。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B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启发。在讨论活动的结尾,心理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个人的学习目标并制订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2]。通过这次活动,学生B不仅对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还激发了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通过角色转换进行学习干预,教师能够显著纠正学生在学习上的认知偏差。这种方式逐渐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对个人成长的关键性,开始享受知识探索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还设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利用行为干预,塑造良好习惯

行为干预是治疗厌学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有效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设定奖励机制和行为规范等方法,引导学生纠正不良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逐步优化其学习行为。

例如,心理教师运用代币奖励法激发学生C的学习积极性,并改善其不良学习行为。学生C有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表现为经常拖延作业、上课不专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经沟通后,心理教师得知学生C喜欢漫画书,因此制订了代币奖励机制。心理教师告知学生C,每次按时完成作业和专心听课将获得一枚代币。当学生C累积一定数量代币后,可用于兑换漫画书,以奖励其积极学习行为。这一策略迅速激发了学生C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获取漫画书奖励,学生C开始积极调整学习行为,准时完成作业并在课堂上变得更加专注。每当达到心理教师设定的学习标准时,学生C将获得代币奖励并受到表扬,从而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C的学习行为明显改善,他不仅能够及时完成作业,还开始积极回答问题并参与课堂讨论。心理教师逐步提高了代币兑换的门槛,以进一步激发学生C的学习动力。最终,凭借自身努力,学生C成功获得心仪的漫画书,同时也增强学习自信心。

除此之外,心理教师还可以利用行为契约法进行行为干预,以明确学生规范。例如,为了巩固学生C的学习成果,心理教师决定与学生C签订一份行为契约。在此契约中,教师明确规定了学生C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如每天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提出问题等。这些目标既具体又可操作,为学生C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同时,契约还规定了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奖励方面包括表扬、小礼品、额外的自由时间等,这些奖励旨在正向强化学生C的积极行为。而惩罚措施相对温和,如额外作业、短暂反思等,目的在于提醒学生C注意自身行为,并鼓励他及时改正。拟定契约的详细内容后,心理教师与学生C需要共同签署契约,这一步骤加强了契约的正式性和约束力,同时也让学生C感受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心理教师密切关注学生C的学习表现和行为变化。每当学生C达到契约要求时,教师及时给予奖励;而未达到要求时,则需接受适度惩罚。通过行为契约法的干预,学生C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行为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开始自主规划学习时间,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师生互动也更频繁。由此,学生C的学习效果显著提升,自信和开朗度也得到增强。

可见,通过实施上述两种行为干预措施,学生C的不良学习行为得到了显著改善,他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增强了自我责任感。这些积极的变化对学生C当前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为他将来的学习和个人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促进家校合作,强化干预效果

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这不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与学校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方面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学校方面则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家校联手协作,才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学生D的厌学状况已明显改善。然而,其家长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且与校方沟通甚少。为了更深入了解学生D的状况,心理教师策划了一次家访。在家访中,心理教师观察到,由于工作繁忙,学生D的父母很少陪伴和教育孩子。他们常以物质奖励作为学习动力,导致学生D将学习视为获取奖励的手段,而非内在动机。家长反思此现状,并询问:“那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我们希望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兴趣,但不知从何着手。”心理教师向他们介绍了科学教育理念,并说道:“陪伴、理解和积极鼓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您可以尝试减少物质奖励,聚焦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例如,与孩子共读、手工制作或进行科学实验,这些都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此外,心理教师为家长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如共同制订学习目标、积极给予鼓励等;同时,心理学教师与学生D的班主任和课程教师进行深入沟通与分析,共同探讨学生D厌学的根源,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强化学生D的厌学疗效。为了加强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心理学教师建立了一个交流群,以便及时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3]。通过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协作与共同努力,学生D的厌学情绪逐渐减弱,表现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学习产生显著的兴趣。

结语

在小学心理教育领域,心理教师应及时采取多元化的干预措施,以有效处理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同时,教师应与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密切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逐步提升其学习热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展望未来,心理教师需要深入探讨厌学情绪的成因和作用机制,并积极应用更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和技术手段,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自力,刘丽琼,崔建华,等.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研究存在的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4):64-67.

[2]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31-42.

[3]王安生.农村教育薄弱学校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J].甘肃教育研究,2023(4):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