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单元开篇课文教学设计
作者: 金蓉蓉【摘要】在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批判思维能力。文章聚焦单元开篇课文教学,提出剖析人文主题、分析语文要素、深入解读文本、强化任务意识和开展跨学科学习等语文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素养导向;小学语文;开篇课文
作者简介:金蓉蓉(1988—),女,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小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设计,单元开篇课文往往紧扣单元的人文主题,展示语文要素,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调,明确目标。单元开篇课文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为学生提供学习范例。通过学习单元开篇课文,学生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展开阅读和思考,运用语文要素进行语言运用和表达,有助于快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谈谈基于素养导向的单元开篇课文教学设计策略。
一、剖析人文主题,创设教学情境
开篇课文作为一个单元的起点,不仅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调,还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方向。教师需要明确开篇课文在单元中承担的重要任务,剖析单元整体与单篇课文之间的关系,以单元人文主题为依据确定教学主线,通过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人文主题编排课文,单元导语“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启航的地方”点明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该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这样一个主题,其用意是什么呢?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来看,他们刚刚结束暑假生活,回归学校生活还需要一段适应期,教材以“学校生活”为主题,通过诗一般的单元导语唤起学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回忆和向往,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单元的开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作家吴然写的一篇关于边疆小学的散文作品,描绘了边疆小学的学生在大青树下幸福生活、学习的情景;《花的学校》主要写了一场雨过后,花儿争先恐后放学回家的情景;《不懂就要问》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敢于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的故事。三篇课文分别从“民族小学”“自然小学”“历史小学”三个视角展示了不同时空的学校生活,旨在拓宽学生对学校生活的认知视野。
在这样的主题背景下,教师可以针对《大青树下的小学》创设以下教学主题情境:“亲爱的小朋友们,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远在祖国边疆的各个民族的小朋友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走进了校园,与他们一起来到校园的还有可爱的小松鼠、小猴子……让我们也一起打开书本,跟随他们一起开启新学期的旅程吧!”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创设课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聊暑假新鲜事、读校园新鲜文的过程中开启新学期的学习之旅。
二、分析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
在基于素养导向的单元开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分析单元语文要素,充分发挥开篇课文“定基调、明方向、促目标”的作用,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设定教学目标,为开展教学任务奠定基础。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制订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确保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2]。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教材之所以在“学校生活”主题背景下设计这个要素,主要是因为对于刚开学的学生来说,新学期的学校生活是新鲜的,教材选编的课文也是新鲜的,符合刚开学学生的心理。这一要素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关注”,二是“新鲜感”。
“新鲜感”并没有具体的界限和标准,是相对于“陈旧感”“老套”“常规”等词来讲的,指新颖的、独特的、陌生的、生动形象的、有趣的。“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即关注课文中那些没见过的、生动的、独特的词语和句子,以及这些词句的独特表达效果。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这一类词句,不仅能积累新的词句,丰富自己的语言库,还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经验,提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按照“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具体要求,教师应整合听说读写,设计以阅读、联想和想象为主的课堂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围绕该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新课标要求,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2.感知有新鲜感的词句具有的让文章变得特别、吸引读者阅读的妙处;3.关注生活中有新鲜感的事情,并能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将这些事情写下来。
三、深入解读文本,提升教学质量
在基于素养导向的单元开篇课文教学中,注重文本解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策略。文本不仅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文化、历史与人类思想的反映。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学生不仅能理解文字的表面意义,还能感受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进而发展批判性思维与文本分析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3]。
首先,针对《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分析文本语言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者的叙述手法、人物形象塑造和环境描写,感知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的,以此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
其次,教师应注重解读课文背景和拓展相关知识。教师可通过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作品的社会意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通过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中作者对乡村教育和师生关系的描绘,进而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
最后,教师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分析文本的主题和情节,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当今社会是否
仍然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见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核心。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语言特点和作者意图,解读课文背景,拓展相关知识,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提升理解与表达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实现全面发展。
四、强化任务意识,优化教学过程
高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面临既要确保学生学得扎实,又要确保学生学得轻松的双重挑战。对此,教师可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师可根据该任务群的具体要求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资料搜集与整合。请学生化身为小小探究家,广泛搜集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资料,制作卡片,把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写在卡片上;学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首歌,想一想: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感情?
任务二:提炼课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学生要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找出最易读错、写错的字,与同伴讨论解决办法;把课文读通顺,用红笔画出自己认为的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与同伴探讨这些词句具有新鲜感的地方,分析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
任务三:迁移表达运用。教师可创设情境—读完课文,你一定会联想到自己的学校,你喜欢我们校园的哪一处景物?请你用彩笔把它画下来,并抓住景物特点,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为这幅画写一段解说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比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大青树下的学校”与“我们的学校”进行比较,找出二者在学习的地点、学生的来源、学生的居住地、学生的着装、学校的课间活动、学校的铃声等方面存在的不同,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充分感受课文语言的美感[4]。
从寻找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有新鲜感词句的作用到最后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教师设置的三个学习任务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的落实而展开,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单元开篇课文教学影响着学生对整个语文单元的学习认知。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单元开篇课文具有的开宗明义的重要作用,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开展跨学科学习,促进融合教学
跨学科学习和融合教学是现代教育中关键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策略。跨学科学习强调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学生能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作者运用的写作技巧,领悟作者对自然和教育的双重表达。其次,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实地观察,了解大树或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态特征,并将其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比较和分析;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表现课文中的视觉意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情感表达能力。例如,他们可以将自己心中的大青树形象描绘出来,表现课文表达的人物情感和文学意象。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感受课文传递的价值观,进而理解这些价值观在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这能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此外,教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学校外,安排社区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学生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和项目化学习,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或环保活动,将课堂学习与实际行动有机结合,有助于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以上综合性的融合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培养跨学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实践融合教学,提升单元开篇课文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单元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培养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做好单元开篇课文教学不仅可以奠定单元教学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更好地提高单元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峨君.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三峡学院,2024.
[2]王晓梅.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7/8):39-41.
[3]陈雅婷.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7/8):118-120.
[4]张红梅.单元整体意识下单篇课文教学设计与实施[J].语文世界,2024(21):94-95.
[5]胡怀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科普类课文的学习任务设计及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语文,2024(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