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美育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使命分析

作者: 陈晔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劳动美育的内涵,指出劳动美育是劳育和美育的有机融合,是以劳育为中心辐射美育的融合教育形式,并对劳动美育的基本构成和主要目标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的美育理念、制度和举措,从劳动美的呈现、劳动美的弘扬及劳动美的践行三方面详细阐述了新时代劳动美育历史使命的践行路径。

【关键词】劳动美;劳动美育;审美价值;融合;以美育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团队项目“扎根时代,以美育人——为基层劳动者创作”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KYYB009),并受自主科研专项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陈晔(1980—),女,中央美术学院。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是近代提出并推动美育的第一人,他指出“美育者,孑民在德国受有极深之印象,而愿出全力以提倡者也。”[1]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新时代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专门提到“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生产了美”)的著名论断,进而奠定了以唯物史学视角研究美学的理论基础。如今,社会中出现少数不劳而获或者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扭曲了劳动美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更需要“重新确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和诚实劳动的价值观”,从而“回归‘劳动美’本身的价值和作用”[2]。我们常歌颂劳动,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是推进人类文明持续有序发展的源头;我们常向劳动模范学习,因为他们总能把平凡做到极致,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精益求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了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这体现了对劳动的重视。劳动精神为艺术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术家们坚持扎根时代,贴近生活,把当代劳动者的风采以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传递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致敬劳动者的社会正能量,彰显了劳动者的奋发图强以及劳动创造的伟大时代精神,也体现了劳育与美育的融合。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体系中,“育间融合”是指两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即以其中一育为中心,辐射其他各教育。而劳动美育,则是劳育和美育融合的结果,是以劳育为主辐射美育的融合教育形式。总之,劳动美育作为一种新的美育方式,是“五育”并举[3]的题中之义,是德智体美劳“育间融合”[4]的重要体现。将劳动精神融入美育,发展和创新劳动美育,已经成为当下美育工作的重要方向。

一、劳动美育的时代内涵

如前所述,劳动美育,是指劳育和美育的融合,是提升人们认识劳动美、理解劳动美、欣赏劳动美和创造劳动美的能力的教育形式,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发力点和着力点,是“立德树人”与“培根铸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劳动美育的基本构成包括:以劳动精神为引领,以劳动者为审美活动主体,以劳动自身为审美活动对象,以劳动过程、劳动环境、劳动工具、劳动组织、劳动成果等为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为重要形式。首先,劳动美育是劳动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劳动教育的升华,有助于提升受教育者在劳动中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体验美和继续创造美的能力。其次,劳动美育是美育熏陶的内在要求。在进行美育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直观感受作为劳动产品的音乐、美术等艺术作品,还要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思考和感受这些作品背后所凝结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美。最后,劳动美育的具体表现形态贯穿于整个劳动过程—人们基于美的理念和遵循美的规律,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是美的;劳动之美还在于创造之美,在于因劳动创造而产生的自豪之美,在于劳动热情之美;劳动过程中的有序分工、协调配合,本身也体现了一种秩序之美、和谐之美。“劳动本身即是审美性的活动”[5]。劳动实践的全过程,本身就是基于美的思维和理念,将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客体、劳动产品、劳动环境等要素和过程进行美化的过程,是进行美的创造、鉴赏和感受的过程。

劳动美育的主要目标包括三点。一则通过教育推动学生深化对劳动精神的理解,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使之成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劳动美育越抓早抓小,就越能起到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二则强化学生对劳动自身的美的理解和体验,包括“自然劳动美、生活劳动美、艺术劳动美”等[6],让学生认知、理解、欣赏和体验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美及艺术品中的劳动美。一言以蔽之,即强化学生对体力劳动美和脑力劳动美的理解,提升学生劳动审美能力及增强学生对劳动美的体验。三则引导社会大众认知和传递劳动之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益。

在明确劳动美育的时代内涵以后,我们需进一步思考劳动美育的历史使命在哪里,并明晰劳动美的呈现、弘扬和践行途径。

二、劳动美育历史使命的践行路径

(一)呈现劳动美,传承跨世纪美育追求

表现劳动和劳动之美的传统由来已久,劳动美育的内涵和外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孕育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美育理念和美育主张。

1917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当时的美育工作开拓者们以“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开创了一个关于艺术的新时代。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之一)在蔡元培先生的积极倡导下创立。

延安时期文艺创作者们所创作和出版的一系列经典文艺作品,蕴含着丰富且接地气的审美价值和审美体验,旨在弘扬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劳动精神和劳动美。如鲁艺(即1938年党中央在延安创立的鲁迅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之一)遵循“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将革命精神、探索精神和民族精神进行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了“鲁艺精神”[7],其艺术教育思想和美术创作开辟了人民美术事业的新篇章,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趋势转向人民和革命的方向,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新文艺圣殿”。当时涌现了大量表现和讴歌劳动的主题的优秀作品,如《割草》(古元)、《改造二流子》(王式廓)、《群英会》(石鲁)等描绘了劳动场景和劳动者形象的优秀木刻画作品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近现代以来,艺术工作者们传承鲁艺精神所创作的《开国大典》(董希文)、《机车大夫》(卢沉)、《打夯》(朱乃正)、《农家十月》(孙为民)、《矿工》(李晓林)等画作均是以劳动为主题的经典作品。这批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定制艺术拉开差距,真正让艺术走进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体现了为劳动者创作的价值导向,很好地传承了“艺术为人民”的艺术基因。这也是中央美术学院为劳动者创作的历史根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主题的艺术作品之所以得以传世,是因为其具备浓厚的时代学术特色,其作为时代的文化烙印,可让后人去推敲与探究。随着1950年9月25日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召开,学习英模成为全国热潮。徐悲鸿呼吁全校教师和学生向英模们学习,通过绘画颂扬他们的感人事迹,正式开启了“英模速写”运动[8],创作出《特等劳动英雄李永像》(吴作人)、《群英会上的赵桂兰》(林岗)、《劳动模范吕芳彬像》(徐悲鸿)等近百幅相关速写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劳动的力量美与激情美,充分遵循了“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同时也是艺术家们对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深入探索,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鲜明体现。

一百多年来几代艺术家前赴后继,为实现艺术理想和民族复兴奋发图强,使得我们国家的文艺创作生产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景象。进入“十四五”时期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也为生活在新时代的艺术家们搭建了可以尽情展现创作才华的秀场,从而让艺术家们做好“人民的文艺”[9]。“人民的文艺”即从人民中汲取能量加以创作升华,以艺术的表达形式使其再回归到人民当中去,提升人民能量的影响力。每位艺术家都应明确“文艺需要植根于现实生活,跟随时代潮流才能繁荣。只有顺应民众的意愿,反映民众的关心,才能充满活力。”简言之便是要让艺术更好地“接地气”,具有“共鸣感”和“共情力”,让作品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态度,而不是成为高高在上、受人仰视、孤傲的“艺术品”。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中,中央美术学院坚持立足中国大地,走进劳动现场,描绘劳动之美[10],开展了“为劳模造像”“中国梦·劳动美”“劳动光荣·向时代致敬”“劳动创未来”等创作及展览活动。在此期间,年轻的艺术师生深入劳动现场与各行业的生产者共同劳动,学习工艺,体验生活,才产生了形象生动的劳模画像、雕塑等作品。历经一百余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中央美术学院始终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科学途径,积极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有一批批经典作品在各地陈列展出,大力弘扬了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国力量,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更多的艺术创作人才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已经积极参与到“为劳动者创作”的实践活动中,承担起“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11]的责任,洞察社会发展,立足时代需求,倾听人民心声,用人民视角创作出更多成熟的有态度的作品,提升了新时代艺术创作的质感。这些劳动题材艺术作品厚植了艺术创作的根与魂,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展现了当代劳动模范的风采和精神。

(二)弘扬劳动美,引领全社会审美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基本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的凝练,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做出了相应的阐释和规定。其中,敬业集中体现了劳动价值观的要求,是劳动美的深刻表达,也是经过劳动美育熏陶的合格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必备素质。爱岗敬业的劳动美,集中体现于基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人身上,是他们所散发的热爱岗位、热爱事业的美,是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在具体劳动岗位上的体现。

中央美术学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艺术服务于社会的优良学术传统,坚持以“扎根时代,以美育人—为基层劳动者创作”活动为载体,融合教育教学手段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以展现各行各业优秀劳动者的形象。其不仅创作出了展现时代风貌、凸显艺术传承的艺术作品,也开拓了劳动主题创作创新发展的新通道。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中央美术学院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构建艺术创作发展目标体系,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健全艺术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扎根时代、深入生活”艺术创作活动管理激励措施,深度创新艺术创作方式方法。具体而言,中央美术学院不断丰富下乡采风、认识社会、体验劳动等艺术创作形式,以“为劳模造像”活动为载体,组织师生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深入不同行业一线,近距离接触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亲眼看到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劳作场景,学习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有效融合教育教学实践和艺术创作实践,厚植劳动题材作品创作的根与魂,精准地表现各行各业劳动者光荣伟大的形象。这些作品或展现的是时代的风貌,或表现的是劳动工作者的真实工作、生活场景等,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的创作特征,具有艺术传播价值,开创了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参与创作的青年学生感慨地说:“深入生活的艺术创作方式让我们能够有机会详细了解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劳作场景,与社会劳动者共情,认识劳动美,欣赏劳动美,避免了闭门造车,很有收获。”

新时代的美育视角与以往的有所不同。美育不是一元论,而是行业破壁、学科融合的钥匙。如今,学校美育、专业美育、社会美育正在逐渐形成自觉,劳动者系列创作活动变成了值得关注的社会话题,其社会作用、社会责任把劳动主题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应该以美育人,探索“美”与“育”有效结合的创新方式方法,让美育工作把艺术还原成一种人人参与的开放性审美活动。这样就可以让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不仅调动视觉机制,还发挥生活经历、社会经验、知识储备的交互作用,从而通过艺术受到情感触动,获得新的体验并与生活的美进行链接,进而反哺到社会各行各业,孵化美育生态,最终辐射到新层次的美育实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