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3+1+1”课后服务模式的实践探究
作者: 王博【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在给各地中小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和创新课后延时服务的机遇。各地中小学围绕课后延时服务的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不仅缓解了学生课业压力,还让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家校关系更为融洽。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学校应该在审视课后延时服务模式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变革服务思路,创新课后延时服务模式,构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独具学校特色的“3+1+1”课后服务模式。
【关键词】“双减”背景;“3+1+1”课后服务模式;创新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3+1+1’课后服务模式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2]GHB108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博(1975—),男,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莲池小学。
一、当前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期望值过高
与校外培训机构相比,学校提供的课后延时服务存在明显的不同。有很多家长认为,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既然已经收取了服务费,就应该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尽可能地满足家长的需求。但在现实情况中,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通常按照统一的时间开展,具有统一的管理模式,需要兼顾学生的整体情况,显然不可能满足所有家长的需求。
(二)学校对课后延时服务的思考不够深入
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主要是针对家长接送存在困难的学生开展的,但是很多学校为了统一教学要求,采用强制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的方式,使部分没有延时服务需求的家长因被迫参与而面临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大多数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多以写作业为主,还有部分教师为了满足时长要求,增加作业内容,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很多压力。综合来看,很多学校对课后延时服务的思考还不够深入,运用不够到位。
(三)教师对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不够深入
很多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除教学任务外还有其他工作,比如要处理师生矛盾、生生矛盾或是家校矛盾。如今,教师又要在课堂外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因此,他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研究课后延时服务策略,在对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上也不够深入、细致。课后延时服务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造成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突出[1]。
二、“3+1+1”课后服务模式概述
为了解决当前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立足于学校实际,积极转变课后延时服务思路,创新课后延时服务模式,丰富课后延时服务管理策略,探索出符合小学生特点和“双减”政策要求的“3+1+1”课后服务模式。
“3+1+1”课后服务模式将每周5天时间划分为3个阶段。“3”表示其中有3天时间开展作业辅导,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作业辅导水平。两个“1”构成兴趣课程,其中一个“1”表示开展1天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另外一个“1”表示开展1天社团活动,以多样化的校本活动为培养学生兴趣奠定基础。
三、“双减”背景下创新课后延时服务模式的思考
(一)采取错时、分类管理
在“双减”背景下,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根本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的压力。由于各个家庭的情况不尽相同,学生的基础、思维、能力等存在差异,很多家长对课后延时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所在的学校紧跟时代步伐,严格按照政策的要求,积极完善课后延时服务方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各个家庭的不同情况,采取错时、分类管理的课后延时服务模式,具体如下。
首先,学校应就家长对课后延时服务的需求开展彻底的摸底调查,收集并分类整理好学生的课后延时服务需求。学校可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学生是否需要课后延时服务,以及具体的课后服务需求进行摸底调查。这样就避免了学校对课后延时服务的“一刀切”管理,让家长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使其拥有自由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其次,对需要课后延时服务的学生进行再次分类。教师要根据“课程辅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对课后延时服务进行分时管理。因为课后延时服务有两个小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这两个小时内学有所得,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从每一周的5天时间里选出3天时间,对需要课程辅导的学生进行辅导。
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课程辅导中真正抓住知识学习的命脉,把握知识学习的规律。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辅导学生时转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切忌只将学生当成知识的接收者,而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把握知识学习的规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针对“兴趣培养”中的兴趣课程,教师在设计之时应秉持创新社团活动,立足于学校和学生特点的原则,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比如,教师可组织英语角、篮球、足球等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从而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二)发挥特点,开发课程
为了提高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学校可以根据校本特点,针对“兴趣培养”内容,围绕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开发学生潜力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开创素质拓展类项目。
比如,围绕体育健康类活动,学校可以开发传统武术、篮球、足球、跳绳等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发展自身的能力。
又如,围绕书画艺术类活动,学校可以开发素描、国画、山水画等项目,学校的美术教师可以选择申报自己擅长的领域,开设相应的课程。对民间文化艺术感兴趣的教师也可以申报剪纸、烙画等课程,在教授学生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知到传统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自发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者。
学校还可以开设创客、电脑设计等计算机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
当然,除了上述课程,学校还可以开设文学类课程,让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到近代文学再到现代文学,逐步感知中华文学的曼妙与独特,体会中华文字的博大和精深,畅游在文学的世界里,对中国文学产生了解兴趣。为了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教师还可以开设外国文学课,让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学的基础上,了解外国文化,从而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补齐学校兴趣课程的短板,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素质拓展课程,学校可以邀请校外的专业教师为学生上课。如计算机编程、围棋、象棋、武术等课程专业化程度较高,学校就可以以邀请校外教师授课的形式拓展课程教学。这样既延伸了兴趣课程的范围,丰富了学校兴趣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还深化了学校兴趣课程的内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拥有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三)开放课程,发展学生
素质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课后延时服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在开放的课程体系中通过自主选择、自由组合,选择自己较为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在此过程中,为了创新“3+1+1”课后服务模式,在3天的课后服务模式中,教师可以采用“优等生+后进生”的搭配模式,以互补的方式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互帮互助的形式查漏补缺,共同学习。
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其他学生通过优等生的帮扶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优等生也会在辅导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这种合作互助形式给学生更多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2]。
针对“3+1+1”课后服务模式中的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作用,教师可以
带领学生开展生活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文本的内容和深刻内涵。
比如,在阅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后,为了让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内涵,笔者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回收校园内的废旧书籍和纸张。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笔者让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践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活动结束后,笔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很多学生表示,和同班同学将收集到的废旧书籍和纸张卖到回收站时,才发现这些纸张和书籍都很廉价,收集这些废旧书籍和纸张十分费时间、花力气,但是最后的收获却很小。经过一下午的实践活动,学生们筋疲力尽,方才体会到了故事中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天里卖火柴的艰辛,进而了解到作者通过这篇故事想要传达的思想。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明白了纵然生活再苦,也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心怀希望的道理。学生通过互帮互助完成任务,也意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提升了合作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
课外阅读活动结束之后,针对兴趣课程,教师可以创办相应的校刊,一方面,及时报道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最新进展、最新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并刊登一些典型事迹和案例,以及精彩的活动瞬间,让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校刊可以刊登征稿启事,让喜欢写作的学生拥有施展才华的空间,能够自由发表文章,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的出台赋予了课后延时服务新的使命和价值[3]。学校应该紧紧围绕“双减”政策的精神,紧扣“双减”政策的核心,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让日常教学工作和课后延时服务密切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推进日常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的双轨道发展。通过推进“3+1+1”课后服务模式,学校实现了课后延时服务的特色发展,让学生在特色化的服务中享受快乐、幸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小珍.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的政策走向与实践审视[J].林区教学,2022(5):108-111.
[2]曾洁生.“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优化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1):127-128.
[3]杨富裕,方晓田.“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3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