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 陈琼实【摘要】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多个方面。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扎实掌握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为此,历史教师要深入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引用各种史料,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以地图为佐证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时空观念,运用历史事件对比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运用情感渗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此助力初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养成。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陈琼实(1975—),男,福建省安溪金火完全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使他们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观,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并为他们学会正确分析各种历史与现实事件赋能。为此,教师要围绕历史核心素养,深入研究教材与教学方法,并立足初中学生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促进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多维目标的实现。
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第一,唯物史观。这是用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的统称,具体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生产决定生产关系等诸多理论。第二,时空观念。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在特定的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第三,史料实证。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能够认真甄别、辨析所获得的历史资料,并且运用可靠性相对较高的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真实还原。其主要的呈现方式是观点的论证以及史料的辨析和运用。第四,历史解释。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学会以历史资料作为依据,在全面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评判历史事物以及人物。换言之,学生通过整理、解读历史资料等进一步对历史形成科学合理的认知,并对其进行客观的描述。第五,家国情怀。这是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的统称,主要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等方面。重视与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辩证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2]。如果学生缺乏历史核心素养,只会死记硬背,那么当考试中出现稍有难度或者陌生的历史问题时,他们往往会无从下手,甚至只能望“史”兴叹;在社会交往中也会过多地局限于一些历史结论,不能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
部分学校和师生认为历史是一门次要学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忽视对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方法和规律上的指导,将工作重点放在应对考试之上;还有一些教师不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他们在学习历史时只是进行单纯地记忆和背诵,这不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比如,在教学“明朝的统治”时,一些教师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讲完基本线索后,圈定出课文的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统治的措施”,要求学生将有关的知识点画出来,再在课后背诵。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实践活动的开展,没有引导学生对加强君权统治和八股取士的背景、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不利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学生的历史学习自然停留于表面,也就难于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素养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三、初中阶段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引用各种史料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学习中,一些学生对历史知识一知半解,加之当下网络虚假信息的存在,导致部分学生事先接受了网络上错误的历史信息,形成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为了纠正学生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教学中,教师要引用史实资料为佐证,对一些容易被谣传、误读的历史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一些学生认为是因为鸦片战争失败,才使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因此在脑海中形成了鸦片战争失败直接导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片面认识,以及对鸦片战争负面为主的印象。其实,虽然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人民因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3],但是,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是中国真正走向近代化的开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鸦片战争的正确认知,教师可以引用数据、图片等史料,带领学生认识鸦片战争之后逐渐传入中国的西方物件,再以后续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为佐证,介绍鸦片战争后,西方各种先进思想不断传入中国,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知识分子掀起学习西方文化的思潮。因此,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学生应该客观地、辩证地看待鸦片战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逐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二)以地图为佐证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时空观念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国土面积不断发生变化。历史教材中的地图是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初中生历史知识有限,理解能力不强,往往无法深刻理解教材中的配图。为此,教师要结合历史知识和地图,借助多媒体设备等,创设历史情境,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比如,在教学“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可以出示《中国历史地图册》北魏迁都示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地图,思考问题:1.根据地图说明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2.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学生在认真观察地图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是从平城迁到洛阳。而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包括:一是洛阳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是当时汉族政治文化中心;二是平城区位条件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迁都的意义包括:一是迁都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二是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又如,在讲解“解放战争”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在辽沈、淮海、平津这三个地方组织三大战役呢?”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作战双方、路线、特点、结果和意义等展示出来,制作三大战役动态效果图,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战争情境,探究三大战役对解放战争的重大影响,揭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三大战役等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三)运用历史事件对比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对历史事件的研究,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在有效厘清历史时间脉络、还原历史事件真相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评价。这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探究事件背后的成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事件对比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学会进行历史解释。比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可以先对其进行简明扼要的历史解释,其次,将之与同时代的日本明治维新作对比,让学生围绕这二者的异同点展开讨论。经过激烈讨论后,学生可以归纳出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不同点:一是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改革策略和改革目的不同;二是结果不同,前者失败,后者成功。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一是变革之际形势相同,改革前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二是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三是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四是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4]。最后,教师可以提出深层次的探究问题:“如果戊戌变法得到清政府的全力支持并取得成功,那么,中国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将走向何方?”教师鼓励学生深入地思考、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科学分析、解释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运用情感渗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基础阶段,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5]。因此,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通过情感渗透,让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立爱国之志,存爱国之心,践爱国之行。比如,在教学“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影《我的1919》《建党伟业》《开天辟地》或纪录片《五四记忆》,展示“五四运动”的细节—1919年5月3日晚,北京等高校上千名学生代表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决定于5月4日举行示威游行。次日,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门前举行示威游行,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学生能够设身处地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体会在民族危机面前,各个阶层如何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私利为民族大义的精神。教师还要善于进一步引导:“试问哪个学生愿意放弃在教室里安静学习的机会,而是愿意冒坐牢的危险去罢课游行?哪个工人、商人愿意放弃做工的机会,而甘冒生命的危险罢工罢市?”学生经过热烈讨论,能够得出这些行为的动机都源于一种情怀,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爱。正是那份责任、那份担当,让每一个普通公民能够不顾个人安危、个人利益而加入救亡的洪流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带领学生“穿越”历史时空,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培养与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又如,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甲午大海战》《甲午风云》等,并让学生重点观看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作战的片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当学生看到邓世昌的英雄壮举时,他们无不为之动容,爱国主义精神得以渗透。教师还可以展开拓展延伸,为学生介绍在甲午海战失败后,日本陆军进攻辽东半岛,企图吞并整个华北地区的历史事件,并补充介绍当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采取了编练新军、整顿财政、派遣留学生等应对措施,由这些拓展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弱国无外交”“救国图强”等道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
结语
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教师要立足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与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淑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0(13):61-62.
[3]符颖.中职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20(23):118.
[4]孔根红.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几次反“危机”与变革的思考[J].决策与信息,2011(9):26-29.
[5]何光耀.五四精神不朽 巍巍中华常青[J].党员生活(湖北),2019(1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