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读写结合,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 赵成峰【摘要】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文章是怎样表达情绪与思想的,以此来实现读与写的融会贯通,使学生理解写作的本质所在。在教学写作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感悟语文知识,形成写作认知,从而更好地展开阅读。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合理且科学地应用读写结合,使学生高效地进行阅读与写作学习,进而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赵成峰(1983—),男,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洛峪镇喜集九年制学校。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抓实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环节。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夯实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1]。其中,阅读与写作作为两个重要的支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用明显。研究表明,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借助读写结合,培养习作能力
(一)在阅读中积累习作素材
读写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同时学生所阅读的文本也是学生进行写作的重要素材[2]。部编版教材强调了语文体系的构建,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框架。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以考点或者大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促使学生主动写作,自主理顺所积累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内化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新闻阅读”这节写作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新闻这一文学体裁进行初步认知,让他们学习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背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五个新闻,接着鼓励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可以称作新闻,由此锻炼学生的洞察力,激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素材,如积累与新闻背景、新闻标题、新闻导语相关的写作素材。这些写作素材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写作能力。
(二)在阅读中迁移习作技巧
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可以先从仿写入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范文,从这些文章中找出具有较强艺术性的词汇和句子,并将其化为己用,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设计大量的仿写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解、吸收所积累的好词好句。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范文是如何写的,从中提炼写作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背影》完这篇课文后,学生认识到了细节描写这一方法。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选形象主体,在课后对这篇课文进行仿写,以细节描写来进行内容的描述。如此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效提升了学生使用写作技巧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了。再例如,《老王》《阿长与山海经》《窃读记》等课文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教师在完成课堂基本教学以后,可以让学生效仿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来进行写作练习。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并为学生提供合理且科学的指导,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写作思路。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写作状态,并用清晰的思路去完成写作。这有助于学生针对性地提高写作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同类型的写作任务,进而使学生能够掌握专题写作的技能,实现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运用以写促读,掌握写作技巧
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强调以写促读,本质上是借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愉悦体验来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阅读的动机,进而让学生形成对阅读方法的认知。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阅读动机,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他们就能进一步掌握写作的技巧,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沉浸在良好的读写结合状态中。在具体教学中,以写促读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感知。在以写促读中感知写作技巧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一步。写作能帮学生在阅读时更好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文章的思想,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等。这样的感知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技巧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诵文中表达主旨思想的关键句,然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如有学生写道:就算生命中有很多坎坷,但生命会永不止息地延续下去……学生能够写出这样的认识,说明学生的阅读是深刻的,也说明学生的写作紧扣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在写作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同时又感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这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第二步,理解。感知基础上的理解,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技巧的进一步提升。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以写带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总结出与课文相关的写作标题,然后围绕标题写下自己的理解。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品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将自己的写作思路与课文作对比,如此方能取长补短,有效借鉴作者的思路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选题,对大自然展开描写,并在写作中使用自己所学到的写作技巧,随后再让学生相互阅读并展开交流;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详略得当等,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懂得如何行文布局;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写的文章与课文进行对比,比较自己与作者在构思和语言上有哪些差异,使学生依此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写作方法。这样的对比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写作方式的理解。学生亲历阅读与写作的过程,将写和读很好地结合起来,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提升了自身的写作能力。
第三步,运用。运用是在感知与理解基础上的升华,是在以写促读中提升学生写作技巧的关键。在新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立足于这个特点,组织学生续写课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产生写作的热情。续写不是乱编,而是有理有据地展开想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保证学生的思路始终切题,从而开展有效的续写练习。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手法进行解读,并引导学生多遍朗诵文章中的经典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思想。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桃花源记》的中心思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续写文章。学生要想续写得好,就必须再次阅读课文,同时将想象与构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的续写过程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融入表达。
三、引导以读促思,夯实写作基础
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运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思考的过程。如果说写作能力、写作技巧是写作的外在体现,那么内心思考就是写作的内在核心。一篇好的作文不外乎两个元素:一是思想深刻,二是语言优美。将这两个元素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一个教学要求—优化学生的习作表达。习作表达所使用的工具是文字,对应着学生内心的语言,即学生的思考和思想。那么,如何使这种思想走向深刻呢?以读促思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度思考。在具体教学中,以读促思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斟字酌句的能力,从而领会表达技巧。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但内心容易受挫。教师要把握住这一特点,为学生设计容易领悟的学习情境。实践表明,情境写作是作文的主要形式,它可以锻炼学生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去斟酌文本中的细节描写,领悟关键字词所起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为学生降低写作的难度,使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知识,形成相应的能力。另外,教师为学生细致解读课文中的词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积极更多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写作技巧,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文章中描写景色的好句。这些句子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不仅描绘出了景物的外形,还体现了作者对其的喜爱。“镶”如同山尖和小雪有意的行为,又似乎是巧匠妙手的功劳,引人无限遐想。文中还有许多较为巧妙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如“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形象地展现了济南的地形情况,还把山比喻为慈祥的母亲,生动巧妙地体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又如“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穿”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雪、草的样貌,“带水纹的花衣”形象地描绘了雪、草交融的图景,体现了其不同的美感。
其二,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在组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仔细剖析课文的结构,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等,从而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刻。有了这种深度思维的支撑,后续学生写作时方能将写作技巧运用自如,写出更优美的文章。比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引导学生借鉴作者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自己写一些与古诗词相对应的场景。这个将古诗词转化为白话文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思维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将晦涩的古语化繁为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内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划分段落的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时,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白话文将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写出来。这一写作任务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纷纷开始创作。如有个学生写道:我乘上小舟前去遥远的荆门之外,到达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玩一番。山脉渐渐由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而又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肆意奔流。江面中浮现出了月亮的倒影,好似天上落到水中的一面镜子,云层幻现出海市蜃楼的奇妙景象。我十分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还有不惜辛苦来相送我的小舟……这样的写作超越了学生以往的写作水平,可见此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三,让学生在把握意境的过程中提升表达内涵。学生只有拥有一定量的阅读储备才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以及语文知识。有了素材与知识的支撑,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入境”,即走入文本的意境。部编版教材包含大量的古诗文,涵盖秦、汉、宋、唐等各个朝代。这些古诗文实际上都可以作为“入境”的素材。学生通过对这些古诗文的学习,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古诗文文化,感受古人伤春悲秋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思想等,也能丰富自己历史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训练。
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诵,让学生从多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与传达的思想情感,设身处地感受悲凉萧瑟的秋景—这就是“入境”;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解析其内容,抓住“老树”“枯藤”“昏鸦”等极具特点的意象,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在外游子的思想感情的;在分析完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这类古诗词表达意境及内涵的技巧,进而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合理且科学地应用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夯实学生写作基础,使学生高效地展开阅读与写作,提升读写能力,进而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园园.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7(35):38.
[2]周爱敏.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