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教学策略
作者: 邵丽芳【摘要】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中,应用多种策略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助力学生开阔视野,锻炼多种能力,提升语文学习效果。文章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讨论了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进行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跨学科整合教学;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邵丽芳(1978—),女,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育理念,这是《课程标准》内容修订上的一大突破,也是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导向。在开展跨学科整合教学时,教师可以更加顺利地设计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而且有效实施跨学科整合教学,还可以拓宽语文知识边界,丰富语文学习的意蕴,这有利于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多种学习方法,发展多种能力[1]。
因此,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跟随《课程标准》的指引,以语文学科知识为基础,跨越学科界限,组合多个学科知识,通过跨学科的学习任务群呈现语文教学内容,同时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采取多种策略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
一、课前:布置跨学科学习任务,引导自主学习
课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迁移所学知识探究学习内容,并由此丰富知识储备,锻炼相关能力,为后续进行课堂学习奠定坚实基础[2]。为使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成为学生迁移所学知识的工具,教师需要在实施跨学科整合教学时,于课前阶段就联系新知内容布置跨学科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迁移知识,自主学习。
(一)布置阅读+绘画类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绘画类任务是将语文学科知识与美术学科知识结合的学习任务,阅读是学生建构认知的方式之一,而绘画则是学生展示认知的方式之一,阅读+绘画类任务能够驱动学生从多角度认识文本,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在课前,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布置阅读+绘画类任务,驱动学生建构、展示认知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在《记金华双龙洞》这篇文章中,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述了金华双龙洞的美景,而了解游览顺序,是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在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请同学们利用课前时间自行阅读《记金华双龙洞》,寻找文中的关键字词,分析作者的游览顺序,并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展现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此任务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完成任务,学生需要在阅读《记金华双龙洞》时迁移已有经验,获取关键信息,并发挥想象力绘制思维导图,展现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全过程。由此,学生会对文本内容形成较为全面的整体认知,教师可以较为顺利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究文本内容。
(二)布置阅读+搜集类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内容产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而互联网可以成为学生搜集信息的重要助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阶段立足学生的兴趣点,布置阅读+搜集类任务,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搜集信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科普短文,介绍了科学家借助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发明雷达,解决飞机在夜间飞行难题的故事。考虑到学生普遍对生物现象与科学发明感兴趣,于是教师提出如下学习任务:“阅读《蝙蝠与雷达》后,相信大家会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那么,科学家们是否从其他动物身上获得过发明的灵感呢?这些科学家获得了怎样的灵感,又创造出了怎样的科技产品呢?请大家利用课前时间在互联网上搜集信息,了解生物现象与科学发明的联系,同时做好整理工作,拿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接触丰富的科学知识,建构一定的科学认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锻炼。此外,学生还会因此产生更强烈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课中:组织跨学科学习活动,鼓励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多种活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建构良好认知。在实施跨学科整合教学时,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融入其他学科内容,组织多种跨学科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扎实掌握语文及其他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多种能力。
(一)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教学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3],而美妙的音乐对于创设教学情境有极好的辅助效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合理利用音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中,作者描绘了热闹的北京春节景观,列举了多项春节习俗。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氛围。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一面展示相关图片,一面播放《新年好》这首歌,创设“过春节”这一教学情境。形象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视觉、听觉的作用下,学生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认真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此时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有注意到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吗?”在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喝腊八粥,泡腊八蒜”“赶大集”后,教师可以追问:“什么时候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呢?有什么讲究吗?除了这些习俗,大家知道春节还有哪些习俗吗?”在这样的教学情境和探究问题的影响下,学生会兴趣十足地探究相关内容,课堂学习效果会显著提升。
(二)组织小组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在小组中,学生可以阐明自己阅读文本时的独特感受,并据此进行分析、讨论,再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合作探究,以解决问题[4]。在开展跨学科整合教学时,语文教师也可以组织小组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共同探究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在笔者教授《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有学生在读了最后一段后提出问题:“诸葛亮用二十艘船,一千多个草把子,真的能得到十万多支箭吗?”该疑问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于是笔者趁机布置学习任务:“同学们,大家不如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思考诸葛亮是否真的能得到十万多支箭。”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更具针对性,笔者还设计了下列引导内容:“在小组里,大家可以思考这些问题。1.假设有一千个草把子,那么每艘船上有多少个草把子?如果得到十万支箭,每个草把子上有多少支箭?2.每艘船的载重要达到多少才能将箭顺利运回?在当时,是否有满足条件的船?3.诸葛亮嘱咐将士们用绳索将二十艘船连起来,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可是江面的宽度是否允许他们这样做呢?”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数学计算,得出每艘船上草把子的数量以及每个草把子上箭的数量;同时,学生又借助互联网搜集了历史资料,了解了当时造船业的发展情况及该水域的情况,再由此做出判断。通过这样探究活动,学生不仅真切地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还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储备,锻炼了运算能力、信息搜集能力。
(三)组织角色表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角色表演活动不仅十分受学生欢迎,还能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应用所学知识,展示思考成果。而且梳理所学知识、展示探究内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的过程[5]。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角色表演活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授《穷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桑娜的心理活动为重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感受桑娜的美好品质。在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后,教师便可以顺势组织角色表演活动,请学生展现桑娜的心理活动。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发挥想象力,将文章中的文字描写转化为动作、神情、口头语言,展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独特理解。在这样的表演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桑娜的善良,对文本内容形成更深入的理解,还会掌握通过表演展现桑娜美好品质的技巧,提升艺术素养。
三、课后:组织跨学科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
课后是学生学以致用、拓宽知识面的阶段,教师可以在此阶段引导学生参与跨学科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6]。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包含多个学科的知识,在这类活动中,学生需要整合所学内容,积极思考,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路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跨学科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在教授《松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参与多种阅读活动,让学生了解松鼠的特点,感受小动物的“奇思妙想”。在课后,教师则可以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动物的‘奇思妙想’”为主题组织跨学科实践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通过播放相关实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哺乳动物形成初步的认知。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寻找隐藏的小动物”游戏活动,让学生找出隐藏在不同场所的小动物。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小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利用保护色躲避危险。在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后,教师可以继续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动物的保护色。
在课后,教师则可以组织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与小组同伴选择感兴趣的动物,利用激光雕刻技术完成该动物的模型。为完成动物模型,学生需要迁移已有认知,抓住动物的特征设计、组装模型。在学生组装出模型后,教师还要组织展示活动,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描述这些动物的主要特征。此外,教师还可以顺势组织写作训练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模型,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与动物有关的说明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展现自己的科学认知,还需要迁移阅读所得,构思自己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在这样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会经历科学探究、动手制作、阅读、写作等过程,积累丰富的知识,形成良好认知,锻炼多种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实施跨学科整合教学,可以使学生学有所得、综合发展。但要有效实施跨学科整合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群,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应用多种策略开展教学,使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同时通过深入思考、积极探究发展多种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金艳.小学语文跨学科探究学习例谈[J].基础教育论坛,2022(6):65-66.
[2]褚彤彤.基于统编教材的小学语文教师跨学科整合能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3]黄瑾君.立足真实,多维链接: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路径例谈[J].湖南教育(D版),2021(3):24-25.
[4]余燕.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实践课程探究[J].读写算,2020(14):142.
[5]张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9(15):40-42.
[6]徐娜.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整合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