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韦卫华【摘要】“双减”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注意力放在减负提效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双减”背景下运用得越来越广泛,教师不仅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内容,让课堂知识从静态变成动态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还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快乐学习,获得全面的发展。文章针对“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展开讨论,希望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韦卫华(1983—),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马山镇双桥村委小学。
小学数学教师要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开智慧之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解决学习问题。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抓住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促进“双减”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广大教师都非常注重抓住信息化环境下的发展机遇,推进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改革,但与此同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教师走进了误区,过度要求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更多的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而部分教师过于强调信息技术,未能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也未能积极开发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整合。长此以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却缺乏深入的研究,这并不利于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各种必备数学品格与关键能力的职责,不仅要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还要改进当前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从数学课堂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认知,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来呈现数学教学资源,并通过多种呈现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均是教师呈现数学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接收相关的资源后,可以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自主高效的信息化数学学习。
其次,教师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课后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延伸学习,从而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更深入地探索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2]。
最后,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精准发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优质、高效的信息化数学课堂。尤其是针对传统教学遗留的教学深度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变得更有核心和更有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应对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三、“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翻转课堂模式,设计前置性作业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前阶段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夯实数学基础,从而减轻课堂学习的负担。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尝试自主查找资料,积极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有效掌握新课知识。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为例,教师可以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课件上向学生展示线段、直线、射线的几何模型,让学生抓住这几个几何概念的关键词,结合直观的几何模型来理解它们的内涵,并且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上向学生布置这样的前置性作业:自主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一些线,尝试根据具体的生活实例,分析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不同点;尝试自主理解“角”的概念,寻找一些包含不同角的图形,测量这些角的度数,对比这些角的大小,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角进行合理的分类。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观察身边的事物,查找各种相关资料,完成上述前置性作业。由此,学生可以掌握新课的数学概念,还能自主探索“如何测量一个角”“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如何进行角的分类”等重要的知识点。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制订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用直尺在白纸上画出直线、线段和射线,还可以引导学生用量角器在白纸上画出不同度数的角。
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能够减轻学生学习新课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效率。
(二)开发微课资源,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
微课教学符合“双减”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传统教学内容冗长且枯燥无味的教学问题,达到让学生减轻负担、高效学习的目的。为了让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将微课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观看微课学习资源之后,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3]。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为例,教师可以搜集不同的统计表格,将它们制作成不同的微课视频,并附上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让学生首先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感兴趣的微课视频,观察微课视频中统计表格的数据;其次自主分析统计表格与条形统计图之间的不同点,归纳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方面的优势;最后根据条形统计图制作的具体步骤,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各组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微课视频,完成上述学习任务。此外,为了保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合理分工,将任务落实到每个组员身上,让每个组员都在合作交流的环节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并共同设计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可以深入分析统计表格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自主设计若干个数学问题,再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如,学生在观察“本班同学参加校运会的人数统计”的统计表格时,就可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然后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报名参加校运会的人数有多少?报名参加跳绳项目的人数有多少?报名哪个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多?报名哪个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少?”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能够对课堂的核心知识进行集中性探究与学习。
(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趣味课堂
教师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舒缓紧绷的学习情绪,自我调节学习压力。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4]。换言之,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组织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受到愉快课堂氛围的感染,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中学习知识。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为例,教师可以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设计以下三个教学游戏。1.先提供轴对称图形的其中一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的正确率最高。2.提供一个基础图形以及若干条平移路线,让学生沿着每条平移路线,画出平移后的图形。3.将若干个小动物图像放在方格纸的不同方位,并圈出方格纸中的某个点,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这些小动物从该点出发,需要平移多少个方格才能抵达指定的点。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亲自动手在计算机界面上操作,参与上述三个趣味数学游戏。这样,学生可以在游戏中掌握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运动等重要的知识点,同时减轻学习新课的压力。此外,学生在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可以体会到学习几何知识的乐趣,提升直观想象素养。
(四)利用信息交互工具,开展有效互动教学
信息交互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开展互动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一般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人机互动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的信息交互活动。与此同时,互动教学也是一种能够让学生突破自我学习极限,激发个体发展潜能的重要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利用合适的信息交互工具来开展优质的互动教学[5]。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教师可以在师生互动环节向学生展示“几种线的位置关系”动态图,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观察动态图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分别找出与它们平行、相交、垂直的图形。”这一互动内容考查的是学生对平行、相交、垂直等数学概念的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线与线平行、相交、垂直的特点,并延伸出垂线、垂足等数学概念。
在生生互动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信息交互界面的几组直线,让学生辨析哪一组直线相互平行、垂直或者相交。学生可以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辨析每组直线的位置关系,并且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发现它们的位置关系的。
在人机交互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软件的几何素材库资源以及绘画笔功能,动手画出不同位置状态的两条直线,又或者画出一个几何图形,要求这个几何图形中包含相交、垂直、平行等不同位置关系的线段。如,有的学生在画出一个长方形之后,画了一条对角线,其中对角线与长方形的长、宽都相交,长方形相邻的长与宽两条线段是互相垂直的关系,长方形的两条长、两条宽分别是互相平行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互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满足“双减”背景下的信息化学习需求。
(五)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优质课后作业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优质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线上做作业的方式,巩固新课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要根据“减量不减质”的原则来设计优质的线上数学作业内容,让学生愿意自主登录信息化教学平台,随时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课后作业。1.自主观察情境图中标注了价格的商品,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小数,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两种及以上的商品,根据它们的价格列出算式,求应支付的费用。2.观察情境图,根据已知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求解问题的答案。如,在一次体育课上,老师记录了小红的跳高数据是1.2米,小明的跳高数据比小红的高出0.13米,小华的跳高数据比小明的低0.07米,求小华的跳高数据。3.点击“算题”作业版块,为自己设定一个计算时间,看看自己的准确率。4.点击“找错因”作业版块,每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题都有一处或一处以上的错误,将其找出来之后,计算正确的答案。
结语
总之,小学是每个学生夯实数学基础的重要学习阶段,教师既要给予学生充足的体验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又要让学生在强劲的助力下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要秉承“双减”教育理念,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数学教学环节中的有效应用,鼓励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突破学习困难,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要深入思考,探索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压力,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数学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华.让课堂有声有色: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0(14):44-46.
[2]刘柏刚.信息技术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实效的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0(24):43-45.
[3]周丽.微课程教学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2):42-45.
[4]张璐.信息技术背景下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J].甘肃教育,2020(24):76-77.
[5]冯玲玲.将信息技术作为坚强的后盾:浅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小学教学参考,2019(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