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赵军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良好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使其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情,掌握学习内容,解决学生兴趣不足、不愿意学习等问题,提高其学习自主性。情境导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发展目标等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探索和获取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知识,提高数学水平和素养。基于此,文章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导入的具体应用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理解能力

作者简介:赵军(1976—),男,甘肃省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大多以形象、直观的眼光看待问题,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较强,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注意通过情境导入模式,启发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导入问题情境,启发自主思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是照本宣科地将数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是单纯地进行记忆。这样学生即使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和数学概念,也难以提升分析能力,无法灵活应用数学概念,从而导致其学习质量下降[1]。为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各种问题,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导入问题情境来开展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逐渐理清数学问题背后的知识脉络,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的内涵,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获得良好的体验,让学生更加渴求新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千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建立整体学习架构,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你能总结之前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吗?2.你能用手比画出之前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吗?”

在对学生提出上述两个问题后,学生会逐步回忆起之前学过的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然后,教师可以引出教学的主题“千米”。对于这一全新的计量单位,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毫米、厘米、米都是计量单位,但千米这一计量单位与其他计量单位不同,它的长度是无法用手比画出的。创设简单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从直观角度了解千米这一长度单位。教师还可以利用常识导入千米的概念,比如,学生都知道我国的万里长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以此引出千米的概念,再告诉学生,学校到图书馆的距离大约为1千米,结合实际让学生对1千米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学生了解千米的基本定义后,教师可以继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从直观角度进一步了解1千米的距离。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从单元门到小区大门的距离约50米,来回20次是多少千米?2.绕着操场跑一圈为200米,那么绕着操场跑5圈是多少千米?并详细描述一下这个距离。”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1千米的概念,更好地应用千米的知识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导入故事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缜密的思维逻辑,学习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多数学生会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创设故事情境即教师通过讲故事来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将故事与数学教学内容相融合,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师应顺应学生爱玩的天性,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讲故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神话故事导入课堂教学环节。比如,在古代,宇宙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没有具体的时间概念,更没有年、月、日之分,一个名叫盘古的人将天与地分开,才有了白天和黑夜之分,人们才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一故事具有较强的神秘色彩,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听到这里会好奇,盘古开天地后,人们是如何记录时间的。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年、月、日的概念,即人们为了方便记录和规范管理时间,根据地球转动以及太阳移动的规律来计年、计日,并以此定义了1年有12个月等的概念。教师通过导入故事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此降低了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

三、导入实物情境,开展小组活动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启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能够从直观层面理解数学知识。这种创设实物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比较死板的弊端,让学生更加灵活、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知识内容的过程中,由于这部分知识点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分数的含义,教师利用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并以此启发学生思考,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比如,教师可以将苹果作为教学道具,以6人为一组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苹果,要求小组学生将苹果平均分配,确保每个人通过分享能够获得等量的苹果。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及数学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可以将1个苹果看作单位‘1’,将1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那么每份苹果就是单位“1”中的一部分,记作1/6。”教师让学生实际操作,理解分数概念,能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让学生高效认识分数概念,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比较小,缺乏观察意识。因此,教师在创设实物情境时,可以利用实物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有序进行观察,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能随意进行,而要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这样才能保证观察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2]。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牙膏盒、香皂盒和书本等实物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从点、棱、面进行观察。学生在观察棱的时候往往很难理解,教师需要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将立体图形进行拆分,采取分组观察的方法了解棱的特点。在教师有序且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逐渐深入了解知识,提升观察能力。

四、导入生活情境,布置课后任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角度展开探究,了解数学问题的内涵,更加高效地理解综合性数学知识,突破数学知识难点,从容面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在课堂环节学习数学知识,更应注意在课后巩固阶段通过融入生活情境理解数学问题,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元素,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能够不断提高数学素养[3]。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正方形、长方形物体,并将其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分类,将正方形物体归为一类,将长方形物体归为一类,从而让学生养成善学乐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凸显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价值。同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卷尺测量生活中正方形、长方形物体的边长和周长,以此强化学生对图形的认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数学课后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构建学习长效机制,对于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重点提出表扬,对于任务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教师应善于发现其不足,指出原因,如态度问题、知识局限性等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五、导入实践情境,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但是数学知识比较复杂,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升,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消化知识,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应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成长和发展。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与分数有关的内容,由此引出新课内容,并且适当提出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和意愿,开展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教师让学生准备活动素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折一折,将材料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部分涂上颜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导入实践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4]。对此,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在课堂上大胆展示自己。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此外,教师也可以创设游戏化实践情境,增强实践情境的趣味性。在游戏化实践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同时,在游戏化实践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拓展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元化的实践情境。

六、导入猜想情境,增加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初始,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猜一猜”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思考,主动展开探究,验证自己猜想的内容、结果是否正确。以“三角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三角形有三个角是很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但是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较大。在正式学习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很多学生猜测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但也有个别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但无论是哪一种猜想,教师都不需要立即作出评价,而需要指导学生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又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先举“5+2=2+5”这种比较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交换律,再举“45+33=33+45”这种两位数的加法交换律的例子,由此引导学生猜测,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相加,是不是都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学生在猜测之后进行验证,从验证两个一位数相加,到验证两个两位数相加,再到三位数、四位数等,在验证很多例子后,学生将验证结果集中在一起,总结出一个结论,即a+b=b+a。学生进行猜想后会产生深入探索的欲望,然后努力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猜想和验证结果一致,学生就能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内心会非常高兴;如果猜想错误,学生也能够牢牢记住自己的错误,并记住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教师要合理设计并导入猜想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采取系统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不断深入学习,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怀勇.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策略例谈[J].山西教育(教学),2021(12):31-32.

[2]钟庆银.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教学类型例析

[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7):60-61.

[3]杨金烜.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实效性[J].新智慧,2019(34):91.

[4]朱秀臻.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导入特点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111,13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