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升农村小学生合唱素养的策略

作者: 陈秋瑶

【摘要】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合唱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部分农村小学因受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在合唱教学上保持教学创新。为此,文章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探讨提高农村小学生合唱素养的策略,旨在提升农村小学生的合唱能力,提高农村小学的合唱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合唱教学;合唱素养;陶行知

作者简介:陈秋瑶(1987—),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小学。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对落后,这也决定了农村小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向城市看齐,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学科教学中。音乐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活动较多,为提高小学生的合唱素养,教师需重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应用,保持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与有效性,构建富有生命力的小学音乐合唱课堂。

一、激发兴趣,突破限制

(一)开展趣味教学,积极参与合唱

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不能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忽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这一思想决定了开展农村小学合唱教学时,最为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合唱兴趣,才能从根本上让每个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自愿参与到合唱训练中。随着课程改革的陆续推进,农村小学合唱教学不能再局限于原先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积极将趣味性元素应用到音乐课堂上,提升学生参与合唱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歌曲《顽皮的小杜鹃》时,为了让学生享受合唱的乐趣,教师可以以小组比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合唱活动中。教师可先教授学生这首歌曲的唱法,当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整地演唱这首歌之后,教师可给予合唱小组一定的训练时间,让每个小组自由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升合唱效果。

小组比赛的形式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可以自由调整唱法,以提升合唱的呈现效果,使组内成员碰撞出创作的火花。

(二)重视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兴趣

陶行知的创造理论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提高小学生的合唱素养,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使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音乐作品所传递的精神。

如在教学《丰收之歌》这首歌时,为了让学生置身于丰收的场景中,在合唱歌曲的过程中体会到作品所传递的丰收的喜悦之情,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农村的地域优势,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要求每个学生从自己家里带一两件与丰收有关的物品。一些学生带来了玉米棒子、辣椒串、稻草等物品。

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从家中带来的与丰收有关的物品布置到教室中,打造逼真的丰收场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课前所搜集的与丰收有关的视频或图片,投影到多媒体屏幕上,增添教室环境的秋收之感。

在逼真的情境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农民收获的喜悦之情,在合唱《丰收之歌》之时,就可以融入自身的情感,唱出真情实感,收获不一样的合唱体验。

二、注重实践,组织活动

(一)融入舞蹈元素,引导学生唱动

陶行知教育思想鼓励教师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真正享受课堂。音乐与舞蹈息息相关,在农村小学合唱教学中,教师可融入舞蹈元素,引导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配合简单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可以是简单的转头、扭动等动作,也可以是较为复杂的动作。舞蹈动作在合唱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为准确地感知和把握音乐节奏的具体变化,保持唱动的结合。学生可以在唱中动、动中唱,感受合唱的乐趣。

如在教学歌曲《红蜻蜓》时,因小学生所掌握的乐理知识较为有限,他们很难在演唱的过程中较好地感受歌曲的情境,较好地把握歌曲的节奏。这样,学生就无法演唱出歌曲所要传递的情感,进而导致合唱效果不佳。

为此,笔者在带领学生合唱时,设计了一些较为巧妙、灵动的配合歌曲内容的舞蹈动作。通过舞蹈与合唱的有效结合,学生的合唱效果得以提高,合唱表演呈现出最为理想的状态。此外,通过在合唱中配合舞蹈动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与韵律,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记忆,合唱时情感的饱满度也大大提高,让合唱更为完整且富有感情。

(二)加强技巧训练,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合唱本身是技巧性较高的一项活动,陶行知教育思想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教材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技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农村小学的合唱教学来说也是如此,为提高小学生的合唱素养,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技巧训练活动,让每个学生通过大量、反复的合唱训练,掌握合唱技巧。技巧训练是合唱教学的重点所在,通过掌握正确的合唱技巧,提高合唱效果,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在教学《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时,为了让每个学生熟知歌曲的节奏与韵律,确保合唱效果,笔者组织学生参与技巧训练活动,纠正学生的发声、音准等,让学生正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变化。

由于班级内每个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有所不同,笔者在技巧训练活动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针对性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合唱技巧,及时发现自己在演唱方面的不足,并进行纠正,进而提高整体合唱效果。而在技巧训练中渗透审美情趣的培养时,笔者让学生多方面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音乐演奏的美感,从而体会其中的情感。

总之,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多样的合唱训练活动,既可以组织发音、节奏练习,也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各种乐器,让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并能够利用乐器学习更多的乐理知识,从而提高合唱素养与音乐鉴赏能力。

三、把握情感,因材施教

(一)重视感情体验,注重情感表达

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所开展的合唱教学活动,需要融入生活元素。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演唱的技巧,更需要在演唱的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把控,如果合唱演唱水平很高,但却未融入情感,那么在他们演唱的过程中,观看表演的人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合唱显然是不成功的。因此,教师在合唱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情感训练。为更好地达到情感训练的效果,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作为素材,提高学生的整体表现力。

如在教学《军民团结一家亲》这首歌时,为更好地让学生感受这首歌中的情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前与当地的武警部门或消防机构等协商,安排学生亲身感受军民团结的浓厚氛围。如果没有实地参与的条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关于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视频或图片,加深学生的感受。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于这首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难以有深刻的感受,而通过组织实践走访活动等,学生有近距离接触军人的机会,能够体会到军人维护国家安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使命感和责任感。当学生真正感知到这种情感以后,就能够在合唱中有情感地演唱,抒发出自己的感受。

合唱所需的技巧性较强,但并非完全强调技巧。在提升技巧的同时,学生也要关注合唱中的情感表达与输出。每个参与合唱的学生都应该意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注重技巧、情感、能力等的结合,以呈现最佳的合唱效果。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情感表达

陶行知教育思想要求一切的学科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全面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合唱教学有效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很多关于合唱教学的图片、视频等都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方便学生学会转换声部与控制气息的技巧,提升整体的合唱水平。

以《手拉手,地球村唱着跳着走近你》这首歌的教学为例,班级内的学生数量众多,一些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较强,仅在教师教授一两遍的情况下,他们就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并可以背下曲谱。而一些学生天生五音不全,他们对音乐韵律与节奏的把握相对困难,掌握合唱技巧的速度较慢,对歌曲中的情感理解也不深刻。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与韵律,提高演唱水准,配合教师完成合唱训练。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合唱练习和情感表达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合唱训练中抒发情感,提高合唱水平。

结语

总之,为提高农村小学合唱教学水平,提升小学生的合唱水平与音乐素养,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时,应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将陶行知教育思想渗透到合唱教学的方方面面,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享受音乐课堂,进而不断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袁越.用生活之泉浇灌音乐之花: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J].教师,2021(9):77-78.

[2]任苹.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7):107-108.

[3]孙丽.音乐点亮课堂:对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10):59-60.

[4]许凤娟.在小学音乐欣赏中践行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84.

[5]杨素平.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18(25):6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