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郑瑶红【摘要】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以及“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不减和课堂教学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升其学习效率,不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就“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展开探究,以期实现“增效减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作者简介:郑瑶红(1985—),女,江苏省昆山市周市华城美地小学。
一、“双减”背景下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双减”政策应运而生,教育方式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通过政策强制性保障学生拥有充足的课外时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全面发展,实现个性化成长,还能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学方式,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步伐,小学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贯彻落实“双减”方针,基于学生学情制订切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分析
(一)立足当前学情,创设“字词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双减”政策为导向,立足学生学情,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教师可创设“字词教学”情境,让学生高效识字,辨析词语间细微的差别,深刻理解字词含义[1]。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两只小狮子》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重点教会学生掌握“狮”“咬”“撕”“滚”“整”等字的读音、写法、含义。首先,教师可借助相应视频或图片,从声、形、义出发向学生展示这些汉字的演变过程,从造字的视角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这些汉字。
其次,教师可将生字词和语言表达手法融合讲解,如讲解“滚”时,教师则可将其与文中小狮子在练习滚这个动作的表达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滚”在真实语境中的用法,并鼓励学生将“滚”应用到写话训练中。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生字与同类型的汉字进行归类和对比,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如在讲解“狮”字时,教师则可引导学生归纳偏旁部首为反犬旁的字,如“狗”“猫”“猴”等,就可以发现反犬旁的字大多与动物相关。这种归纳方法,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高效掌握阅读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二)师生友好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就目前而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十分普遍,“一言堂”式的教学,使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被忽视了。这样一来,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就会影响阅读效果。对此,教师需要采取师生互动的模式来活跃课堂氛围。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的“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中,《拔萝卜》是一篇童话故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流利地朗读文章内容,让学生在共读和伴读中感受到阅读乐趣。
首先,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儿歌《拔萝卜》,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孩子们,你们都喜欢儿歌吧?接下来呀,老师为大家播放一首儿歌,认真听,我们要比一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歌名猜出来!”在播放前奏时,许多学生还不确定,但歌词出来后,学生都能够踊跃回答:“《拔萝卜》。”
笔者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没错,这首儿歌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拔萝卜》,大家拔过萝卜吗?是不是像歌里唱的那样呢?”笔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互动讨论过后再进入课文教学环节,这样能够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拔萝卜》的内容,但少数识字量较少的学生难以独立阅读,因此,笔者通过示范朗读来帮助这部分学生降低理解难度。笔者示范朗读后,再带领学生朗读,确保学生能够流利、正确地朗读文章。如果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遇到难懂、难读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几次。
(三)课外延伸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外阅读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内阅读内容,使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互相补充。教师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时,可以以主题、情感、文体为主线,有效衔接课内与课外阅读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课内外阅读衔接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一课时,笔者将文章《游天然动物园》作为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文体结构。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两篇文章在描写手法上具有相似之处。
比如,在《七月的天山》一文中,“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这些描写突显了空间的转换,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而《游天然动物园》中,有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晨光熹微”“中午”“下午两点多”,这些时间的变化显示出游玩地点的转换和游玩内容的变化。通过对比两篇文章的内容,学生对两篇文章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文章内容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尤其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文中,这种密切联系更为突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视这一点,引导学生剖析课文更深层次的内核,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相似文章的结构,掌握同类文章的脉络,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四)找准关键点,提高阅读效率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阅读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找准文本的关键点,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关键点”是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词语。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时,笔者先给学生布置了三个任务:第一,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句;第二,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词;第三,让学生找出文章提及的关键事物。笔者围绕这三个关键点设计了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直奔主题,抓住阅读线索。
接着,笔者通过展示图片、短视频等呈现与夏天相关的事物和场景。菜畦、小草、树根、鸣蝉等带有夏日气息的元素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夏日的活力,进而更好地融入文章营造的情境中。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文章写作要点上就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五)开展游戏教学,激发阅读热情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这种身心特征,将游戏元素引入阅读教学中,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感。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咏柳》一课的教学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古诗的主要内容是写柳。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因为年龄、生活经历等有限,难以对《咏柳》的古诗意境产生深刻认知。
为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游戏竞赛活动,让学生进行初级版的“飞花令”游戏。具体游戏规则为,教师作为裁判,每个小组轮流说一句含有“柳”字的诗句,不能重复,答不上来时可以选择放弃本轮机会,在规定时间内说出诗句最多的小组获胜,并获得相应奖励。
在这种游戏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一步提升,了解了更多与“柳”相关的古诗词,极大地拓宽了眼界,对古诗词中“柳”的意象,及古诗包含的深刻含义都有了深刻的认知。
(六)开展阅读活动,实现课堂延伸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阅读教学,不仅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需要通过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应以全局观念和语文素养为核心,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促使学生在丰富的阅读活动中提升阅读理解水平和语文综合能力。
例如,笔者开展了“我爱阅读”的作业分享活动。“同学们,大家可以在课后自由阅读书籍,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阅读的书籍,阅读体裁包括但不限于小说、诗歌、散文。”在举办阅读分享活动前,笔者要明确阅读分享活动的要求,并在分享活动中给予学生充足的表达时间与展示平台。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还能够让学生获得阅读成就感。
分享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比如,有学生分享了关于《詹天佑》这篇文章的阅读心得,笔者为学生拓展了“清朝末年,清政府无能,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所以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七)转变评价方式,分层完成阅读任务
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安排阅读任务,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完成阅读任务,并采取多元评价,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率。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少年闰土》时,笔者按照班级学生的能力将其划分为三个层级。甲层学生的语文基础扎实、知识应用能力强、阅读理解能力高,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笔者针对这一层级的学生布置的作业内容是让学生自主编写短文,对文章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展开分析,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乙层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扎实,知识应用能力比较强,知识理解能力比较高,但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欠缺。笔者针对这一层级的学生布置的作业内容是让学生赏析文章描写的精妙之处,并让学生学会仿写文章,以深化学生的感受。
丙层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够扎实,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难以独立完成作业。笔者要求这一层级的学生熟练掌握与运用《少年闰土》中的生词,作业形式和内容以背诵、默写、认识生字词为主,旨在夯实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梅霞.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也谈随堂练笔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对策[J].考试周刊,2022(1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