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作业的巡回指导
作者: 沈昱【摘要】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巡回作业指导,教师需明确巡回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适时指导学生;讲求巡视指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做好辅导;注重巡视指导的个别性以及整体性,认真讲解技巧;注重巡视指导的创造性和启发性,释放正面能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美术作业;多元评价;巡回指导
作者简介:沈昱(1991—),女,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
美术作业巡回指导主要是指教师在系统、深入地讲解完相关美术课程后,在学生实际创作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和有准备地对学生的美术创作过程进行全面检查和指导的教学形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美术》中指出,作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巡回指导,有助于促进学生绘画能力和绘画技巧的提升,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美术素养。
一、当前小学美术作业巡回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堂完整的美术课,应该包括导入、新授、作业、讲评、总结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彼此联系,相互呼应,每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部分小学美术教师较为重视导入、新授、讲评及总结部分,而忽略了作业这一环节,或只是蜻蜓点水,使作业这一环节流于形式、空洞乏味,缺乏有效性。下面四个现象是笔者经常见到的小学美术作业巡回指导存在的问题。
其一,有的学生在自主创作之时窃窃私语,左顾右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此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任由学生分散注意力,甚至影响他人,致使学生的绘画效率低下。
其二,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教师在巡视时未能发挥指导作用,出现巡而不视,视而不导的现象,任由学生即兴发挥,未为学生指明绘画的明确方向。
其三,有的教师喜欢停留在个别学生处,对其展开单独指导,出现只顾少数、不顾大局的现象,致使大部分学生得不到针对性的指导。
其四,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模仿他人的作品,这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致使学生的作业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有效的作业巡回指导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实现全面发展。笔者在这几年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提升小学美术作业巡回指导的成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二、小学美术作业巡回指导策略
(一)明确巡回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适时指导学生
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过程的延续。教师在布置完作业以后,要适时地走近学生,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拉近距离,巡回指导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情况。
第一次巡回指导,教师主要检查的是学生开始作业前的准备情况,如工具、材料的准备情况等。有时,会有学生忘记带工具的情况出现,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忘记带工具,就要及时提供学生缺少的工具,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创作。
第二次巡视指导,教师要观察学生对作业要点的把握情况,了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
如在教学“你会设计邮票吗”“各式各样的椅子”这类“设计·应用”课程时,笔者发现班中的A同学在设计椅子时,绘画效率非常高,其他学生还在起稿时,他已经在用黑色勾线笔勾画椅子的外形了。他胆大心细,每次的作业都可以用来当范画。可是笔者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有时候,他的绘画作品构图不合理,因而显得小气。因此,笔者对他进行了以下指导。
(1)绘画的范围要根据纸张的大小而定。在绘画之前,可以用铅笔定出大致的绘画范围。
(2)工具的选择十分重要,不同粗细的笔会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可以尝试使用同种颜色、不同粗细的笔来进行创作,呈现层次感丰富的绘画效果。
(3)当绘画作品完成得差不多时,如果发现绘画主体偏小,留白太多,画面显得单调,这时候可以画上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背景,让画面更丰富和完整。
第三次巡回指导可放在作业接近尾声之时,主要目的是了解全班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比如,在“动物面具”这节课的课堂作业环节,B同学提起他的画笔飞快地在画纸上绘画,画着画着,他就画不下去了,说:“我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往下画了。”笔者看到他手里拿着狮子头的面具,外形不错,但是缺乏细节的刻画,便提醒他:“刚刚老师教授的一些装饰手法你还没用到呢,虽然你抓住了动物的特征,但是细节不够生动有趣哦。”笔者话音刚落,他就又开始埋头画了起来。最后,B同学制作的面具纹样丰富、色彩艳丽,让笔者眼前一亮。
在一次次的巡回指导中,笔者在不同时间点适时地走近学生,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传授绘画技巧,让学生的灵感迸发于创作中。
(二)讲求巡视指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做好辅导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巡回指导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步伐匆匆,蜻蜓点水,不发挥实际作用。教师要持续关注学生的作业情况,停下脚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在教学“这是我呀”这一课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所画的都是“藕形人”,大多数女生画的是千篇一律的三角形长裙,笔直的手臂和腿,圆圆大大的眼睛,再扎上两条长长的辫子。为了帮助学生丰富人物形象的刻画,笔者在黑板上以线描的方式画了人物的头、脖子、身体、四肢,并画出不同的发型、表情丰富且各具特点的五官、各种款式的服装、手上的各种道具,呈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就变得丰富、生动多了。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启发创作灵感。
作业巡回指导为教师实施有效指导提供了机会,教师通过课堂巡视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细致入微地做好辅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有所悟、有所得、有所感。
(三)注重巡视指导的个别性与整体性,认真讲解技巧
在巡回辅导时,教师不能只对少数几个学生开展重点辅导,而忽略其他大多数学生,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辅导是要不得的。当笔者在执教“对比的艺术”这一课时,布置完作业10分钟后,笔者巡视了学生的作业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在绘画中对对比手法的运用不够熟练,对比的效果不强烈。于是,笔者走到C同学身边,问他:“咱们课上是不是说过画面不能太满,不然就无法体现疏密对比吗?”“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画着画着就越画越多了。”于是,笔者走到讲台前,让全班学生停下手中的画笔,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绘画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绘画的疏密对比、色彩对比、形状对比等技巧,修改、完善自己的绘画作品。
在巡视过程中,教师要花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来关注美术特长生和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细致、专业地辅导美术特长生,热情、耐心地辅导学困生,指导他们掌握艺术创作技巧,激发创作激情。
一年级某班有一名特殊学生D。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路过他的座位,看到了他的作品,顿时有些吃惊,他竟然用笨拙的线条画出了一幅完整的作品。他的作品中没有太多规整的线条,有的只是大胆的想法和丰富的色彩。笔者俯下身,轻声细致地跟他讲解如何才能完善这幅画,如何才能更好地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自此,学生D对美术课的积极性更高,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每一次的美术作业都受到同学的推崇与好评。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细微的变化,并且耐心地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鼓励和肯定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创作的自信心。
陶行知说过:“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教师在巡回指导中不仅要抓共性,还要抓个别、抓典型,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四)注重巡视指导的创造性和启发性,释放正面能量
教师在开展巡回指导时,要多鼓励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充分展现个性的机会。教师及时地启发、真诚地鼓励以及由衷地表扬学生,不仅能让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有时,还能点亮学生发展的心灯。
“表情丰富的脸”“变脸”“有表情的面具”是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涉及表情系列的教学。其中,“表情丰富的脸”是单元系列的第一课,旨在让学生学会观察,运用画笔创作出表情丰富的脸。“变脸”旨在让学生利用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手法大胆地表现人物新奇的表情和意外的效果。“有表情的面具”是表情系列的最后一课,意在让学生了解面具文化,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
在执教“有表情的面具”这一课时,学生都在认真地画画。突然,笔者发现E同学坐在位置上既不画画,也不说话,安安静静地看着自己的作业纸,手里拿着一支笔,若有所思。笔者问道:“你是不是不知道怎么画脸型和五官?”笔者拿起他的笔,一边慢慢地示范,一边指导他:“画画是表达感受的一种方式,我们在画画的时候,只要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可以了。画脸的时候,我们要认真观察人的脸型,有的人是方形脸,有的是国字脸,有的是圆形脸。每个人的五官也是不一样的,特点很明显,眼睛有大有小,有的是单眼皮,有的是双眼皮。我们需要仔细观察,然后边画边想,慢慢刻画出人物的特征。”笔者抓着他的手慢慢地描绘,先把人物的整体脸型勾勒出来,再细致地教他如何描绘眉毛、眼睛、嘴巴、鼻子等。等笔者巡视指导一圈回来,就发现E同学已经画得差不多了,绘画内容大胆而有想法,极具个人特色。
当执教“变脸”和“有表情的面具”这两节课时,笔者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各种各样的面具,尝试创作不同的面具和表情。笔者还没关注到E同学,他已经把自己的作品递到笔者的面前,旁边的同学大声说道:“你做的面具可真精致啊!”笔者趁热打铁,表扬了他的作品,鼓励他用积极主动的态度继续创作。自此之后,E同学认真创作,大胆表现。从他的一幅幅美术作品中,笔者看到了他对美术创作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他的自信心在一次次作业中不断提升,表现也越来越好。
正如席慕蓉所说:“一个人在弱势的领域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是生命的幸福。”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果能主动关注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大方地将掌声和赞美送给他,一定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因为,“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生命的火种”。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获得了满足感与成功感,增强了自己的创作激情和对美术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