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幼儿园小班为起点的幼小长程衔接美术课程实践探索

作者: 黄晓媚

【摘要】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并且形成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如绘画、唱歌和舞蹈等。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需做好幼小的长程衔接,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幼儿综合实力的提升。文章针对幼儿园小班教育,结合幼小长程衔接的内涵和实施意义,提出几项美术课程相关的实践策略,旨在推进幼儿园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幼小长程衔接;美术课程;实践探索;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以培育‘美的儿童’为核心的幼儿园艺趣课程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a/2021/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晓媚(1990—),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锦绣幼儿园。

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美术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能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意识与能力。而在实际教学时,部分幼儿对绘画的热情不高,有的幼儿虽然能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但是缺乏系统的引导和学习,因此绘画作品往往流于形式,体现不出幼儿的个人思维。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掌握幼小长程衔接的内涵,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美术课程实现有效衔接,从而提升幼儿美术素养。

一、实施幼小长程衔接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开展幼小长程衔接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教师可以从幼儿园小班开始锻炼幼儿,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自己想办法独立解决,让幼儿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或者“自己是个大孩子了”,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独立,在思想和行为上进行自我管理,为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做好准备。

(二)加强幼儿的自我管理

幼儿年龄较小,玩心比较重,容易受到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例如,有的幼儿明明在认真地画画或者练字,但当他听到别的幼儿在玩耍的声音就按捺不住,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参与到其他幼儿的游戏中。由此可见,很多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非常弱的。因此,开展幼小长程衔接,从小就开始训练幼儿的注意力,使其养成认真做事、认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三)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生活上能够自理,自己可以完成个人内务和卫生。但是在目前的家庭生活中,大多数幼儿很少自己做家务,也缺乏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意识。在幼小长程衔接中,教师能够从教育的核心内容出发,引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例如,针对美术课程,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展的同时锻炼幼儿整理美术工具,如画笔、纸稿、画架等的能力,从而实现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从美术课程出发探究幼小长程衔接的实践探索

(一)了解幼儿在幼小长程衔接中的需求

幼小衔接的重点任务就是引导幼儿在各个方面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提升幼儿的综合实力以及适应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及成长需求,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感受生活。很多幼儿在幼儿时期对教师的依赖性极高,而且部分教师缺乏对幼小衔接的重视,导致这些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后,承受不了过重的学习压力和陌生的知识体系,容易出现厌学的情况。因此,在实施幼小长程衔接之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在衔接过程中的需求,帮助幼儿做好切实的小学入学准备。对此,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以美术课程为例,幼儿的智力虽然大多数处于尚未开发的阶段,但是依然会有一些与美术相关的思维信息,如对一些符号、线条和颜色的认知等,这些就是幼儿在心理方面对美术的认知。而幼儿认知都比较表象,没有成熟的思维逻辑,所以他们的美术创造力、创新力等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另外,在生理方面,幼儿的身体和手掌都处于发育时期,在绘画方面应更加注重对美术细节的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幼儿临摹一些复杂的美术作品,从而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及模仿能力,推动幼小长程衔接的有效实施。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实现幼小长程衔接

多元化教学方式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美术课程教学中,为了提高幼儿各方面的素养,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并注重对幼儿创造力的引导,从而实现幼小衔接的有效落实。为此,教师可以从美的对象、美的内涵、美的意义三个方面出发做好幼小长程衔接[1]。

1.感受美的对象,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陶行知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美、学习美、创造美,而其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发现美,即观察美。教师要让幼儿观察美术作品,观察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使其从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美的兴趣。在幼小长程衔接中,教师可以注意到,每个幼儿都对美有自己的认识。例如,在欣赏同一幅画的时候,不同的幼儿也会看到不一样的美。有的幼儿觉得颜色好看,有的幼儿觉得图案好看。可见,不同的观察角度会出现不同的观察结论,也会呈现不同的教学过程。小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对学习中的美、生活中的美都应该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引导幼儿观察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起讨论美术作品,通过问答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一步步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还可以鼓励幼儿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以此作为课堂总结收获。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幼儿的作品展开分析,找出其中精彩的、美的地方,然后和其他的幼儿一起展开讨论,潜移默化地实现幼儿观察能力的提升[2]。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个别差异法进行教学,针对个别幼儿开展单独的观察教学,引导幼儿发现作品中的美,找到幼儿的兴趣点,使其学习其中的绘画技巧。在以上几种教学方式的实践中,大部分幼儿逐渐认识到了美的存在,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有了显著提升,这为实现美术课程的幼小长程衔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表现美的内涵,鼓励幼儿自我表现

陶行知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幼儿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赏析能力后,教师要顺势鼓励幼儿进行美术创作,解放幼儿的身体和大脑,让他们开始创造美。

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进行基础的临摹,如完全复制某幅美术作品的内容、颜色、图案等,再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在原来美术作品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幼儿自己的美术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哪种创作方式,教师都应该注意和幼儿进行互动和交流,以发现不同幼儿身上的亮点,然后结合幼儿的思维方式开展指导,让幼儿在美术课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成长,感受美术的乐趣。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幼儿在美术方面的创造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他们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从而让幼小长程衔接的理念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加深入的融合。

3.创造美的意义,提升幼儿动手能力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幼小长程衔接中的重要目标。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很多幼儿在绘画的时候总是手忙脚乱,有时候弄翻颜料,有时候撕破画稿,或是在上色的时候乱涂乱画。这些情况都表明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了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使其能够在绘画中融入一些个人的创意,教师还需要给予幼儿一些联想和想象方面的引导,让幼儿发现原来绘画中还有这么多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地方。比如,教师可以一步步地带领幼儿完成绘画,如通过一个点或者一条线进行延伸,展现绘画的精妙之处,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相比于传统的幼小衔接教学,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动手过程更加有趣,能够提升其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幼儿对美的理解,实现幼小长程衔接的有效实施。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助力幼小长程衔接

评价是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和激励性的评价内容引导幼儿,促使幼儿发现学习的乐趣,展开自主学习。可以说,评价也是幼小长程衔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3]。

1.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

大多数幼儿都是喜欢被赞扬、被夸奖的,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首先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这也是开展幼小长程衔接评价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为了实现对幼儿的激励,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做到这几点。第一,当幼儿提交了自己的作品时,不论幼儿的作品如何,笔者都会第一时间给予幼儿肯定,肯定幼儿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随后再找到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结合幼儿的表现,给予幼儿鼓励,激励幼儿,从而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第二,在课堂绘画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会观察幼儿的绘画过程,对幼儿进行点名表扬,如某个幼儿上色上得非常准确,某个幼儿画出了非常有创意的图案等,从而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被教师重视,继续保持对绘画的热情。通过激励前后的对比,笔者发现,本来对美术没有什么兴趣的幼儿,在教师的激励下,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创作中,由此方能有效落实幼小长程衔接下的美育工作,让幼儿在未来的学习中也能够一直保持信心。

2.发挥评价的综合优势

综合评价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关注点,能够规避单一的评价形式。综合评价更看重幼儿的全面表现,从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出发,再到对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进行评价,能够更好地发现幼儿的长处及不足。在美术课程教学中,综合评价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反馈和幼儿作品解读中。例如,有的幼儿在学习完绘画后,会形成一些独特的想法,然后在绘画的时候加入自己的创意表达。这些都是教师可以挖掘的评价内容。基于此,教师结合日常幼儿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幼儿找到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能够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改进。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如果教师以统一的形式和内容评价幼儿,很有可能会限制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做出针对性的评价,从而找到每个幼儿的特长,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差异化的教学评价能够促进幼儿整体进步,为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学习彼此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有效的幼小长程衔接。

例如,在美术课程中,有的幼儿比较活泼好动,而有的幼儿比较内向,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其合作完成绘画,然后再根据幼儿提交的作品对幼儿展开评价。活泼好动的幼儿想法比较多,但是在绘画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而性格内向的幼儿绘画比较认真,但是往往缺少创意。教师让这两类幼儿共同展开创作,能够使他们取长补短,画出更加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这样有区别、有差异的评价,幼儿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积极反思。

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幼小长程衔接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还能让其在进入小学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幼儿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从最新的教育政策入手,找准课程定位,选择科学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幼小衔接中美术教学的优势,让幼儿在美术学习中能够学习多方面的技能,为今后的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刘琳.幼小衔接从生活准备和自主管理入手[J].当代家庭教育,2021(36):66-67.

[2]夏秋莉,高美华.家园共育同心同力,幼小衔接科学创智[J].当代家庭教育,2021(35):24-25.

[3]苏庆丽.浅谈小学美术在幼小衔接中的教育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9(8):80-8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