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型游戏的探索与运用
作者: 丁海燕【摘要】童谣型游戏是当下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类型,它将游戏与童谣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能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又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童谣型游戏里,幼儿可以充分感受童谣欢快的节奏和语言的魅力,快乐地享受运动型游戏、扮演型游戏、结构型游戏、规则游戏等。因此,幼儿教师要积极探索童谣型游戏的运用,以让幼儿获得更适切的生长。
【关键词】童谣型游戏;幼儿教育;探索;运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童谣与幼儿游戏互融共生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H202010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丁海燕(1983—),女,江苏省海安市城东镇新生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童谣型游戏是将童谣与各种游戏活动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与实践,它关注每一个幼儿独特性经验的获得,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跨领域学习。教师在开展童谣型游戏时,能够构建丰富的游戏新课程,为幼儿的游戏开展找寻到新的突破口,进而提升自身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一、童谣型游戏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游戏的效用,以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游戏经验,促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童谣与游戏结合的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游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对童谣型游戏进行有效的探索,让这种游戏形式在幼儿园里“安营扎寨”,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1]。
(一)选择合适的童谣型游戏
教师在安排游戏活动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幼儿,也就是说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游戏。基于这样的目的,在创设童谣型游戏时,教师需要优先考虑幼儿各方面的情况,包括认知特点、心理需求和年龄因素等。
比如说,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可以选择“抱小狗”的童谣型游戏。游戏是这样开展的:幼儿蹲下围成一个圈,扮演小狗。然后两个幼儿站到圈子的中间,一个扮演养狗的主人,一个扮演抱小狗的人。扮演抱小狗的幼儿需要用手指一个一个点着扮演小狗的幼儿,边点边说:“花的、绿的、大的、小的,我就点一个不会吃食的!”“的”字落到谁身上,谁就跟扮演抱小狗的幼儿一起走。接着,扮演抱小狗的幼儿再去抱“第二只小狗”,扮演主人的幼儿就问上次那只小狗呢?扮演抱小狗的幼儿说,小狗偷人家萝卜干被人家关起来了。这个“抱小狗”的童谣型游戏既有故事情节,又有互动,每个幼儿都能有扮演的机会,因此符合大班幼儿的身心特点。对于中小班的幼儿来说,这种对白较多的童谣型游戏难度偏大。因此,教师可为中小班幼儿选择语言、动作比较简单的童谣型游戏。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开展“炒黄豆”的童谣型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幼儿需要边说“炒一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边用铲子“炒”着黄豆,并将黄豆从一个容器里倒到另外一个容器里。“炒黄豆”童谣型游戏虽然较为简单,但其中的短句符合中小班幼儿的发展规律,能够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由上可见,在开展童谣型游戏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等,选择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开展的童谣型游戏,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活动中“如鱼得水”,身心得到充分的舒展。
(二)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在探索童谣型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扮演。童谣型游戏,顾名思义就是童谣与游戏的结合体,也就是说,游戏中需要进行语言的展示。而语言的展示往往是与角色扮演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童谣型游戏时需要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教师既要指导幼儿模仿角色的动作,又要指导幼儿模仿角色的表情,以及与表情相对应的语音语调等。
以“金锁银锁”这个童谣型游戏为例。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锁匠是如何帮别人开锁的,并让幼儿学一学锁匠开锁的动作。接着,教师可以随意选择两名幼儿,让他们站到前面,一边做动作,一边说童谣。一名幼儿说道:“金锁锁、银锁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另一名幼儿接道:“咔嚓、咔嚓,哪一把、哪一把,请你自己来开锁、来呀来开锁。”在第二名幼儿说到“来呀来开锁”的时候,两名幼儿需要手拉手做出开锁的动作。在这样的角色扮演中,幼儿对锁匠这个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也学会了观察生活,知道如何去扮演一个角色,怎样用动作、语言将人物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幼儿学会了合作,他们会将合作当成一种习惯。
总而言之,角色扮演既能够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与想象力,又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幼儿比较熟悉的或者幼儿感兴趣的角色穿插在童谣型游戏里,以给他们体验这些角色的机会,为他们的成长创设更多的空间。
(三)引导幼儿编创童谣型游戏
无论教师开设什么样的游戏,都需要针对本班幼儿进行一定的调整。为此,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到游戏创编中来,使游戏更加符合幼儿的口味。有些童谣型游戏的动作不适合幼儿练习;有些童谣型游戏的语言对于幼儿来说难度较大或较小;有些童谣型游戏中的童谣有很强的地域性与情节性,不适用于所有幼儿。对此,教师要带领幼儿对这些童谣型游戏进行改编,这样做一方面能提升这些游戏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能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以幼儿比较熟悉的童谣型游戏“母鸡下蛋”为例。原先游戏中的童谣是这样的:老母鸡,真能干,咯嗒、咯嗒会生蛋(一边做着母鸡下蛋的动作)。这样的童谣幼儿耳熟能详,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小,吸引力不强。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改编,将童谣改为“小朋友,真能干,你看、你看,认真听讲不捣蛋”。幼儿将生活中教师、父母的夸奖—“能干”和叮嘱—“不捣蛋”融入童谣,体现了幼儿的童真与创新精神。
为了使幼儿适应时代发展,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教师需要从幼儿园时期开展创新教育,让创新的种子在幼儿的心间萌发。因此,教师可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童谣型游戏的创编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童谣型游戏的运用
教师在探索童谣型游戏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将这些合适的游戏合理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以发挥它们最大的效益。在运用童谣型游戏时,教师不能将其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而是要将它们推向更广阔的场域里。
(一)将童谣型游戏与幼儿的规则养成结合起来
部分幼儿的规则意识薄弱,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幼儿规则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吃饭的时候不排队,上课的时候随意说话,看完绘本后不将其放回到原来的位置上,等等。教师可通过童谣型游戏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使他们渐渐学会遵守规则。童谣型游戏中有关规则的内容很多,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针对班级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方面的规则意识教育。
比如说,教师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幼儿在放学的时候跑得非常快,一下子就挤满了幼儿园的大门,没有排队出园的规则意识。为此,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童谣型游戏:放学时,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念“稍息、立正”,同时要求幼儿做出对应的集合动作。接着,教师带领幼儿念“放学了,放学了,大家把队排,站齐了,站齐了”,同时要求幼儿做出整队的动作。幼儿继续念:“动作就是快,戴上咱的小黄帽,背上小书包。”边说边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最后,幼儿边念“一二三四,走起来”,边有秩序地走出教室,走到大门口。通过这样的童谣型游戏,幼儿知道了要遵守秩序,不能拥挤的规则。他们觉得这样的游戏很有趣,回家后还会将其展示给父母看,由此收获成就感。
在开展童谣型游戏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需要改进的地方,再通过不同的童谣型游戏让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童谣型游戏的特点就是灵活多变,它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求。当幼儿在规则的执行上出现问题时,教师就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规则的童谣,再将其创设成游戏。幼儿容易被朗朗上口的童谣吸引,会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吟唱,他们也会被其中的游戏情节所吸引,竞相模仿教师示范的动作。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幼儿的规则意识会自然地生长。这样的游戏活动也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既能让幼儿享受游戏的过程,又能借助游戏助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生长。
(二)将童谣型游戏与幼儿的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也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单纯地开展游戏,而是要将游戏与幼儿的情绪和多方面的发展连接起来。当前部分教师对幼儿的情感教育不够重视,进而导致部分幼儿不知道如何表达情感。因此,在开展童谣型游戏时,教师可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学习情感与认知情感。
以童谣型游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在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外婆,由此锻炼幼儿的绘画能力,再让幼儿轮流说说自己的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由此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在这个表达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抒发内心的所思所想,与同伴进行情感和语言交流,进而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一下他们与外婆相处的片段,如外婆为自己做午餐的画面,让幼儿拿起道具菜刀在课桌上模仿外婆做饭时的动作。幼儿是天才的模仿家,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他们见过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将自己对外婆的情感展示在具体的动作中。通过多种方式的实践,幼儿立体地展示出自己对外婆的情感,情感教育也得以落实。教师再为幼儿呈现这样的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会做桂花糕,一口咬出满嘴香。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轮流展示与歌谣对应的动作。这些动作需要由幼儿自己创编,每个小组的动作可以不一样。有一个小组的幼儿模仿外婆,她头上扎着头巾,还拄着拐杖;组内的另一名幼儿则搀扶着“外婆”往前走,两人边走边念童谣。在这样的游戏里,幼儿的情感得以激发,他们能在积极情感的调动下更好地学习。
唤醒幼儿对外婆的感恩之情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情感教育还包括很多内容,特别是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将情感渗透于具体的童谣型游戏中,使得幼儿的积极情感被激发。大多数时候,幼儿的情绪都是外显的,教师要多加观察,由此为幼儿开展更加适切的童谣型游戏。
(三)将童谣型游戏与幼儿的思维发展结合起来
教师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要给予幼儿多方面的生长,一是认知上的生长,二是情感上的生长,三是能力上的生长。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幼儿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幼儿学会了什么游戏,而不是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提升了什么样的能力。当教师关注幼儿的能力生长并设计能够促进幼儿能力生长的游戏时,可以进一步提升游戏的质量。因此,在开展童谣型游戏时,教师可以在游戏的编排中注重对幼儿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2]。
比如,教师可以先亮出一个猜谜型童谣,让幼儿猜一猜这首童谣描述的是哪种事物。谜语的内容为:身体长又长,开花黄又黄,脸蛋儿像太阳,籽儿香又香。由于幼儿生活经验较少,尽管他们开动脑筋,但还是想不出这是什么。接着,教师给幼儿展示水稻、向日葵和油菜几种作物出苗时期的图片,让幼儿猜猜哪个是向日葵。有些幼儿知道向日葵的苗是这几种作物中最高大的,因此可以得出答案。教师要肯定答对的幼儿,并为幼儿展示向日葵成熟的样子,再次引导幼儿:“你们觉得向日葵像谜语里所描述的事物吗?”幼儿对照向日葵的样子和谜语内容,能够轻松得出肯定的答案。通过这样的童谣竞猜,幼儿的想象能力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在教室里放一个太阳的模型,让幼儿模仿田间的向日葵并念出这个猜谜型童谣。有的幼儿在念童谣的过程中是背对着“太阳”的,教师可以为幼儿介绍向日葵的生长习性等,让他们了解到向日葵向阳的原因。
由上可见,教师在开展童谣型游戏时,要多给幼儿创设一些思考的机会,以此激发幼儿的思维。这样做既能提升游戏的质量,又能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结语
童谣型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幼儿游戏形式,其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其形式对幼儿来说十分新颖,能够较快地吸引幼儿的兴趣。换言之,童谣型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愉悦身心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重视童谣型游戏,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合适的童谣型游戏,让童谣型游戏成为幼儿生活的组成部分,实现幼儿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助力其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银玲.美国3-8岁儿童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4):49-52.
[2]季增兰.童谣与幼儿自主游戏的和谐共生对策探析[J].山西教育(幼教),2021(1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