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艺趣工作室中的“活”应用

作者: 崔越男

【摘要】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本土资源能够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文章通过幼儿园艺趣工作室的本土资源“活”应用实践案例,提炼本土资源应用于艺术课程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如何将本土环境中的优质资源转化为课程建设的推动力,构建具有园本特色的艺术课程体系。

【关键词】本土资源;幼儿园;艺术课程;应用

作者简介:崔越男(1992—),女,江苏省常州市刘海粟美术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自由参与和自主建构,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以本土资源为依托实施课程,回归自然,回归幼儿的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必然选择。面对丰富多样的本土资源,如何筛选,如何从课程的逻辑将本土资源有效转化,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教师需要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从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基于幼儿的学习方式与学习需求灵活应用本土资源。

一、本土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价值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1]。本土课程资源区别于其他课程资源,具有本地区特色[2]。本土课程资源除了具备课程资源共有的潜在性、具体性、多质性、广泛性等特点,还具有审美性、生活性、地域性、民俗性、自然生态性、群众性、乡土人文性等独有特质[3]。

幼儿的学习是在自然、自主的状态下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始终坚持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围绕幼儿的“学”。幼儿的发展与成长不是在人为的环境里“被动”实现的,而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教师应根据幼儿园的情况创设一个属于幼儿的乐园,让具有本土化特点的环境不断给幼儿的成长提供动力。教师不仅应促使幼儿在熟悉的文化环境里学习和成长,还应促使幼儿把所学和所感直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开发课程必须立足于本土资源。

另外,教师开发本土课程资源,能够提高自身资源搜集、筛选、重组、应用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生活化的本土资源可以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使幼儿的学习迁移更容易发生。幼儿园课程要立足于生活,而有效应用本土资源能够架起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生活之间的桥梁。本土资源,如本地民谣、民风民俗、民间音乐、游戏、美术、文学作品等,可以让幼儿投入情感学习[4]。

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将本土资源当作一种工具,而非必需的资源。本土资源被边缘化,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5]。此外,由于每个地方的本土资源都有各自的特色,而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与课程实施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也导致了无法真正实现课程实施价值取向的改革。

三、本土资源为幼儿园艺术课程注入“活”水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一本无字的书,是“活教材”。本土资源不仅能够为幼儿提供充满趣味的、获得世界感性认识的学习场域,也能够为幼儿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直观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发现世界提供独特的体验。教师要带领幼儿走出封闭的教室,走进自然,结合本土资源实施适合幼儿的艺术课程。

(一)应用艺术元素营造本土资源课程化的人文环境

幼儿可以通过实地参观、种植养殖、动手操作、探索实践等活动感知本地的人文风情,体验独特的本土文化。艺术是本土资源课程化的常见载体。本土资源蕴含丰富的艺术元素,如歌谣、戏曲、舞蹈等。教师把这些元素应用到幼儿园艺术课程中,能够为幼儿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充满生活色彩的人文环境。

例如,“霜降”节气有“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歌谣。一个个柿子挂在枝头上,宛如一个个红灯笼,这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通过观察记录、动手操作等方式,可以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柿子的主要特征,感受丰收的喜悦。

(二)在幼儿园场域的环境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特色

幼儿园场域的本土文化氛围营造对幼儿的艺术审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楼道、走廊、大厅等公共区域,努力创设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

例如,教师可以用自然材料或废旧生活材料绘制本土文化、二十四节气主题墙;可以将楼道、走廊等区域布置成休息长廊,并配以图文并茂的本土民间童谣、儿歌、故事等富有童真童趣的元素,既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又使幼儿园有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又如,教师可以结合城市的特色,将本土文化中的色彩、线条等元素融入班级环境的设计中,同时可以结合本地的节日习俗,按照时间顺序布置班级环境,力求凸显本土性、参与性和互动性,适应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

四、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艺趣工作室应用的项目实例

幼儿是基于经验自主建构知识的[6]。在我园的艺趣工作室中,教师以本土资源为依托,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主要途径,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和探究热情,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师结合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各种本土资源进行整合,有机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想深入挖掘富含教育价值的本土资源,就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资源整合。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将本土资源堆砌在一起,或者不经筛选地应用本土资源,就很难实现本土资源的“活”应用。

(一)“环保,在行动!”

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近年来,地球却变得伤痕累累,这是因为许多人缺乏环保意识、随意破坏环境。怎样让地球不再哭泣?笔者组织班级的幼儿开启了一段探索之旅,让幼儿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

笔者引导幼儿从扔垃圾入手,逐步了解本地的垃圾处理方式,并且通过实验感知垃圾填埋的危害。幼儿认识了生活中的垃圾以及垃圾桶的分类标志,并学会了分类投放垃圾。

此外,笔者引导幼儿将柚子皮放进冰箱除臭,将旧光盘制作成杯垫,实现了变废为宝,增进了幼儿美术表现的素养。幼儿通过实践逐渐认识到绿色生活的重要性,学习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入手,用实际行动守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如此,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艺术课程中进行思维碰撞,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在马路边”

伴着明媚的阳光,和着凉爽的微风,早起的心心兴奋地走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开启美好的一天。

“外婆,我们每天都要走的这条路叫什么名字呀?”

“这条路叫吊桥路,很久以前外婆每天也要经过这条路。”

“那个时候的吊桥路也是这样的吗?”

“从前这条路可没有这么宽,边上有工厂,工厂的楼房也没有这么高。”

“真想看看以前的吊桥路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可以回家找一些老照片,妈妈小的时候外婆给她拍了许多照片。”

翻开家里的老相册,外婆和妈妈一起给心心讲述吊桥路的前世今生,也打开了心心关于本土资源的好奇之门。

笔者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家附近的路,并且跟随父母的足迹,与父母一起搜集各种各样马路的资料,穿越时空了解过去的马路,探索马路的“前世今生”。这一过程不仅能增进家长与幼儿的感情,也能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开发应用本土资源。

“直线形、S形、十字形、T形、Y形”,幼儿将自己对城市马路的观察记录下来,并且分享给同学。一条条马路汇聚成城市密密麻麻的交通网络,在探寻本地马路的过程中,幼儿与同伴徜徉在想象的海洋中,动手描绘出城市未来的道路蓝图。

教师在应用本土资源实施主题艺术课程时,可以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在生活中寻找与主题相关的本土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家长对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参与度,还可以增加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活动机会和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发挥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

(三)“城市风情”

幼儿在探索艺术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是天马行空的,教师不一定可以提供准确的答案。为此,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亲身实践,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合理地应用本土资源,往往能够很好地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得幼儿的学习更生动、更具体、更生活化。

例如,笔者引导我园大二班的幼儿在艺趣工作室使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展现常州的地域风情。在学期初,笔者向幼儿发起了材料征集,幼儿积极地行动起来,搜集了种类多样、色彩丰富的材料。如常见的塑料瓶、塑料勺、塑料杯,热缩纸、玻璃纸、亚克力板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挖掘本土资源,向幼儿展示常州的古运河图片、常州的锡剧视频等素材,让幼儿浸润在本土文化之中,感知本土文化之美,从而尝试用多种材料、多种表现方法展现常州的地域风情。

(四)“蜗牛”

泥塑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幼儿以泥土为基本材料,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手工捏制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常州本地的泥塑历史悠久,泥塑风格独特。

在以“蜗牛”为主题的泥塑艺术课程中,首先,笔者引导幼儿搜集了许多自然材料,有树枝、树叶、树皮、松果、泥巴、砂石等。其次,笔者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身体卷卷的,触角软软的,背上背了个“小房子”。此外,笔者应用本土资源,向幼儿展示博物馆泥塑标本的图片,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再次,笔者引导幼儿尝试用揉、搓、压、刻等艺术手法,制作“蜗牛”的身体、触角、壳等部件,并仔细组装,完成独特的作品。最后,笔者引导幼儿用树枝、树叶等材料,给“蜗牛”打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幼儿在制作“蜗牛”的过程中,探索了泥塑开裂与修补、泥塑风干与保存等问题,同时,幼儿与本土资源进行了深度交互,激发了艺术创作的兴趣。

结语

本土资源蕴含无限的教育价值,教师需要深度挖掘及灵活应用本土资源,推动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建设,给幼儿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机会,让幼儿体验本土文化的魅力,提高艺术创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26.

[2]彭芝兰.湘西自治州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吴丽.诌(刍)议园外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以湖南师范大学幼儿园为例[J].当代学前教育,2010(3):14-17.

[4]张卫民,陶红莉,吴金英,等.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24-26.

[5]隗峰,谢淑海.论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的价值失落与价值实现[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9-132.

[6]唐淑.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