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素多角度助美育之花绽放
作者: 马琳【摘要】教师要在教授课本知识和美术技法的同时,让学生关注文化和社会生活,将美术课堂作为联系文化与生活的纽带,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将传统文化元素、地方元素和生活元素等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丰富美育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接受美,感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美术;多元素;文化与生活
作者简介:马琳(1978—),女,江苏省南京市马台街小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是民族精神内涵的表现,是需要一代代人传承和发扬的。学校教育和美术课堂只有作为联系文化与生活的纽带,才能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文化元素充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这样可以联系文化和生活[1]。笔者通过多年的美术教育体会到,构建多元化的美术课堂,在教授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文化,贴近生活,是丰富美育内涵的重要途径。
一、让美术课堂吹起中国风,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一)结合课程内容,融入节日元素,传承民俗经典
笔者曾问过班级学生一年中最喜欢什么日子,89%的学生回答喜欢过各种各样的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这些节日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文化名片,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将特色民俗文化引入美术课堂,让学生去了解,去认识,去体验,这正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巧妙地将美术课程与节日民俗结合,寻找契合点,让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学到节日的相关知识,需要教师动动脑筋。
如,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划龙舟、包粽子、挂艾叶、佩香囊、戴五彩绳、吃鸭蛋等众多习俗中,哪些习俗可以与美术教学融合?在进行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穿穿编编”一课的备课时,看着课本上“结绳记事”的图片,笔者联想到了“五彩鸭蛋网”。每到端午节,南京地区的家长们会在学生胸前挂一个用五彩丝线编的网兜,里面放一颗鸭蛋。佩戴五彩丝线寓意平安吉祥,吃鸭蛋能送走寒意。以前学生的五彩鸭蛋网都是购买的,结合本课内容,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着编一编。上完课,学生佩戴着自己编的五彩鸭蛋网,对中华传统节日有了更多认识,感情更深厚。
再如,教师可以将中秋节的内容融入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瞧这一家子”一课中,向学生讲解中秋节家人团聚、围桌进餐的习俗,讲讲中国人对家深厚的情感,在美术课堂上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让学生动手绘制作品。也许学生的作品比较稚嫩,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加热爱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
(二)结合课程内容,传承中华文明,学习科学知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聪明勤劳的中国人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无数科技文化成果,四大发明、冶金技术、医药著作《本草纲目》等,为今天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小学的科学课、品社课等也有相关知识的介绍。如何从美术的角度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绘画技法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需要教师寻找美术教学与科学知识的契合点。
如,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有“木版画”和“印花布”两课,前一课是让学生认识木版画的制作知识,后一课是让学生了解花布的印制方法。一课讲“刻”,一课讲“印”,这正是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的两个关键步骤。笔者在上“木版画”一课时,先讲解木版画的制作知识,然后告诉学生:“人们除了在刻板上刻绘画内容,还有单独刻文字的,于是出现了印刷术。到了宋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当时为泥活字,后来又有了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将刻的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在教学“印花布”一课时,笔者在介绍完花布的印法后,介绍了印刷术的印刷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听得兴致勃勃,记忆深刻,感受到艺术的背后科学技术的支持。
再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青铜艺术”一课时,教师可以加入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介绍。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我种的植物”一课时,教师可以就教材中出现的《本草纲目》的图片与学生进行交流。此外,还有很多课文涉及科学知识,教师只要多动脑,多思考,就能找到科学知识与美术教学的契合点。这样能让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新的兴趣点和更高层次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结合课程内容,彰显中华伦理,丰富精神内涵
中华文明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多年,丰富的思想文化让后人得到了精神上的滋养。小学的每一门课程都以这些思想为基础,旨在让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美育与德育的融合点比较好找。
如,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下册“好朋友”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和不同族群的服饰、习俗等。笔者在课上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将思想教育内容自然融入课堂。
再如,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老人和儿童”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老人和儿童的不同特征,教师可以融入孝敬老人,关爱比自己弱小的同学的思想。在教学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理想的居住环境”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地球日是哪天,作为纪念日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地球环境现状及问题,在课上自然融入环保知识,让学生讨论保护环境的正确做法等。德育的很多内容可以融入美术课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注重思想教育,是否有将两者融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意识。
二、让美术课堂洋溢乡土情,加深学生对家乡艺术文化的了解
(一)将南京地方特色手工艺术引入课堂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自古就有很多手工作坊,勤劳的南京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打造了许许多多的特色手工艺术品。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南京每年元宵节秦淮灯会上的手工彩灯,荷花灯、飞机灯、菠萝灯、生肖兔子灯造型可爱,色彩鲜艳,深受南京地区儿童的喜爱。这一内容要怎样融入美术课程,让学生了解秦淮花灯呢?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漂亮的灯”一课旨在指导学生认识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灯,教师可以将南京的秦淮花灯作为其中的一种,让学生了解花灯的起源、造型特点和制作方法,感受南京地方特色艺术之美。
南京还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云锦。这一内容又要怎样融入美术课程呢?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上册“适合纹样”一课旨在指导学生在几何形状内画出适合的图案,其中最漂亮的画法就是画团花,而南京云锦的很多织造图案都是由一组组团花排列而成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云锦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南京云锦。这样学生会感觉特别亲切,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此外,南京还有地方剪纸、吹糖人、葫芦画……教师只要多动脑思考,就能找到这些特色手工艺术与美术教学的契合点,让学生了解家乡艺术,热爱家乡的艺术。
(二)与学生一起欣赏南京特色建筑艺术
南京地处江南水乡,自古是繁华之地,以秦淮河为中心的老城南留下了甘熙故居、李香君故居、老门东等一系列特色建筑。但我校地处城北,这里多是建国以后的建筑,学生对南京的特色建筑了解比较少。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多了解家乡的建筑,才能综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笔者结合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上册“老房子”一课进行教学。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各种年代久远,古老又有特色的建筑。笔者将夫子庙一带的古建筑作为认识和教学的重点,这样就找到了家乡文化与美术课程的契合点。学生看到夫子庙秦淮建筑的图片后,立刻产生了共鸣,滔滔不绝地说出在夫子庙游玩时看见的老房子。
再如,南京的愚园、豫园、瞻园都是非常美丽的园林,大部分学生去过。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美丽的园林”一课时,笔者与学生一起欣赏并画这些园林。学生因为去过,亲身体会过园林的美,所以感受特别多,在课堂交流时说得特别好,后面的绘画创作也不觉得难,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艺术欣赏和绘画创作能力。
南京在建筑方面还有一项“最”,即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墙—南京明城墙,这也是南京重要的建筑方面的成就。笔者将这个内容加入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上册“门 窗 墙”一课中,作为“墙”的学习内容。学生都爬过城墙,去过玄武门、台城、中华门,对这些地方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这样就将美术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熟悉的内容,能让学生学得更好,有更多感受。
(三)指导学生认识江苏地区六朝石刻艺术
南京的众多名片中,必有一张是中山陵的石像路,深秋时,庄严的石像配上红叶,美不胜收。除此以外,南京周边也有许多石刻,有麒麟、天禄、辟邪等石兽,它们驻守在王侯的墓旁,千年不移,尽忠职守,是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南朝石刻,学生应该认识和了解。
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有生命的石头”一课时,笔者指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寻找各种美丽的石头,了解古今中外跟石头有关的艺术创作。笔者将南京地区的南朝石刻融入教学中,将其作为其中一个内容进行介绍,将家乡地方知识自然融入美术课程。学生边回忆自己见过的石像造型,边了解相关知识,听得特别认真。
三、让美术课堂充满个性美,加深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了解
(一)在美术课堂上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感悟美术的装饰性
美术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都是通过观察真实的物体,再加工创作而来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更加美好的反映[3]。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就是让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爱创作的心。笔者认为美术课堂创作应该与学生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物品相联系,让学生创作能使用且能让环境更美的作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美术学习的重要,美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下册“鸟和家禽”一课旨在让学生认识鸟类特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作。在课堂上,教师通常会指导学生画鸟,学生长时间绘画,兴趣就会减弱很多。笔者参考教材上的图片,想到让学生用超轻粘土来制作小鸟笔筒。笔筒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学习生活用品,鸟的身体圆圆的,形状和笔筒很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在课堂上认真制作,精心选择颜色搭配,做出了一个个漂亮的笔筒。笔筒晾干后带回家既能放文具,又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在美术课堂融入生活元素,能让学生感悟美术的实用性。
苏少版美术教材中有许多色彩学习内容,如“三原色 三间色”“冷色和暖色”“色彩的对比与和谐”“色彩的纯度渐变”等。上课时教师如果单纯讲解色彩知识,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听,感觉没兴趣,与自己没什么关系。但融入生活元素,学生的兴趣就会更高,积极性也会被调动,审美眼光也会提高很多。
(二)在美术课堂上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感悟美术的实用性
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虽然是理论和技法的学习,但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只是学生没有意识到。教师需要说明白,学生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会。
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上册“冷色和暖色”一课时,笔者先出示冷色的房间和暖色的房间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喜欢哪间房间的颜色,这种颜色适合在什么季节居住。学生立刻踊跃地加入了讨论中,还联系自己家的装修色彩,讨论出冷色适合夏天居住,暖色可以冬天居住。整节课的色彩学习与房间的色彩搭配联系。最后,笔者布置作业,让学生做个小小设计师,设计海南和哈尔滨居住的房间及内部陈设的颜色。
再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下册“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一课时,笔者将服装色彩搭配融入课堂教学中,出示对比色配色的衣服和和谐色配色的衣服的图片,让学生讨论“两套衣服分别给你什么感觉?适合在什么场所穿?你喜欢哪种色彩搭配的衣服?”。学生在讨论中学到了色彩知识,更学到了配色的知识,知道了在不同场合搭配什么色彩的衣服才合适。将色彩知识与生活中的色彩搭配进行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了美术知识能用于生活中,实用性非常强。
小学美术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教师要在教授课本知识和美术技法的同时,让学生从小关注文化和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丰富美育的内涵,让学生接受美,感受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丽娜.探索美术课堂新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5(2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