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并举,助力小学音乐教师传统艺术素养的提升
作者: 章佳文【摘要】不同于艺术类院校中专业人才的艺术素养,小学阶段的传统艺术素养主要是指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等。作为音乐教师,应当先发展自身的传统艺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起好带头作用,为学生带来更好的音乐课堂。对此,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地认识、欣赏和创作传统音乐作品,提升自身的传统艺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传统艺术素养;文化;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章佳文(1992—),女,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艺术素养主要指人对艺术的感受、体验、鉴赏和创造,而传统艺术素养主要指人对传统艺术知识的掌握、欣赏及创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引导学生欣赏传统艺术,使学生感知其中蕴藏的文化底蕴,逐步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如果教师自身的传统艺术素养不足,势必难以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带领学生体验传统艺术之美。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加强对传统艺术理论的学习,拓展审美视野,并进行传统艺术的创造,逐步提升传统艺术素养,从而基于坚实的艺术功底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传统艺术的魅力。
一、多措并行,认知艺术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们都经历了长期的学习与积累。在对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传统艺术素养的培养时,教师应当认识到,只有教师掌握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完成后续的鉴赏与创造。对此,学校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鼓励教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让教师深入认识传统艺术[1]。
(一)请教专家,提升素养
音乐教师在学生时代和教学实践中就已经接触过一些传统艺术,但多是浅尝辄止,部分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难以基于现有的知识积累,将传统艺术准确地教授给学生。一些研究传统艺术的专家、学者,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他们不仅精通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还对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民族精神有深刻的认识。对此,在带领学生认识传统艺术前,音乐教师不妨走访专业人士,向他们虚心请教,以便获得一手资料,正确认识传统艺术形式,理解传统艺术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逐步提升对传统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以小学音乐《小巷风韵》这首乐曲的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对江南音乐文化的热情,第一,教师可以在课前走访专业人士,深入了解江南音乐文化。在走访之前,教师要先罗列一些问题和要点,如“江南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江南音乐风格具有怎样的特点?”等,以便走访活动更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二,教师要与专业人士进行联系,商定走访的时间和地点等,避免贸然打扰,为他人带来不便。在走访时,教师要在经过专业人士同意的基础上,认真做好记录。第三,在请教专业人士后,教师需要对访问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筛选,并将其巧妙地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便在实际组织学生欣赏乐曲时,能够让学生对江南音乐的历史沿革、风格特点等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二)使用网络,提高认识
从目前音乐教师欣赏传统艺术作品的效果来看,部分教师存在欣赏评述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挖掘传统艺术作品文化内涵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掌握传统艺术形成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等。任何传统音乐形式的形成都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对音乐的背景进行了解,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中承载的文化内涵,深刻体悟其中的民族精神、真挚情思。因此,在对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赏析时,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地学习音乐的历史渊源、地理风貌,以便基于宏观视角把握传统艺术的内核,正确鉴赏传统音乐作品,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网络中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音乐知识,能够有效满足音乐教师的学习需求。对此,音乐教师不妨主动根据传统艺术的内容,在网络中查找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有效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便突破时空的界限,便捷地学习传统艺术知识,从而提高对传统艺术的认识,促进传统艺术素养的稳步发展[2]。
例如,在小学音乐《跳柴歌》这首乐曲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演唱的力度、速度,体会歌曲欢快、轻松的情绪,还需要让学生了解黎族的风俗特点,认识黎族民歌的特征和文化,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网络渠道,学习黎族民歌的相关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在浏览器中搜索“黎族民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黎族民歌自由、古朴的艺术特点和“曲不定句,句不定字”的结构特色,以及黎族民歌的历史渊源等,深刻体会黎族民歌的传承价值和文化内涵。接着,教师可以观看《捡螺歌》等黎族民歌代表作品的视频,在直观欣赏中进一步感知黎族民歌的特色。在后续带领学生欣赏《跳柴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对黎族民歌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带领学生认识黎族民歌的风格、曲调结构等,使学生对黎族歌曲和黎族的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多法并入,学会鉴赏
要想提升传统艺术素养,教师就需要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自主理解传统艺术形式中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文化美。因此,音乐教师应当主动欣赏传统音乐作品,并通过以问启思、集体交流等方式,从多个角度解读传统音乐作品,以便真正地强化鉴赏能力[3]。
(一)以问启思,实现深度鉴赏
部分教师积累的传统艺术知识有限,在直接面对传统艺术作品时常常缺少自主欣赏的方向,从而影响了传统艺术素养的发展。而问题可以引发思考,引导人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因此,在推动音乐教师传统艺术素养发展时,学校应当认识到问题的重要价值,鼓励教师围绕传统艺术提出问题,以便教师在问题解答中深入传统艺术的世界,加深对传统艺术的
理解。
比如,在教学小学音乐《春到沂河》这首乐曲时,部分教师可能会认识到自身积累的传统艺术知识有限,对此,教师可以认真思考,围绕乐曲提出多个问题,如教师可以先提问“沂河是哪里?”,再进一步解答这一问题,即沂河是山东省内的一处自然风景,每当春日来临,沂河两岸春光明媚,呈现出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接着,教师可以提出“这首乐曲隶属哪种艺术表现形式?”“这首乐曲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等问题,完成对乐曲的初步分析。在初步判断出该乐曲隶属山东琴书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山东琴书的历史渊源是什么?”“山东琴书的演奏形式有哪些?”“我应该如何了解山东琴书的历史渊源呢?”,从而进一步了解琴书的发展历程,为后续欣赏乐曲的情感、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等做好铺垫,从而提升鉴赏能力。
(二)集体交流,提高欣赏质量
成长的背景、学习的经历等,影响着教师审美鉴赏素养的发展,在面对相同的传统音乐作品时,不同教师的想法和见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校需要为音乐教师创建互动交流的平台,让教师可以共同欣赏音乐,自由抒发见解,在沟通交流中拓展审美视野,提高欣赏的准确性。在对传统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教师也要主动地开展集体交流的活动,以便从更加全面的角度理解传统音乐作品。
例如,在欣赏小学音乐《打枣》这首乐曲时,教师之间可以组建互动交流小组,共享彼此的想法,提升欣赏实效。首先,教师需要基于自己对河北民间乐曲的了解对《打枣》进行欣赏,分析乐曲中描述的情境、表述的情感、使用的乐器等,充分把握乐曲的力度和速度变化。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欣赏结论进行整理,并在展开集体交流时,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鉴赏角度及想法。不同教师的鉴赏角度往往不同,如有的教师从《打枣》使用的乐器出发,对乐曲的特征进行了欣赏,而有的教师则从《打枣》的创作背景出发,着重对乐曲的情感进行了欣赏。通过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不断转换欣赏乐曲的角度,从而通过多维视角欣赏乐曲,把握乐曲中强烈的生活气息。
三、多元出发,做好创造
传统艺术创造是指艺术家应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对传统艺术材料的整合,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活动。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想提升自身的艺术创造能力和传统艺术素养,不仅需要遵循认知的发展规律,在循序渐进中把握艺术创造的命脉,还需要创造并展示自身的艺术创作成品,一边倾听专家、学者和其他教师的意见一边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创造才能,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血液[4]。
(一)循序渐进,提升自我
部分音乐教师积累的传统音乐知识较少,创作能力也较弱,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推进,音乐教师所接触的传统艺术知识逐渐增多,创作能力也会与之提升。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自身传统艺术素养的培养时,应当意识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先对传统艺术形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多积累传统音乐知识,才能够在后续应用传统艺术材料进行自主创作。同时,学校也应当认识到教师之间的差异性,积极地根据教师现有的水平,提出恰当的艺术创作要求,促使每一个层级的教师都能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达到提升自我的效果。
比如,对于接触传统音乐较少的教师,学校可以先让他们多欣赏一些民族音乐作品,如《溜溜山歌》等,使教师在鉴赏、分析中把握这些传统音乐作品的特点,再鼓励教师模仿传统音乐作品进行创作,促使他们在自主创造中逐步实现新的突破,增强音乐教师创编的信心和成就感;对于一些已经具备一定传统艺术素养的教师,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冬不拉、二胡、柳琴等传统民族乐器,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进行学习,以便教师发挥自身的特长,进一步提高传统乐器演奏水平;而对于一些传统艺术素养较高的教师,学校则可以给予他们更多自由创作的空间,引导教师深入乡间、走进生活,基于真实的情感体验,创作出能够打动人心的传统音乐作品。随着创作活动的稳步推进,教师的创作能力也会随之生长,为此,学校还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成长情况,不断提高创作要求,促使每一个音乐教师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阶段。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不定期开展竞赛活动,激发教师的创作欲望,提高教师的参与度。
合乎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活动,能够成为教师成长的“养料”,促进教师的发展。在提升音乐教师的传统艺术素养时,学校应当主动分析教师的现状,基于教师的需求,提出个性化的要求,如此才能推动教师的成长,让每一个教师都能较好地完成传统艺术创作活动,更好地提升创作能力。
(二)教师互赏,改进不足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当教师完成音乐创作活动后,部分教师总是“孤芳自赏”,以至于这些音乐作品无法成为“养料”,促进教师的二次成长。而教师创作的传统音乐作品,不仅代表了教师创作能力的高低,也体现了教师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理解水平,能够直观地反映教师现有的艺术素养。对此,教师不妨将自己的创作成品展示给其他教师,虚心请教其他教师的意见,继而根据其他教师提出的建议,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不断改进中获得传统艺术创作才能的持续成长[5]。
例如,《李玉莲调》是苏北民歌的代表作品,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乐曲前,教师需要先对苏北民歌的特点,该乐曲中的民间音乐素材、民族风情等进行学习,从而了解到:苏北民歌源于苏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它是经过广大群众口头传唱和集体加工形成的,其整体风格是高亢悠扬、直抒胸怀,同时也不失婉约。苏北民歌中也融入了方言、衬词等民间音乐素材。在了解了苏北民歌的特点后,教师可以添加“虐”“那个”“咦啧啧”等民间音乐素材,进行音乐作品的自主创编。在完成创编后,教师可以将作品呈现给其他教师,认真倾听他们的见解,如有的教师指出:“新创编的音乐作品不仅清楚地传达了创作者的心声,也彰显了浓郁的苏北风情,但是部分衬词的使用有些不太合适……”在了解了其他教师的建议后,教师可以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让自身创编传统音乐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得心应手地开展传统艺术教学,就必须拥有精湛的传统艺术演奏技巧、高超的审美鉴赏才能、富有生命力的创造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艺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富有生气和神韵的传统艺术教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建构更富有生命力的小学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金晶.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艺术素养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3):56-57.
[2]王利平.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J].科幻画报,2019(10):249.
[3]郭学飞.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J].智力,2022(2):40-42.
[4]袁丹.基于艺术素质测评,提高学生艺术学习兴趣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7):138-139.
[5]林文华.探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科普童话,20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