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审美视角,探寻童话教学新途径
作者: 高峰【摘要】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童话作品,拓宽审美视野,教师可以采用联结视听通道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诵、观察图片、对比动画片段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也可以结合童话的文体特点,让学生探究文本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参与故事新编和编演剧本活动,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审美视角;童话教学;小学语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传承文化基因的‘1+X’全景式阅读课程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DHA21038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峰(1983—),男,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通源小学。
童话具有纯真、诗化、荒诞的艺术特点,十分适合儿童阅读,能启迪心智、陶冶性情,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1]。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不少精彩的童话作品,教师可以据此设计童话教学单元,并将教学重点放在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上,引导学生欣赏童话的故事情节,解读人物形象,挖掘童话中美的元素,从而学会解读美、创造美,全面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的核心素养。当然,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先运用文献法,研究在童话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的具体方法;再运用观察法,将小学生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阅读、解析童话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设计出能有效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教学活动。
一、联结视听通道,丰富心理体验
(一)配乐朗读,感受真挚情感
为帮助学生解读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尝试联结视听通道,创设恰当的情境,以唤醒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并鼓励学生据此解读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符合作品情境的音乐,展示唯美的课件,以顺利创设情境,然后带领学生在此情境下诵读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童话故事中主人公真挚的情感。
如在教授《海的女儿》的时候,笔者了播放优美且带着些许哀伤的音乐,并在音乐声中简要讲述这则童话故事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小人鱼对王子的爱。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伴随音乐声诵读这则童话故事,并提示学生在诵读的时候注意体会小人鱼做出抉择时内心真实的想法,体会她怀着怎样的心情离开王子。在学生诵读这则童话故事后,笔者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讨论小人鱼是否怨恨王子,她怀着怎样的心情消失。随后,笔者还询问学生:“同学们,大家觉得老师播放的优美且带着些许哀伤的音乐是否和童话故事的感情基调相符呢?是否要换成更悲壮一点的音乐呢?”在这一解读活动中,学生对作品蕴藏的情感有了相对深刻的感悟,也体会到了小人鱼的牺牲精神,感受到了她对王子的不舍之情。
简言之,在进行童话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与作品感情基调相符的配乐创设情境,辅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作品,体会作品蕴含的情感,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丰富的内涵,进入听、讲故事的独特氛围中,并被作品打动。
(二)观察画面,开启想象之门
将需要解读的故事和人物形象用画面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发现具体画面和抽象语言之间的联系,同时启迪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作品蕴藏的情感。因此,在进行童话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与故事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内心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画下自己脑海中想到的事物,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童话故事。
如在教授《巨人的花园》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并结合故事内容讨论作者构筑的艺术世界。这则故事的插图十分唯美,展现了一个被鲜花簇拥的奔跑着的小孩。在学生结合插图讨论之后,笔者又让他们思考,如果巨人不允许孩子们来花园的话花园会是什么样子,并将自己想到的内容画下来,然后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画的细节,以及自己画这幅画时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在课堂上,有学生画了冬天的花园,花园中的树只剩下枯枝,巨人的面容憔悴,被冻得瑟瑟发抖,坐在小木屋前发愁。该学生表示:“我觉得只有和他人分享,才能让花园重新变得鸟语花香,巨人必须想通这一点才能拯救自己的花园,所以我画了这幅画。”在该活动中,学生不仅深入解读了故事,画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结果。
图画能帮助学生思考童话故事的内容,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续写童话故事,教师可以据此开展教学,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三)对比动画与文字,生发理性认知
不少经典的童话作品被改编成了动画,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动画和文字,思考二者有哪些异同点,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认知,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阅读《海的女儿》时,笔者组织了对比动画与文字的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说出自己的感受。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入手,分析动画展现的海底宫殿和自己阅读文字时想象的海底宫殿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认为:“我自己想象的宫殿有现实生活中某个建筑的影子,而动画中的场景则更有想象力,更具魔幻色彩。”其次,笔者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小人鱼的想法,并思考动画展现的小人鱼形象和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表示:“我觉得动画中的小人鱼更大胆,敢爱敢恨,而我想象中的人物略显拘谨。”最后,笔者鼓励学生讨论观看这一动画后自己受到的启迪,并试着挖掘作品的主旨。有学生认为:“我想象中的小人鱼的牺牲会更为壮烈,但是动画中小人鱼的牺牲却有一种洒脱的感觉,我觉得这样处理似乎更能展现小人鱼的无悔以及小人鱼不求回报的精神。”
可见,在开展童话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动画片,再结合文字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动画和文本内容的异同点,并将自己的感性认知说出来,和教师、同学讨论,思考童话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启迪。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融合自己的情感进行理性分析,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基于文体特质,组织深度探究
(一)探究文本主题,区别美丑善恶
童话不仅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往往还有耐人寻味的主题和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2]。在指导学生阅读童话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童话文本的特点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深度探究童话,思考童话故事的主题,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宝葫芦的秘密》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了这样的问题:还有哪些童话作品中,主人公也得到了宝物?这些人对待宝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吗?有学生发现,王葆得到的宝葫芦和马良得到的神笔有异曲同工之妙,宝葫芦和神笔都能无中生有,给主人带来想要的东西。但是,两位主人公利用宝物所做的事情却截然不同,他们的结局也不一样。王葆总是只为自己考虑,所以反被宝葫芦捉弄,幸好最后王葆悬崖勒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才没有深陷下去,误入歧途;而马良一心想着老百姓,用神笔做了很多好事。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了《宝葫芦的秘密》这一故事的主题,分析了童话故事主人公的特点。
(二)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积极人格
带领学生解读人物形象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如果自己陷入和童话主人公类似的情境时,自己会如何做。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从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青蛙卖泥塘》这则童话故事展现了屡败屡战的青蛙形象,虽然青蛙一直到故事结束都没有成功地卖掉泥塘,但是青蛙的生活环境却得到了改善。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处于和青蛙相同的环境时,自己会怎么做。有学生想到:“我经常写错数学题,每次看到自己做错题,我都觉得自己糟糕极了。但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可以像青蛙这样,试着总结经验,找到进步的方向。”由此可见,学生从青蛙愈挫愈勇的经历获得了启迪,认识到生活中难免有各种不如意的事,但自己应该坚持不懈,勇于面对挑战,这样才有机会战胜困难,迎来美好的生活。
(三)探究写作手法,理解象征意义
在撰写童话故事时,作者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来突出地描绘人的某种精神、情感等。在带领学生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童话故事主人公形象的象征意义,探究这样写作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认识到童话的特点,也会逐渐掌握深入解读作品的方法,明白阅读时不能仅解读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如《蜘蛛开店》的主人公蜘蛛就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教授这则童话故事时,笔者便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蜘蛛对于开店到底有没有兴趣。有学生认为:“蜘蛛十分想做好这件事,否则也不会一次次尝试开店了。”笔者随即提问:“既然蜘蛛喜欢开店,为何蜘蛛每一次开店的时间都不长呢?”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因为蜘蛛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放弃,一旦遇到难以应付的客人,蜘蛛就想着开一家新的店。”笔者继续问:“那么作者想要用蜘蛛的形象说什么呢?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人呢?”学生回答:“作者想要用蜘蛛暗示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毅力的人,这些人做事情仅凭‘三分钟热度’,很容易放弃,最后只能一事无成。”
三、设置驱动任务,提升综合素养
(一)故事新编,渗入个性情节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有趣的游戏和实践活动充满好奇。教师可以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设计续写故事的实践任务,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在教授《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一故事时,笔者组织了故事新编活动。在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我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想法—想要变成另一种事物,为什么我当时那样想?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说出自己想变成什么,变成另一种事物后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并在小组中根据集体的智慧进行创作。有学生想到自己赖床时希望能变成一只鸟,立刻飞到学校,于是他编写了这样的童话故事:自己变成鸟之后,遇到了各种困难,最后认识到‘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哪怕像鸟一样长了翅膀,如果自己行为懒散,一样不会成功。
(二)编演剧本,产生情感共鸣
具有丰富的内涵是童话的特点之一,但在教学时,教师要避免直接将人生哲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感悟童话故事中的哲理。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演剧本,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并由此反观自身,获得启迪。
《雪孩子》的主题与生命有关,为了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带领学生阅读这一故事后,笔者设计了编演剧本的实践任务,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改编、表演时深入体会故事内容。笔者设计的问题如下:1.雪孩子知道自己会化掉吗?如果知道,为何它还会选择救小白兔?你从雪孩子身上感受到了什么力量?2.在得知雪孩子牺牲后,小白兔内心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如果你是其他小动物,你会如何安慰它呢?3.雪孩子和小白兔是永别了吗?它们是否还能以某种形式再相见呢?在解决问题、编演剧本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这则故事蕴含的复杂的生命哲学,获得对生命的深层次感悟。
结语
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审美赏析空间,避免用琐碎的分析、解读限制学生的思路,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中美的情感,探索童话的写作手法,思考如何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展现美,最后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创造美有关的活动。这样的教学不仅指向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让学生全面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盛艳玲.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1(5):153-155.
[2]卢妤婷.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