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 周瑜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基于此,文章对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阐述,并从还原历史真相、建构时空坐标、展示多样史料、演绎历史逻辑、列举典型案例五个方面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作者简介:周瑜(1988—),女,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最快速的阶段,也是掌握知识最高效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更新教学理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精神,同时还能让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学史、知史、用史中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等,都值得学生学习和传承,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最后,促使学生养成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性视野与世界观念。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将国家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并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学习,拓宽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广度和深度,养成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意识。

二、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一)还原历史真相,彰显唯物史观

从历史学习本身来讲,“还原历史真相,彰显唯物史观”是贯穿整个高中历史学习活动的重要理念,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还原历史真相是促进学生养成唯物史观的基础,而唯物史观则是学生对历史形成全面、客观认识的重要方法论。学生应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三个基本原理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历史真相的还原,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从而实现对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还原历史真相,让学生对晚清时期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可以采用点与线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所谓的“点”是指真实的历史事件,而“线”则是指整段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

比如,在讲解两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就可以将两次鸦片战争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历史事件,根据战争发生的时间将其放在世界近代史的时间轴上,这样学生就可以联系时间轴上前后发生的事件对两次鸦片战争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分析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清政府的内部因素了解事件,也要分析侵略者的外部因素,这样学生才能对两次鸦片战争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对当时社会发展的

影响。

比如,19世纪中期世界的发展形势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市场与原料需求越来越旺盛的情况下,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将眼光投向中国;从中国当时的情况看:国内民众受鸦片的侵蚀颇深,清政府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并下令销毁,虎门销烟成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形成了唯物史观,促进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建构时空坐标,强化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必备素养之一,有助于帮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对历史事件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利用时空坐标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学习历史,不仅要学习基本的史实知识,还要了解该时期历史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实现“借史观今”的目的。

这种能力的养成对于高中生而言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引和帮助。从部编版的高中历史教材来看,其在编排上采用的是历史纪年、阶段特征、历史地图等方式,这为教师构建时空坐标提供了便利,有助于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强化时空观念,提高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1]。此外,以建立时空坐标的方式学习历史知识还有一大好处,即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时间段内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学生才能形成深刻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增强时空观念。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完全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师可采用建构时空坐标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该单元的学习目标来看,学生要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与五代十国这段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了解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区域发展、民族融合、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成就。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整体知识脉络。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朝代兴亡的时间线构建时空坐标轴,横轴为朝代时间,纵轴为具体的历史史实。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进行对比学习,记忆知识点会便捷很多,知识点掌握得也更为牢固。

通过构建时空坐标,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对知识的时空构建能力,提高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

(三)展示多样史料,进行史料实证

详实的史料对于历史学习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史料实证是通过对真实史料进行分析、对比来还原史实的有效方法。具体来讲,史料实证主要运用在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辨析探究、现实运用、理论阐述等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本身来讲,当它发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成为过去式,对于学生而言,历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来加深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史料的形式、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不仅有纸质版的史料,还有竹简、壁画、石刻等,为学生高效学习历史知识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素材资源。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史料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进而实现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该时期我国的发展情况,教师应尽量丰富史料内容,以史证言。例如,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知识时,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有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只对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等进行简单记忆,而没有从宏观层面对会议召开的意义等进行全面的了解,这不利学生全面了解史实、树立正确史观。对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展示丰富的史料,让学生意识到史料对于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实证方法学习的能力。这些史料可以是具体的文字类资料,如与会人员的名单,也可以是视频类资料,如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史料资源。

通过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具体地掌握相关史实,同时也能树立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从而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

(四)演绎历史逻辑,进行历史解释

所谓的历史解释是指,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以史料为基础,客观、理性地剖析历史事件,进而形成正确评判历史事件的态度与能力。学生要想具备历史解释能力,需要经历三个过程:首先是史料整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对相关的史实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从而形成基础性认识;其次,根据史料信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追本溯源,分析事件发生的因果;最后,对史料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清楚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与结果,还要让学生明确该事件在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以史料为基础进行授课,并在论证因果的过程中演绎历史逻辑,进而发展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促进其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二者之间的历史逻辑,了解两个历史事件的地位与影响。比如,在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看到辛亥革命积极的一面,也要让学生看到辛亥革命不足的一面。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几点。首先是废除了封建帝制,让人民不用再受清政府的统治和压迫,挽救民族危亡;其次是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后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国内纷纷开设工厂。在了解了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后,学生也要看到辛亥革命存在的不足之处,即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通过正反两个角度的分析,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变得更全面了。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时,要考虑到历史事件的发展逻辑,学生既要认识到积极的一面,也要认识到消极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历史

事件。

(五)列举典型案例,孕育家国情怀

上文提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念,树立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国家发展得越好,学生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生活条件也会越好,反之亦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还关乎国家的发展。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经典历史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家国情怀,奠定历史学习的

基石。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人民的伤害,以及烟片战争给国家带来的深刻影响,教师可以采用列举典型案例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鸦片的危害,认识到鸦片对当时国人身心的严重摧残。对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网络上当时国人受鸦片侵害的相关影像,让学生形成深刻、直观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借用鸦片的危害对学生进行抵制毒品的教育,并通过对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保家卫国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视角带回到当下的环境中,介绍典型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了解到是禁毒英雄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结语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应从学生出发,以史实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采取还原历史真相、建构时空坐标、展示多样史料、演绎历史逻辑、列举典型案例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能力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丰产.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2(29):60-6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