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作者: 蒋洁

【摘要】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等有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当重视有效教学,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以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文章简述了开展有效教学的意义,并从巧设悬疑、创设情境、微课教学、任务驱动等方面探究了开展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性研究

作者简介:蒋洁(1992—),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都山小学。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虽然对探索计算机的各项功能有较高的兴趣,但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却相对低,或者实践操作能力相对差,这会影响这部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理应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帮助这部分学生探索计算机的功能,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依据有效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具体实践时,教师还需要注意结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要多进行尝试。

一、有效教学理念的意义

有效教学理念,即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合理、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基础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实质提升的教学理念,笔者以为在课堂上实践这一理念有以下几点意义。

第一,实践这一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为了让学生记住所学内容,一些教师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且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会意识到,自己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如通过情境教学、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做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的发展十分有利[1]。

第二,实践这一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多是在教师的监督下被动学习,如果教师选用的教学方式不够有趣,学生很容易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失去兴趣。但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会意识到,自己需要为学生营造鼓励探究的课堂氛围,并指导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对知识的探究,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因为这种情绪体验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的情况出现,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设计有效的提问、有效的讲解、有效的讨论活动等,指导学生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

第三,实践这一理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参与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高效地完成备课、教学、指导等工作,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尝试,由此,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第四,实践这一理念有利于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但部分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革新,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导致学生的合作学习变成无效的讨论,学生的自主探索变成人云亦云,学生的自主提问掺杂诸多无效问题……要确保课程改革的合理性,教师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需要重视有效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新课程改革前进。

二、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部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教师应该意识到,虽然自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但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体,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明显的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不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或者没有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

其次,部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在教学时,部分教师习惯沿用“老套路”“旧方法”教学,这样缺乏新意的教学形式很难让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得不到保障。

最后,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轻视实践能力培

养[2]。信息技术有着较强的实践性,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但教师也需要指导学生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究,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然而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讲解理论知识后,不注重留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信息素养的提升较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为,教师需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构建更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确保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多方面的能力。

三、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实践有效教学理念的策略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要成功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需要先找到方法让学生产生愿意学的欲望。为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新奇、有悬念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合理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课堂导入环节正是一个适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在此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巧设导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运用内容丰富的课件、有趣的生活案例、精彩的故事等导入新课,并巧妙设置悬念,让学生对后续学习活动充满期待。

下面,笔者以“设置个性桌面”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学习设置桌面主题及屏幕保护程序的方法,在教学前,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学生喜欢信息技术更多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于是笔者决定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课堂导入环节借助实际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伊始,笔者展示了一些精美的桌面主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便被吸引住了,还有学生主动问:“这些桌面真好看,是怎么设置的啊?”笔者听到学生的提问后顺势说:“同学们,计算机是神奇的,有时候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调整,它就能够将人们的想象变为现实。大家既然想知道怎么设置美观、个性化的桌面,那就和老师一起来探索计算机的功能吧!”由此,笔者顺利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主题。

在这一例子中,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精美的桌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巧妙的提问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愿意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二)构建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更喜欢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文字讲解搭配演示操作的教学形式很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仍较多。要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愿意集中注意力在教学内容上。

下面,笔者以“遨游网络世界”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生活现象创设了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笔者先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小丽要趁着国庆节假期去青岛旅游,在规划旅游线路的时候,小丽根据网友在互联网上的讨论制作了攻略。大家一起来看看小丽做的攻略吧!”说完,笔者展示了一份标注了诸多注意事项的旅游攻略,学生不禁感慨:“哇,这份攻略的内容真是详细!”笔者继续引导道:“虽然小丽没有去过青岛,也没有询问身边的家人、朋友的建议,但是小丽做出了这样详细的攻略,大家知道小丽是如何做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丽做攻略的帮手吧!”笔者随即分享了包含大量旅游信息的网站的网址,并鼓励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输入网址,浏览网站,了解关于旅游的内容。学生很快发现,这些网站不仅有诸多资讯,还为用户提供了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曾经去过青岛旅游的网友可以和想要前往青岛旅游的网友交流,分享自己的旅游建议。

(三)微课教学,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微课有着短小精悍、生动直观的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情制作更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

下面,笔者以“火柴人跳舞”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课前上传了微课视频,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微课,然后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后,笔者没有急着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而是鼓励学生先进行总结和反思,将微课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由此,学生不仅顺利掌握了相关知识,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任务驱动,鼓励学生进行探索

在课堂上,教师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法是一种能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在应用任务驱动法时,教师需要提出相应的任务,然后鼓励学生以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下面,笔者以“初识图形化编程”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为了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图形化编程软件的相关知识,首先,笔者展示了图形化编程软件的宣传视频和自己利用图形化编程软件编程的成果,让学生感受到图形化编程软件的神奇,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其次,笔者详细地介绍了图形化编程软件Scratch的指令面板、脚本区、角色列表区、舞台区、交流区的作用,并鼓励学生花几分钟的时间熟悉这一软件的功能;最后,笔者布置任务:结合教材内容,编写让“小猫”动起来的脚本。在学生编写脚本的过程中,笔者不断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并主动向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鼓励顺利完成任务的学生和周围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操作经验。在学生全部完成任务后,笔者还鼓励学生上讲台演示自己的脚本,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规范、严谨的学习习惯,在学生演示后,笔者还提醒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脚本编写流程,总结使用图形化编程软件的经验。

(五)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能收获更多的学习乐趣与成就感。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多种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参与“闯关”、小组竞赛等活动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

下面,笔者以“创作演示文稿”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通过此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制作演示文稿的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笔者特意设计了“共同创作演示文稿”活动。在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先根据自身情况组成四人小组,然后共同制作以“家乡风景”为主题的演示文稿。为引导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知识,笔者还规定了学生制作的演示文稿应有五张及以上的幻灯片,其中第一张幻灯片需包含标题,其余幻灯片则应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且包含超链接等。为完成任务,学生需要先根据“家乡风景”这一主题搜集材料,然后通过讨论筛选合适的内容,再共同制作幻

灯片。

结语

总的来说,构建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对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切实提升学生信息化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不断地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以找出更合适、高效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综合素养逐渐提升。

【参考文献】

[1]欧阳云丽.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分析[J].知识窗(教师版),2021(12):128.

[2]陈晓惠.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增刊1):22-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