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作者: 王小娟

【摘要】小学科学学科在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为进一步落实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文章在“生本位”思想的指导下,探索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科学素养

作者简介:王小娟(1996—),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生活化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主体生活经验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小学科学生活化课堂,能够拉近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同步发展。教师要始终坚持实践原则和问题导向原则,积极探索小学科学学科和生活化教学的融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有内容、有深度的生活化科学课堂。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生活化科学课堂

(一)基于学生情况,注重课堂教学的阶梯性

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立足于学生的不同情况,突出教学的阶梯性。具体到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

以“植物是‘活’的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其生长有特定的规律和过程。

本着层次化教学的原则,教师首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常见植物进行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分享自身对于植物的观察经历,激发班级整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延伸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对植物生长条件和特征的基本认识。

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利用盆栽等生活化教具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提出关于植物生长规律的假设,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完基本知识、提出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方式验证假设,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运用小组合作,突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小组合作教学法是构建生本位教学课堂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化生生互动,构建基于合作式教学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运用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给动物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明确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小学生的分类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小组合作更有助于集思广益,探索更多的动物分类标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首先应做好小组划分工作,根据学生的课堂互动表现,科学划分小组,并让学生明确要探究的生活主题—如何对常见动物进行分类。其次,教师要通过演示和举例,让学生明确简单的分类标准,鼓励小组从生活地点、生活环境、身体特征等角度出发,迁移生活经验,对不同动物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对动物多样性的重要认识。

二、模拟生活场景,构建真实的生活化课堂

(一)运用信息技术,模拟生活场景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逐渐打破传统教学课堂在知识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局限性,掀起“互联网+教育”的热潮,为生活化科学课堂的构建提供更多选择。为达到构建真实的生活化课堂的目的,教师可以从模拟生活场景的角度入手,发挥多媒体设备的智能化和便捷性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营造浓郁的生活氛围,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以“各种各样的天气”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该课要求学生认识地球家园的天气以及不同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能够独立描述天气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小学生对各种常见的天气现象较为了解,但是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天气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了解较少。

对此,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在烘托教学氛围上的作用,在正式授课前为学生播放一段科普天气现象的科学纪录片或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浓厚的生活化学习氛围,助力生活化科学课堂的有效构建。

授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各类天气现象的视频、音频等,展示不同天气现象下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科学和生活生产两个角度认识天气现象带来的影响,提高生活化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二)设计课堂活动,锻炼动手能力

小学生往往对实践性课堂活动更有兴趣,参与意愿较高,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活跃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通过利用生活化教具、开展生活化实验等方式,模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场景,丰富学生的科学学习体验。

以“做一顶帽子”这一实践活动为例,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运用材料制作物品的过程中,掌握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和了解。

教师可为学生提前准备好多样化的制作材料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材料,按照活动步骤,自行控制变量,制作一顶与教材中的帽子形状相同、大小相近的帽子。

帽子制作完成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检验帽子的防水性、硬度等要素。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明确材料的选择对物品的设计和制作具有决定性影响,从而促进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发展。

三、设计生活化问题,构建有氛围的生活化课堂

(一)用生活化现象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问题是深化师生互动、活跃班级氛围的要素之一,教师可通过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生活化问题的方式,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推动预设性问题与生活化教学的紧密融合,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

兴趣。

以“怎样加快溶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该课要求学生掌握加速物质溶解的方法,并对除加热和搅拌以外的物质溶解方式进行假设和验证。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科学学习经验,对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较为熟悉,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前设计生活化的预设性问题。

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提供一杯热水、一包食盐、一双筷子等道具,向学生提问:“如何加快食盐的溶解?”这个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上台演示快速溶解食盐的方法。

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再进行新课知识的延伸,解答实验背后的原理,让学生明确搅拌和加热这两个条件能够加快物质的溶解,同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加快物质溶解的其他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在课堂教学环节穿插生活化问题

除了以问题进行课堂导入,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穿插生活化问题,连接起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活跃学生的思维,突显生活化课堂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以“各种各样的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该课旨在让学生能够明确不同物体运动轨迹的表现方式,如转动、摆动等,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形成对机械运动的初步认识。

该课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知识点较为琐碎,教师在备课环节可以基于对教材的解读,精心设计问题串,如“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运动形式?这些运动形式有什么特点?是否能够依据物体的运动特点对运动进行分类?”等。教师通过设计衔接性问题,将琐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构建有内容、有深度的生活化科学课堂。

同时,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常见的运动,让学生了解不同运动的特点,如慢跑除了能够提高肺活量,还可以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篮球可以在加强平衡能力的同时提高身体的敏捷性等。通过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及其特点,体会各种运动的趣味性,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运动的发力技巧,进而掌握其中的科学原理。

四、注重作业和评价环节,构建全面的生活化课堂

(一)设计生活化的科学作业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调整作业布置方式,打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将生活化教学思想融入作业设计中,通过布置实践类作业、探究类作业等,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以“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该课要求学生掌握影子长度在一天内的变化,并在熟悉影子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影子的长短推测相应时间。该课内容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色彩,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先引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明确物体影子的方向和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完成知识技能目标,夯实探究任务的知识基础。

接着,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探究过程,为学生设计一份生活化的作业,鼓励学生以“影子在灯光下的变化”为主题,自主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并通过实践完成探究活动,撰写探究报告,深化学生对影子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提高生活化科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作业是构成完整教学课堂的重要环节,也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运用生活化理念指导作业设计,巩固科学教学成果。

(二)展开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工作是构成完整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时,针对重成绩轻素养、重教学轻评价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完善教学评价入手,运用生活化理念指导教学评价活动,将教学的生活化程度、学生生活化学习意识的养成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以“水的作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该课要求学生了解水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该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较为密切,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1)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够引发学生对雨水降落地面、河水侵蚀河床等现象的认识;(2)选择的教学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水相关的生活现象;(3)学生能否在学习结束后形成一定的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充分关注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推动教学评价工作发挥积极作用,以构建完整的生活化科学课堂,提高生活化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结语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积累科学知识、发展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在这一阶段构建高效的小学科学生活化课堂,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重要引导作用。为有效落实生活化科学教学,教师要突显学生在生活化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开展教学,设计生活化的科学作业等,从多个角度推动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构建,培养能力和素养同步发展的新时代学生。

【参考文献】

[1]杨莉莉.小学科学融入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1(10):71.

[2]张学华.融入生活 体验科学:探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0(2):182.

[3]黄志刚.小学科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18):180-181.

[4]于红.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8):87-8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