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探析
作者: 顾春美【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数感”列为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之首,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数感不但能增强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敏感度,同时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对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积极作用。文章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展开探讨,以期帮助广大教师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顾春美(1977—),女,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秦潭港小学。
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也可以助力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1]。要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教师需要善于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比较和辨析相关数学概念,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算式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组织多元化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然后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进行讲解,推动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一、在算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先考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表达规律,掌握基本的算理。数学教材中包含许多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课堂上,小学生可能难以很快理解算式的实际含义,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引导小学生理解算理,鼓励学生用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2]。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时,笔者结合教具设计了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活动。在新课导入环节,笔者先鼓励小学生回答0的含义,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能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回答,而且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随后,笔者出示课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5+0=( ),5-0=( )。为帮助学生得出答案,笔者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想到答案呢?或者换一个思路,我们可以先想想5+0的答案。”有学生回答道:“我是这样想的,假如一个羊圈里有5只羊,另外一个羊圈里没有羊,那么两个羊圈里的羊一共有5只,也就是5只+0只=5只。”笔者对该回答表示肯定后总结道:“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5+0=5的原理了,那么,有谁知道5-0等于多少吗?”在思考后,有学生通过类比推理回答道:“我是这样想的,一个羊圈里有5只羊,没有羊被卖掉,那么羊圈里应该就还剩下5只羊,也就是5只-0只=5只。”
可见,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小学生理解了算式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计算规律,完善计算结果,这样做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数感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引导,帮助其逐渐积累知识,形成丰富的认知和科学合理的知识框架,从而逐渐具备良好的数感。此外,教师要考虑到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情,在教学中融入与学生的生活有关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小学生凭借自身经验学习知识,逐步形成数学思维[3]。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创设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现实情境,或者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素材,再由此组织动手操作的活动,带给学生切实的学习体验。
例如,教师在教授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测量”一课时,可以设计有趣的动手操作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直观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认识毫米、分米、千米等概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观察身边的物体,找一找、说一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使用毫米、分米、千米表示的”;也可以设计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估一估,再动手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和手指的长度”。在具体教学中,笔者曾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在我们市的老街,有一条长6米的胡同,这一胡同的平均宽度为7分米,虽然我们今天不能到老街试着走这条胡同,但大家要不要尝试使用课桌摆出来这条胡同呢?”听了笔者的建议,学生个个兴致高涨,主动商量如何移开课桌以形成接近胡同宽度的走道,然后用米尺确定课桌之间的间隔。就这样,一条“胡同”在学生的齐心协力下形成了,学生兴奋不已地尝试在“胡同”里行走,感受走在这样相对狭窄的走道的感觉。这样的实践活动会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也会由此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又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角的度量”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系列与角度有关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我说你比”,在这一活动中,一名学生需要到讲台上任意说一个角的度数,其他学生则需要迅速用双手表示这个角;第二个活动是“谁更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需要和同桌两人相互出题,一人说角度,另一人比画这个角度;第三个活动是“估一估”,在这一活动中,笔者会比画一个角,学生需要估计这个角的度数。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对角的大小形成相对切实的认知,数感也会逐步形成。
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探索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而且能够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驱动学生动手操作,让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保持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愿意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三、在估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还相对较差,在授课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学习基础[4]。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通过估算解决数学问题。在进行估算时,学生可以快速地进行计算,获得大致的计算结果,把握实际运算结果的大致范围[5]。引导学生通过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教师需要创设合理的估算情境,或者充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小数乘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今天,爸爸带了100元去超市购物,他先挑选了2袋价格为30.6元的大米,又挑选了0.8千克的猪肉,猪肉的价格为26.5元/千克。请问,爸爸今天还能够顺便买一盒价格为10元/盒的鸡蛋吗?20元/盒的鸡蛋呢?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有学生给出回答:“2袋大米需要花费61.2元,而0.8千克猪肉的价格为21.1元,这些东西加起来需要82.4元,所以爸爸只剩下17.6元了,只能够买10元/盒的鸡蛋,没办法买20元/盒的鸡蛋。”笔者表扬了这一学生,并鼓励其他学生尝试估算:“还有别的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大家没有尝试估算呢?”有学生举手回答道:“我觉得可以使用估算解决问题,大米的价格接近31元/袋,2袋大米大约需要62元,而猪肉的价格接近27元/千克,0.8千克猪肉大约需要21.6元,这些东西加起来大概需要83.6元,所以爸爸大约剩下16.4元,仅够买一盒价格为10元/盒的鸡蛋,不够买20元/盒的鸡蛋。”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后,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尝试估算:“如果超市里小毛巾为2.40元/条,大毛巾为6.60元/条,饼干为3.70元/盒,牛奶为1.25元/袋,小红需要买4盒饼干,1条小毛巾,1条大毛巾,2袋牛奶,而小红只带了30元,请问小红能够买到这些东西吗?大家和同桌一起尝试用估算解决这个问题吧。”在和同桌讨论后,有学生举手回答:“我觉得饼干的价格大约为4元/盒,4盒饼干大约16元,而1条小毛巾和1条大毛巾总计9元,2盒牛奶总计2.5元,小红要买这些东西大约需要27.5元,所以小红带的钱是够的。”
可见,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教学,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练习估算,这样做可以激发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学生也会意识到,遇见相对复杂的数字时,自己可以快速寻找接近的相对简单的数字进行计算。这种方式可以降低计算题或者生活问题的难度,学生可以由此发展估算能力,并逐渐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技巧[6]。
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数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有积极的影响[7]。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小数除法”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了现实情境,并出示了3道例题,让学生分别尝试“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解答这些数学问题。
笔者出示的第1题为:“小李要分装2.5千克的香油,每个玻璃瓶最多装0.4千克的香油,请问小李一共要准备多少玻璃瓶呢?”学生根据所学小学除法知识回答道:“我计算的结果是6.25,因为玻璃瓶不可能有6.25个,所以小李至少需要准备7个玻璃瓶。”笔者继续引导:“很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进一法’了。老师还想问问,既然6个玻璃瓶只能装2.4千克香油,那么大家计算时的余数是1还是0.1呢?大家能够用什么方法证明吗?”学生回答:“除数×商+余数=被除数,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余数为0.1。”也有学生回答:“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商小,所以肯定不是1,而是0.1。”
笔者出示的第2题为:“赵叔叔准备用总长度为25米的红丝带包装礼盒,已知包装每个礼盒需要1.5米长的丝带,那么这条红丝带总共可以包装多少礼盒呢?”学生回答:“这条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礼盒,剩下的1米红丝带无法包装礼盒,所以需要舍去。”笔者及时总结道:“对的,在解决该类问题时,大家要注意,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需要将其舍去取整数,这就是‘去尾法’。”
笔者出示的第3题为:“周爷爷在超市购买了15个茶杯,由于有折扣,周爷爷只花了100元,请问平均下来每个茶杯多少钱呢?”学生给出回答:“每个茶杯的价格大概6元。”笔者此时补充道:“因为钱的单位是元、角、分,所以在取近似数时,我们可以精准到分,每个茶杯的价格大约是6.67元。”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思想,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结语
简言之,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多角度思考如何解决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让学生有兴趣深入探索数学知识。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理解算理,尝试动手操作,练习估算和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廖丽金.以分数为切入视角,建构小数数感意义:以人教版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11):36-38.
[2]姚雅静.经历数感形成,培养核心素养:探析小学数学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22(10):57-58.
[3]戴金艺.实践操作比较辨析拓展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3):104-105.
[4]白佳.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学段数感培养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2):61-63.
[5]杨奕琦.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以《认识千以内的数》为例[J].新智慧,2022(19):117-119.
[6]王素芳.巧设练习,“用”出数感:浅论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J].新教师,2021(1):78-79.
[7]谢凤珍.核心素养下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3):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