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为幼儿劳动教育赋能
作者: 王晓雪【摘要】劳动教育是促进幼儿产生社会认知、形成社会人格的重要渠道。随着“五育”概念的发展,幼儿劳动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为了更好地追随幼儿劳动教育的新趋势,文章从幼儿园日常集体活动出发,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价值等多方面分析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价值;劳动情感;劳动习惯
作者简介:王晓雪(1991—),女,江苏省海安市长江路幼儿园。
幼儿劳动教育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劳动情感以及劳动意识。区别于小学劳动教育以及成年人劳动教育,幼儿劳动教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旨在让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并通过劳动养成责任意识、沟通能力等品质和能力。为了提高幼儿劳动教育的质量,幼儿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状态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系统地设计幼儿劳动教育课程,依托信息技术,优化幼儿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一、将劳动教育与知识探索相融合
(一)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幼儿探索自然
区别于成年人的逻辑架构,幼儿的思维建立在观察与实践等直接经验之上。户外探索活动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可以促进幼儿理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劳动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劳动情感。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幼儿教师将劳动教育与自然探索活动相融合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从自然环境的保护来看,幼儿教师通过策划户外探索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观察和接触自然的良好机会,促进幼儿理解绿色、生态、环保等概念,进而形成积极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其次,从幼儿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当前幼儿劳动教育呈现出任务化、功利化等趋势,将劳动教育与自然探索活动相结合,可以在激发幼儿户外探索热情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劳动情感。
适逢春日,短视频领域掀起了一股养蝶热,某位短视频博主购入蝴蝶蛹后,将其放入纱笼内精心培育,最终,蝴蝶蛹在15天后孵化为蝴蝶。为了培养幼儿的劳动情感,笔者鼓励幼儿在家中培育蝴蝶蛹,并将过程记录下来。由于蝴蝶蛹孵化大致需要15天,所以,在这15天中,幼儿需要严格把控蝴蝶蛹的生长温度、湿度以及纱笼的密闭性。15天后,有幼儿反映自己的蝴蝶蛹孵化成蝶了。
针对成功的幼儿,笔者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培养经验,或是有趣的故事。针对没有孵化成功的幼儿,笔者与他们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最后,无论是从幼儿的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案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幼儿在培育蝴蝶蛹的过程中都会大大倾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不仅是一次探索自然的经历,也让幼儿从中培养了劳动情感。
教师要将劳动情感的培养放在幼儿劳动教育的首位。此外,由于幼儿与自然的联系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幼儿教师可以将探索自然与劳动相结合,让幼儿在饲养小动物、种植果蔬等活动中收获劳动的快乐,进而将这份快乐逐渐演变为劳动情感。
(二)通过切身体验促进幼儿认识社会
幼儿认识社会的渠道主要依靠教师以及父母,为了帮助幼儿形成客观的社会初印象,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教师需注意,幼儿的劳动教育活动与普通的游戏活动有本质的区别。一方面,教师策划的劳动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幼儿形成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幼儿通过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印象,进而形成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社会各行业的工作内容,笔者定期策划主题活动。比如,为了让幼儿了解基层工作者的艰辛,笔者与当地社区取得联系,带领幼儿到社区了解社区志愿者的日常工作情况,跟随社区志愿者了解社区的日常运行工作,并鼓励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经过切身体验,幼儿不仅了解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和辛劳之处,还形成了劳动的使命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
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劳动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组织多元化的活动,让幼儿在体验和实践中形成劳动意识以及社会初印象。
二、将劳动教育与社会经验相融合
(一)通过劳动教育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目前,开展幼儿劳动教育主要依靠两种手段,其一便是上文所提到的亲身实践,幼儿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并将该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方法,便是不自觉的模仿。所谓不自觉的模仿主要指幼儿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好奇,在此过程中,幼儿会将身边的人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并进行模仿[1]。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集体活动中展开示范,通过开展日常的清洁工作引导幼儿进行模仿,使其养成自觉收拾餐具、整理自己的玩具等良好行为习惯。
勤洗手是幼儿必须养成的生活习惯。为了让幼儿掌握科学的洗手方法,笔者向幼儿传授了“七步洗手法”:“第一步,湿润双手并涂抹洗手液,在揉搓的过程中要手指并拢……”在讲解的过程中,笔者一边示范,一边让幼儿模仿。在“七步洗手法”讲解完毕后,笔者要求幼儿重复“七步洗手法”的要领,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行为特点,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进行示范和引导,让幼儿模仿正确的劳动行为以及生活习惯,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劳动教育形成社会人格
3—6岁是幼儿社会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其心理状态较为脆弱的时期。幼儿教师需要针对幼儿的不同心理状态展开不同的劳动教育。以往,人们普遍将劳动教育狭隘地定义为劳动技能的积累,但实际上,劳动教育不光包含劳动技能的积累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还包含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责任意识、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社会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幼儿能够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定位以及作用,培养沟通交流能力,逐步养成谦让、宽容、乐于助人等优秀品格。
为了激发幼儿的责任感以及合作意识,笔者在班级中设立了岗位“每天值日生”。当天的值日生需要提前十五分钟到达幼儿园,提前做好活动区、图书区等区域的清理工作,并且在日常活动结束之后,辅助教师归类和整理玩具和活动区域。此外,在午餐时间,“每天值日生”需要将幼儿的餐具摆放整齐。值日生结束当天的工作后,还要向班级幼儿总结和分享自己当天的工作经验以及履行“每天值日生”责任过程中的感受。通过总结和分享,幼儿一方面能够回顾自己在“每天值日生”活动中学到的劳动技能和收获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表达能力,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巩固劳动意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校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重要纽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印象,另一方面,学生所产生的社会思考也会服务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需要服务于社会。因此,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幼儿社会化并形成集体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家园协作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幼儿的社会人格是在游戏和活动中形成的。由于幼儿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所以,幼儿教师可以连接这两个场景,让幼儿在家园协作的背景下接受劳动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鼓励幼儿承担家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整理自己的衣物,打扫自己的房间。此外,家长也要与幼儿教师加强联系,汇报幼儿的情况,助力学校集体活动的
开展。
除了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笔者还鼓励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在社区公益活动中,幼儿可以将自己在幼儿园以及家庭中学到的劳动技能以及劳动知识反馈给社会。
幼儿教师进行幼儿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社会反馈,幼儿可以得到外界的评价。基于外界的评价,教师和家长可以更好地发挥家园协作的优势,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幼儿养成健全的社会人格。
三、科学、系统地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一)结合绘本设计劳动教育课程
随着“五育”概念的逐步落实,幼儿的劳动教育培养不能单纯地依靠游戏和区域活动,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状态设计和制订一套科学而完整的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在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时,教师应以科学和系统为原则,既要确保自主设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又要避免劳动教育课程向小学化倾斜。此外,教师还应立足于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课程内容,结合幼儿园的特色发展方向,为幼儿提供特色化、高水平、符合幼儿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课程。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理解劳动的意义,笔者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前组织了一场阅读活动,和幼儿共同阅读了绘本《朱家故事》,旨在由阅读延伸到劳动,让教育由课上延续到课下。《朱家故事》主要讲述了朱太太因不满朱先生和两个儿子好吃懒做,而留下一张纸条后离家出走,使得朱家乱作一团的故事。绘本整体采用了怪诞的描述方式,使幼儿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时逢五一劳动节,笔者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帮助家长完成一部分家务,并通过文字、视频、绘画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幼儿在阅读了绘本内容后,都能积极开展家务劳动,并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劳动心得,向全班同学分享。
幼儿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幼儿劳动兴趣以及动机的培养,还要引导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正向的劳动价值观,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从而促使幼儿通过劳动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这才是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所在。
(二)依托互联网扩充劳动教育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呈现出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趋势,为了让幼儿真切地感知到这一变化,教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幼儿对于劳动概念的认知。
从传统意义的层面上看,劳动是人类依靠体力或智力对身边的社会环境做出改变的行为或活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首先是劳动场景的变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人们的劳动主要以线下的生产场景为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形式从单一的线下生产扩充至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其次是劳动主体的变化,依托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主体由单一的人力劳动扩充至人力劳动和人工智能劳动的结合[2]。
“大家知道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除了奥运健儿的表现值得称赞,我们国家还在哪些方面让世界刮目相看吗?”为了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幼儿展示了一段北京冬奥会期间的宣传视频。视频主要展示了北京冬奥会期间的“黑科技”—智能公交、“奥运专列”、全面上“云”等等。笔者一边播放宣传视频,一边向幼儿介绍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
通过一系列案例的展示,笔者向幼儿提出如下问题:“大家认为这些案例属于劳动的范畴吗?这些劳动和传统的人工劳动有哪些区别?”部分幼儿认为,人工智能和人工劳动的结合不能算作劳动。针对幼儿的回答,笔者进行总结:“人工智能虽然是一种新的技术,但是使用人工智能的还是人本身,人工智能和人工劳动的结合还是属于劳动的范畴。”
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代表了一个新的劳动时代的诞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还要适应智能化趋势下社会产生的变化。为此,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促进幼儿不断更新认知,适应时代的发展。
结语
总之,劳动教育是幼儿实现全方位发展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游戏化、活动化课程的开展,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让幼儿理解劳动的意义,并通过多种方式产生劳动情感以及劳动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严格把控教育的尺度,既不能让幼儿劳动教育浮于表面,丧失教育意义,又不能让幼儿劳动教育产生小学化倾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幼儿教师需要将劳动教育与自然探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家园协作的模式下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菊梅.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1(2):35-36.
[2]武雪珍.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教育(幼教),202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