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教育视域的高中“地理+劳动”创新教学对策
作者: 董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科间的协同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高中教学中,将地理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提取地理学科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地理劳动实践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使学生协同发展多种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基于劳动教育视域研究高中“地理+劳动”的创新教学对策,以推动地理教学的改革,提升地理教学的效果,充分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中地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项目立项课题“劳动教育视域下边疆地区高中地理‘实践式’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BE221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董竹(1980—),女,云南省迪庆州藏文中学。
现阶段,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劳动理念,能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开展日常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等[1]。这些劳动形式难免有些单一。那么,有没有可能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呢?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走向了学科协同发展的方向。教师可以巧妙将劳动教育融入地理教育中,构建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助推地理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地理学科育人的作用。
一、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价值
(一)丰富教育内容,活化教学方法
社会生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形式,它们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融入地理课堂,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地理教学的现实价值。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授和演示为主,有时也会融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而劳动教育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会更加多元化,比如教师会采用调查研究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考察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在真实的环境中思考地理知识。教师还会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用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理论结合实践,提升核心素养
理论要与实践结合,才能体现其价值。但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往往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地理实践的机会,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力,还能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将课堂知识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下的劳动实践相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2]。
(三)强化育人功能,丰富学习体验
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一般需要借助本地的地理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考察活动,这能让学生在领略本土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加深对乡土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感情,培养乡土情怀。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使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能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地理学习体验,并且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在劳动教育视域下开展地理教学,有助于实现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二、劳动教育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工具化与劳动化
1.形式简单,“用力偏废”
有的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认识不够深入,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劳动实践活动,如拔草、打扫卫生、捡垃圾等。这样的劳动实践形式过于简单,且没有体现与地理知识的融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有限,不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2.偏重劳动,“用力过猛”
有的地理教师虽然意识到将劳动教育融入地理教学中不能仅靠简单的劳动实践形式,但又存在“用力过猛”的问题,也就是将重心放在如何丰富劳动形式,如何提高学生劳动的参与度上,“轰轰烈烈”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却忽略了地理教育,使实践活动缺失“地理味”。这样的融合形式偏离了地理教学的目标,舍本逐末,主次颠倒,同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学杂糅化与断层化
1.内容杂糅,“胡乱用力”
劳动教育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也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梳理好教学思路,安排好教学流程。但有的教师把握不好,容易出现“胡乱用力”的问题。比如,设置的教学目标过多,模糊了真正的教学重点;安排的实践内容过多,导致地理课堂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教学环节混乱,不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3];等等。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教师对劳动教育视域下的地理教学缺乏了解,没有厘清教学思路,教学方向迷茫。
2.“劳地”分离,“用力不足”
在劳动教育视域下开展地理教学有重要的价值,但有的教师缺乏将二者融合起来的能力,无法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专业素养来开展劳动教育,所开展的地理教育与劳动教育缺乏内在的关联,从而无法实现二者协同育人的目标。
三、高中“地理+劳动”的创新教学策略
(一)聚焦目标设计,创设“地理+劳动”教学情境
1.紧扣地理核心素养,确立教育目标
高中地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也是地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地理教师要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教材上的知识与社会劳动实践相结合,确立可以促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教育目标。在设定教育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了解清楚学生的现有水平,让学生参与能力范围内的劳动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观察和搜集地理元素,整理和分析地理问题,构建起个性化的地理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设计具有创意探究性的教育目标,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劳动创造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和解决劳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2.构建地理劳动情境,培养地理实践思维
地理教学不仅要实现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目标,还要实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思维的目标。地理实践思维是实践能力养成的基础,是学会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条件。而情境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地理实践的重要性,掌握地理实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从而充分发挥将劳动教育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4]。
因此,在设计具体的教育目标时,教师要强调劳动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通过劳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思维。
(二)围绕实践主题,开展“地理+劳动”教学活动
1.融合学科知识,设计“地理+劳动”课程
教师设计高中的“地理+劳动”课程,需要在地理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融合劳动理论、劳动实践及劳动价值观的内容,然后进行系统设计,使课程具有“地理+劳动”的融合特色。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安排,设计校园植被类型调查等富含地理元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种植、修剪、观察校园植物的过程中调查植被的类型,并撰写地理调查报告。这样,学生在满足学校劳动实践的要求的同时,又能够完成地理知识的学习,实现劳动能力和地理调查能力的协同提升。
2.结合当地资源,丰富地理研学活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实践知识和劳动实践技能去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而有的地理教师苦于实践场所的搜寻,或是所提供的实践场所无法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缺少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历练,也就难以真正形成地理实践能力。我国地理资源丰富,尤其是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开展相应的地理乡村研学活动。比如,边疆地区学校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边疆研学旅行,让学生在考察边疆地理环境的过程中促进对特殊地形、地貌的了解;在参与边疆地区特色农作物的种植劳动过程中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和劳动形式的联系;在与边疆各民族群众的交谈过程中丰富地理文化认知,学会人文关怀;等等。总之,富有本土特色的地理乡村研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地理与劳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三)立足创新要求,深化“地理+劳动”教学内涵
1.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在“地理+劳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明确“互联网+”信息时代下高中地理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方向[5]。比如,在教学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想要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分析某一地理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无人机拍摄同一地方不同时期的地形图。搜集到相关的地理信息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当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分析地理问题并得出解决策略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适当的实践,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劳动”教学联系起来,可以优化学生实践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体验感,并能够使学生拓宽视野,发展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实践创新。
2.转变教育思维,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高中地理教育与劳动教育走向协同育人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思维方式。首先,教师要注重将地理教学目标与劳动育人目标相融合,实现劳动价值观念在地理学科教育中的渗透,在培养学生地理劳动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次,教师要拓宽教育思维,将“地理+劳动”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融合,比如与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构建“教学共同体”,充分发挥各科的教学优势,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氛围。最后,教师要打破师生之间的壁垒,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打造师生平等的“地理+劳动”教育课堂。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陪伴者,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信心。
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有利于开拓教学育人路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地理课堂多元化的发展。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积极构建“地理+劳动”的教育模式,要注意避免使教学工具化与劳动化、杂糅化与断层化,导致教学方向出现偏差。实施策略时,教师要走向协同教学,开发“地理+劳动”的整合教学方案,即聚焦目标设计,创设“地理+劳动”教学情境;围绕实践主题,开展“地理+劳动”教学活动;立足创新要求,深化“地理+劳动”教学内涵。如此一来,教师能更好地培养高中生利用地理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养,使学生同时具备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满足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美绚.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地理教育,2023(1):56-59.
[2]熊平.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途径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20):31-32,37.
[3]徐倩.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分析[J].智力,2023(09):139-142.
[4]关舒文,钱鹏,刘潇潇,等.劳动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0):34-36,40.
[5]马朝阳.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初探[J].地理教育,2022(S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