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音乐课堂作业的设计研究
作者: 王佳苗【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双减”背景设计音乐课堂作业,从类型、形式、策略方面入手,优化作业设计。教师可以基于课程标准,设计体验类、探究类、创编类的作业;指向单元整体,丰富作业设计形式,将听、唱、评等教学整合在一起,优化教学设计;聚焦核心素养,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对比法、表演法、任务法,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减”背景;音乐课堂;初中音乐;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王佳苗(1983—),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初中部。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参考“双减”政策的要求,通过优化作业类型、形式和策略,完善作业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一、基于课程标准,探析音乐课堂作业的类型
(一)体验类,分析情绪情感
《意见》认为要“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积极参考课程标准,优化作业类型的设计。在体验类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聆听、伴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加深学生对乐谱和旋律的印象,帮助学生分析隐藏在其中的情绪情感,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以《茉莉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体验类作业。作业一:欣赏弦乐合奏《茉莉花》,并回想自己看到过的茉莉花,或者上网搜索茉莉花的图片,感受茉莉花的美,试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写写自己的欣赏感受。作业二:学习演唱《茉莉花》,一边演唱,一边调整语音、语调,试着将饱满的情绪融入演唱中,展现自己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作业三:学习使用竖笛演奏《茉莉花》,并尝试和同伴一起,将演唱和演奏结合起来,表演《茉莉花》。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将舞蹈等融入表演中,思考该作品呈现出了怎样的意境。通过完成这一系列作业,学生运用倾听、演唱、伴奏三种不同的方式,融入作品的意境中,全方位地感受了《茉莉花》的美。他们认识到该作品展示了女子婉约、羞怯之美,体会到作曲者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
课程标准提出,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因此,教师要设计体验类作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起到减轻作业负担的效果[1]。
(二)探究类,辨识风格特点
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设计探究类作业,指导学生围绕作品的风格特点展开探索,通过推理、分析的方法,加深对音乐风格、特点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与同伴交流和自主思考的方式,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提升音乐辨识能力。
教师可以将《无锡景》《杨柳青》《紫竹调》《二泉映月》等作品整合在一起,设计探究类作业,引导学生辨识江南丝竹的旋律风格。作业一:倾听几首江南丝竹乐曲,说说其整体特点是什么,然后通过阅读拓展资料、上网搜索等方法,总结归纳江南丝竹乐曲一般使用什么乐器,其旋律特点是什么,给人的整体听感是怎样的。作业二:拓展思考,对比欣赏西北音乐、东北音乐等其他地区的音乐作品,找出它们在乐器选择、旋律设定方面,和江南丝竹有什么不同之处。如在乐器运用方面,西北音乐常常使用锣鼓作为伴奏,而江南丝竹则常常运用二胡、笛子来伴奏;在旋律方面,西北音乐给人豪迈、奔放的感觉,而江南丝竹则给人婉约、温柔的感觉。通过完成探究类作业,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课程标准认为学生要“对音乐及其他各种声音进行探索”。因此,教师可以将各种不同的地方音乐融入探究类作业的设计中,让学生展开对比,从而提高对音乐的辨识能力。
(三)创编类,归整学科要素
创编类作业是创意作业的一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填写歌词、创编乐句乐曲、创作整首歌等活动,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作业中逐步学会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整合音乐学科要素,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大海啊,故乡》《踏浪》《海滨之歌》《海港之夜》等都是以“大海”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创编类作业,让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任务一:倾听《大海啊,故乡》等音乐作品,找出作品中最能体现大海特点的乐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展现出大海波澜壮阔的状态的。任务二:试着模仿经典的乐句进行创编,用音乐旋律展现某种水体的状态,如溪流、小河、瀑布、池塘等,试着通过音调、节奏的调整,体现出该水体的特点。如在展现溪流的时候,可以用比较欢快的节奏,体现出溪流流淌不息的特点;在展现池塘的时候,可以用缓慢的节奏,展现出池塘的宁静。任务三:尝试编写整段乐曲,并将任务二中编写的乐句融入其中,所编写的乐曲不仅要展现水体的样态,还要展现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
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创编活动”,帮助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素养。而创编类的作业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学科知识,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指向单元整体,拓展音乐课堂作业的形式
(一)听,指导即兴伴奏
教师要基于“双减”政策要求,拓展音乐课堂作业的形式,将听、唱、评等活动整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听”板块,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倾听伴奏的基础上,将演奏活动融入其中,组织学生进行即兴伴奏。
在教学《金蛇狂舞》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和即兴伴奏有关的作业。作业一:倾听《金蛇狂舞》,并说说这首乐曲一共使用了哪些不同的乐器,哪种乐器是主奏乐器;找出作品中体现主旋律的音乐片段。作业二:尝试学习锣鼓等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并试着和同伴一起演奏主旋律。作业三:即兴演奏,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并在倾听《金蛇狂舞》的过程中带着情感即兴参与演奏,全面感受该作品欢乐、喜悦的气氛。这三项作业让学生在倾听的同时融入演奏,能够使学生全面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听”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变化等音乐元素;在即兴伴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地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这样的作业形式比直接灌输知识的效果要好,也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
(二)唱,创设审美意境
在“唱”板块,教师可以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唯美的情境,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投入演唱,这样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而提升学习效果[2]。
比如《化蝶》是一首充满意境的作品,在设计演唱类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创设唯美的意境,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作业一: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并展示各种和爱情有关的诗歌,如《孔雀东南飞》,让学生思考古人常常用什么动植物比喻爱情。作业二:一边倾听《化蝶》,一边自由哼唱,在脑海中想象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体会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学生可以不拘泥于原本的歌词,而是根据自己的领悟调整歌词,哼唱旋律。作业三:对比欣赏《化蝶》越剧片段和小提琴协奏曲,感受其旋律的变化,思考不同的表现形式是如何展现唯美的爱情的。学生还可以试着学唱越剧片段,进一步加深感受。
(三)评,输出曲目感受
在“评”板块,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倾听作品后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评价的方式可以将个性化审美和创造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倾听、表达的基础上试着自己创编乐句,输出自己对美的个性化理解。
教师可以将评述类作业以“茶话会”的形式进行设计。作业一:开展音乐欣赏茶话会,一起欣赏《阳关三叠》《但愿人长久》《满江红》等乐曲。在茶话会中,学生还可以诵读相关的古诗词,或者演唱该主题的其他音乐作品。作业二:在初步赏析的基础上,展开音乐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展开乐理评价,说说古风作品的旋律特点是什么,其和现代流行音乐有哪些不同之处;二是从古今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将古乐改编成流行歌曲,有哪些成功的范例,它们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三是抒发自己对各个曲目的感受,如可以说说对《阳关三叠》乐曲结构的理解。
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设计整体化的教学活动,将倾听、演唱、评价等作业形式整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赏析感受,帮助学生提升赏析能力。
三、聚焦核心素养,创新音乐课堂作业的策略
(一)对比法,培养审美感知素养
《意见》提出要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在设计音乐课堂作业的时候,教师要聚焦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对比法指的是引导学生整合归纳各种课内外音乐作品,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提升审美感知素养。
在“戏曲百花”单元活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对比法,让学生欣赏京剧片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黄梅戏片段《爹爹送儿外婆家住》、昆曲片段《姹紫嫣红开遍》。作业一:演绎以上经典片段,并和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初步了解不同戏曲艺术的特点。作业二:分小组活动,思考不同的戏曲之间有什么异同点,戏曲、戏歌和歌曲之间有什么异同点。根据思考和讨论,写一篇相关的小论文,或者编写一首原创戏歌,展示给同学看。审美感知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融入理性思考,从而进一步分析、理解作品的节奏、速度、旋律、调式等音乐要素,提升审美能力。
(二)表演法,提升艺术表现素养
表演法指的是在作业设计中融合歌唱、舞蹈、演奏、情景剧等元素,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诠释作品,提升他们的艺术表现素养。艺术表现素养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音乐的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是重要的音乐核心素养之一。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以《天鹅湖》的作业设计为例。作业一:自主赏析《天鹅湖》,并欣赏相关的芭蕾舞表演,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试着学习一些芭蕾舞动作。作业二:展开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除了芭蕾舞,还有哪些舞蹈形式,它们的标志性动作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要探讨还可以用什么形式的舞蹈展现《天鹅湖》的意境,并合作设计一整套舞蹈动作。作业三:作业展示。每一个小组都要展现自己的舞蹈作品,然后进行自评和互评,探讨从其他小组的作品中得到了什么启迪,思考自己小组的作品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优化自己的作品。学生小组还可以将改良后的舞蹈录制下来,通过与初次表演进行对比,观察自己艺术表现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初中学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优化作业设计策略,让学生能充分融入表演展示中。这样的作业设计符合“双减”要求,能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音乐学习模式中提升表现能力。
(三)任务法,深化文化理解素养
任务法指的是设计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围绕文化理解设计任务,让学生通过拓展搜索、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蕴藏在音乐中的文化元素,进而深化文化理解素养。
“双减”政策提出要拓展学生的课外学习空间,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的时候,要多安排、设计课外活动。在“中外音乐交流”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若干任务,引导学生拓展文化视野。任务一:欣赏《图兰朵》选段,找出其中和《茉莉花》相似的片段,并试着学唱该片段。任务二:参与课外拓展活动,通过上网搜索,了解还有哪些中国音乐作品被改编成了外国作品,同样,有哪些外国音乐作品被改编成了中国音乐作品。学生要试着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探究结果。任务三:试着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探讨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互动,分析到底应该保持本国传统音乐的纯正,还是应该积极吸取外国经典音乐的特点。在完成任务三时,学生要试着学习如何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寻求答案。任务法给学生构筑了自主学习的平台,让他们能在逐步深入的任务中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意见》的要求,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充分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这样将音乐知识、应用实践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作业,能够串联起知识和能力的内外在联系,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建军.多种合唱排练方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求知导刊,2023(8):134-136.
[2]王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