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渗透美育的策略

作者: 杜永莹

【摘要】课标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强化了课程育人的导向。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渗透美育成了当今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美育的概念出发,剖析美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简要探讨美育融入音乐课堂的必要性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音乐课堂;艺术教育;美育

作者简介:杜永莹(1992—),女,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校。

一、美育的含义以及在新课标中的重要地位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审美教学和美感教学的结合,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1]。艺术是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课标中特别提出,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初中生处于思想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引导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够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这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见美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

二、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渗透美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

在当前社会,音乐、美术等艺术课并没有受到全体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他们中有一部分人认为上这些“副”课就是浪费时间,因此有不少学生在艺术课上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纪律,音乐课被主课占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在此种情况下,音乐教师需要思考课堂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此真正地吸引学生。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通常只会在课堂中灌输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比如识谱唱歌、认识作曲家生平等,这些学习任务旨在了解一首单一的音乐作品,缺乏整体统一的思想。对此,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深度剖析作品的人文内涵,包括作品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特点等,探索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让学生在感悟作品蕴含的情感美、风格美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音乐学科素养,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改变学生对音乐教育的看法,使他们重视音乐课堂,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

(二)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声音的教育,即教育学生寻找什么是好的声音,如何唱出好声音,如何欣赏好的声音。这里的声音有人声,有乐器声,并且声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情发展而来的。音乐通常通过曲调、歌词、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来表达情感,使听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情感,能够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鉴别信息的能力还不足,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不良信息所影响,而审美教育中涉及的音乐作品具有典型性,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美育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开展各种音乐活动来渗透美育教育,能够促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课标提出,学生要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教师通过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创作、创新,能够促进他们感性表达与理性能力的统一,实现音乐教学与美育课堂的融合,进而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美育形式的多样化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其音乐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不再只是会唱一首歌曲,而是可以创作自己的歌曲;不再只是欣赏一首乐曲,而是可以联想到不同的画面和色彩,用现代技术等多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知。

三、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渗透美育的实践策略

(一)重视合唱教学,丰富审美体验

歌唱教学是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参与的学习形式,它有激发音乐兴趣、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等重要作用,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的学习任务中还特别强调了合唱的重要性,要求8、9年级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合唱,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积累多声部的演唱经验,不断提升合唱能力。合唱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比如演唱的姿势、呼吸的方法、咬字音准和节奏等,还要求学生有“第三只耳朵”聆听别人的声音,感受和谐之美。这样的演唱形式既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的美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加强了生生、师生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师要将课内外课程进行结合,普及班级合唱,逐步攻克合唱选曲、音色处理、声部统一和音准训练四大难点。声部教学是合唱教学中的难点。以《红河谷》这首歌的教学为例,这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中接触多声部作品。为了激发学生对多声部作品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聆听中国第一首合唱作品—李叔同的《春游》,从而引入什么是合唱,合唱该如何演唱。在学生学会第一声部的旋律后,教师可以采用三度音程教唱,并让学生反复聆听《红河谷》,唱出二声部三度音的地方,解决二声部教唱的难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和谐音乐美的熏陶,提升审美的感知力。

(二)开展情境化教学,加深学生体验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感受到音乐之美,教师就必须搭建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开展深度体验式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展开学习。对于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学生平时接触得少,并且这些音乐离学生的生活也相对较远,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其内容,更别提演唱和欣赏了。由此可见,情境化教学在教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部分时尤为重要。

例如,《歌唱美丽的家乡》是苗族民曲,该歌曲短小、高亢嘹亮。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情境化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有关苗族的纯音乐,让学生想象自己正置身于苗寨,并带领学生通过一喊一唱的方式来感受“苗寨”的空旷;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跳一跳苗族的舞蹈,帮助学生体会苗族人民的能歌善舞;最后,教师可以教学生用苗语演唱《歌唱美丽的家乡》,并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画旋律线等方式体会歌曲的结构,以及降mi色彩音。丰富的课堂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引导他们深度欣赏音乐的美、生活的美、社会的美,引发他们对音乐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其对音乐的体验。

(三)结合体态律动,强化情感体验

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创立了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体态律动法。他认为人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情感的变化,都可以用身体运动来感受、体验与表现。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渗透美育,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美的享受。如在欣赏交响音画作品《图画展览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四分音符为一个踏步,体会漫步主题贯穿全曲的特点,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穆索尔斯基创作作品的初衷,也能让学生体会交响音画的独特魅力;又如学唱歌曲《彩云追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剁脚—拍手—拍腿”的体态律动进行跟唱,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切分节奏特点的体会,也能让教学变得更加有趣,进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音乐敏感度;再如,在教唱意大利歌曲《桑塔露琪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学习划船的动作,随后跟随音乐节奏做划船的动作,从而体会船歌体裁八六拍轻舟摇曳的特点,感受船歌的美好。

(四)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多种感官参与

虽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声音的教学,不仅有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还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优化课程内容,精心设计课程教学,比如让学生分段落聆听,或是注重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凸显音乐的多样性,从而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如在教学《沃尔塔瓦河》这一课时,如果教师直接按照教材中给的音频进行教学,第一是时间太长,初中生并不能全部专注地听完,第二是教学内容单调乏味,缺乏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可以先播放三段音乐,让学生分别用语言、肢体动作和绘画来展现所听到的音乐,为聆听欣赏《沃尔塔瓦河》的主题埋下伏笔。在聆听“月亮水仙的舞蹈”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所听到的音乐的色彩;在听到“乡村婚礼”主题时,可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跳一跳波尔卡,用欢快的音乐和舞蹈来感染学生。学生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堂中感受心灵的放松,收获愉悦的情绪,会更加地热爱音乐、享受音乐,进而热爱生活,这也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落实美育的教育。

(五)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在初中音乐课程活动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将美育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在音乐课程的开始,如果教师没有设计良好的导入环节,只是过多地讲解音乐知识技能,很容易使得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学生也会逐渐丧失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4]。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把握课堂的前10分钟,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展示自己的音乐技能。

以欣赏课《我不挂帅谁挂帅》的教学为例,如何让学生感受京剧之美,从而培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并让学生熟知旦角演唱的技巧和方法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先讲解这部剧目的剧情和旦角的演唱技巧,再让学生学习一两句,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大。因此,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教师可以用京剧旦角腔向学生问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以“梨园擂台,青春戏苑”的擂台比赛展开教学,让学生以上台抢答的形式,记忆所听到的戏曲种类、代表人物等;最后,带领学生自然过渡到了解京剧《穆桂英挂帅》,学习旦角的基本身段,了解服饰、兰花指等。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使学生感知京剧的艺术之美。

(六)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要想促使音乐教学与美育相结合,教师就需要多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课标指出:“编创是发挥想象力、释放艺术潜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音乐思维、提升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围绕实际生活拓展教学资源,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作热情,保护学生的创作初心,给予学生创作和表现的机会,比如在课堂上开展音乐作品创作、展示活动,演唱、演奏学生的作品,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现创造美和以美育人。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借助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进行编创活动,如利用全民K歌、库乐队、节拍音序器等APP,自主学唱、创编音乐作品,培养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比如,在学唱完《沂蒙山小调》后,教师可让学生在拓展环节创编新的歌词来展现自己对家乡的热爱,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加深其对乐曲的情感体验。又如,在欣赏绛州鼓乐《老鼠娶亲》这一课时,除了让学生分段欣赏各个主题的乐器、节奏等,在课堂升华部分,教师也可请学生针对不同的情境进行乐器和节奏的创编。这样的课堂实践既是对前面学习过的中国民族乐器音色的复习,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挑战,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音乐课堂和美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结语

综上所述,美育和音乐教育密不可分。音乐教师必须要重新审视课堂,将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在教授学生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将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围绕教学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多维度多方位地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潜移默化地吸收美学思想和美学观念,从能够发现、感知美到能够欣赏、创造美,提升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叶晖.艺术课程改革新探讨:美术教学应该注重感受还是认知[J].现代装饰(理论),2015(7):247-2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王兰.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实践探讨[J].学周刊,2022(13):164-166.

[4]王国红.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学生美育教育的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3(1):160-16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