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的教学研究
作者: 吴也东【摘要】较唐朝而言,宋代的农业发展成就突出,手工业发展有很大的进步,商业经济走向繁荣,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如何整体把握这一时期的经济与社会情况呢?历史教师不妨以“仕宦”与“婚姻”这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此展开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高中历史;宋朝;经济;社会;仕宦;婚姻
作者简介:吴也东(1985—),男,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仙都中学。
一、总体教学思路及立意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是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11课,内容涵盖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史与社会史,以宋代的经济史为重,有4个子目(“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变化”),内容繁多庞杂。教师上课如果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而是按照教材编排依次讲解,就容易将课堂上成“流水帐”。笔者翻阅教材,在“社会的变化”这一目中看到一句话“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这句话鲜明地体现了宋代社会的特殊性—与唐代相比,宋代社会更为开放与包容。经过思考,笔者决定以“仕宦”与“婚姻”这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以唐宋的变化作为指引来设计本课。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的对象为高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的过程中。他们对历史有探究的热情,但大多数仍停留在历史就是故事的认知层面上,对奇闻轶事很感兴趣,而较少具备基本的历史思维、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进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演变的进程。
三、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理解唐宋之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生产力的进步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2.史料实证:从唐宋对比的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3.家国情怀:认识到宋朝经济快速发展,文化高度繁荣,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发明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假如给你一次机会,你想“穿越”到哪个朝代?
生1:我想“穿越”到唐朝,因为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生2:我想“穿越”到宋朝,宋代对文人士大夫较为尊重,政治较为开明。
生3:我也想“穿越”到宋朝,因为宋朝有很多好看的瓷器。
……
师:看来大家更喜欢宋朝。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你“穿越”到宋朝,你大概率会是皇族、官员还是平民?
生:平民的概率更大一点。
师:那么你作为一个生活在宋朝的平民,该如何走上人生巅峰呢?
生1:做生意。
生2:参加科举考试,当大官。
生3:找个好人家嫁了,或者当上驸马。
师:大家都很会规划人生嘛!的确,在宋朝,这些都是改变命运的途径。古人对仕宦与婚姻看得很重。正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宋代的仕宦与婚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不妨通过两则史料来了解一下。(出示两则史料)
(二)探索平民社会形成之因
师:隋唐以来,男子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参加科举。但科举录取率低,而且经济成本非常高。而宋朝政府非常重视科举,资助特定地区的考生参加科举考试。为何宋朝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呢?
师:(出示宋代农业发展地图)你能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生1:茶棉广泛种植,产量高,分布广。
师:我们再看看茶棉推广种植路线如何?
生2:从福建、广东向淮河一带推进。
师:当时宋朝出现了固定种植茶叶的农户。茶棉的广泛种植给宋朝带来了很大的收益。周边的西夏、辽对宋的茶叶需求很高。宋朝专门设置了“榷场”进行贸易,促进了不同民族的经济交往。除了茶棉,一年两熟的稻麦复制种方式在南方得到普及,促进了农业的增收。
师:宋代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大家一起来欣赏教材中的白沙宋墓壁画,思考这幅画反映了宋人怎样的生活水平?
生1:这应该是大户人家,有侍女,侍女手里还捧着果盘,桌上还有很多瓷器,生活非常富足。
师:的确。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其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白沙宋墓壁画桌子上的瓷器,猜猜它来自哪里?给个提示,白沙宋墓位于河南禹州。
生1:不是汝窑就是钧窑。
师:这位同学知识储备很丰富!白沙宋墓出土的瓷器为钧窑烧制。如此画桌上正中的瓷器叫注子温碗,是温酒用的。宋瓷细腻光滑,质地坚硬,不易透水。烧制瓷器需要很高的温度,那么宋代人哪来这么多燃料呢?
生2:出现了新的燃料—煤。
师:对的。燃料方面的新变化—煤的广泛使用带动了矿冶业的发展。元代在宋的基础上又烧制出青花与釉里红。宋元瓷器以其精美,流通天下,远销海外。(展示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图片)
生:为什么船上会有这么多铜钱,铜钱也是货物吗?
师:宋代的铜钱制作精美,广为周边国家喜爱,如镰仓幕府时代的日本就大量进口宋铜钱作为本国货币使用。而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紧缺,每年新铸的铜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后虽严禁铜钱出口,但收效甚微。如四川地区因铜钱不足,就主要使用铁钱。按照这种情形,如果我们“穿越”到宋代的四川去街上购物,就需要扛很多铁钱,极为不便。你希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纸币。
师:没错!后来在四川的益州就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使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我们来看看宋代商业繁荣的程度。(展示图片《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师:这是史上最早的工商业印刷广告,从中我们能得出哪些信息?
生(讨论):图片上的“认门前白兔儿记”说明那时有了商标,“收买上等钢条”说明原料好,“不误宅院使用”说明针质量好,用起来不耽误事……
师:“转卖兴贩,别有加饶 ”意思是如果批发,价格还可优惠。这说明宋代的商业非常发达。同学们再来对比唐宋两张都城地图,有何区别?(出示图片)
生:唐代都城比较规整,宋代都城的市场很多。
师:是的。宋代的市进一步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市坊制”瓦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宋代农业、手工业出现的新变化及商品经济的高度活跃,宋代百姓的生活才更为富足,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负担得起参加科举考试的费用。由此我们可以说宋代是平民兴起的时代。
(三)分析平民社会形成之象
1.“婚姻不尚阀阅”
师:出示一则史料。
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
—《元白诗笺证稿》[1]
师:唐代人非常重视门第,娶妻如果不娶名门之女,当官如果不是清贵之官,则会被上层社会排斥。那么到了宋代,人们的婚姻观念、仕宦观念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师:出示一则史料。
(唐文宗)曰:“民间修昏(婚)姻,不计官品而上(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新唐书》[2]
生:老师,为什么唐代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师:这跟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有关系。如隋杨、唐李皆以军功起家,从而新晋贵族行列。山东崔、李、卢、郑、王几大士族,家族绵延数百年,从汉魏晋以来就是世家望族、高门大户,他们的政治地位都是世袭而来,而不是皇帝授予的。以东晋为例,如果没有王家的支持,司马氏连皇位都坐不稳。“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这个。李唐皇室在这些山东士族眼里不过是“暴发户”而已。因此山东士族对与皇室联姻这件事非常排斥。同学们再继续阅读材料,看看宋代有何变化?
师:出示一则史料。
熙宁十年(1077年)权监察御史里行彭汝砺上奏举报宗室同管勾宗正事宗惠的女儿婚姻违规。彭汝砺访闻徐州进纳人石有邻的母亲出身倡家,却将与宗室宗惠的女儿完婚。彭汝砺奏乞停婚“愿立法禁止”此类事件。
—《夷坚志》[3]
师:皇族赵宗惠想与石有邻结亲,石家虽然门第令人不齿,但非常富有,以财雄称于地方。最后,这桩婚姻在朝廷的干预下被禁止,但我们从中发现宋代人的婚姻观较唐人来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生:宋代人在婚姻观念上好像更开放一些,门第观念不是特别重。
师: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生:“婚姻不尚阀阅”。
2.“取士不问家世”
师:古人常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成了家,就要立业。接下来大家一起来欣赏唐诗《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生:老师,这首诗讲的是新婚夫妻之乐。
师:其实,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的科举与后世不同,我们称之为“行卷”。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会把自己的诗文献给高官学者评品,以期名望大振,增加自己的中试机会。本诗的作者朱庆馀以委婉的方式来探问张籍对他作品的评价。张籍很欣赏朱庆馀,称他的诗文“一曲菱歌敌万金”。经过张籍的宣传与引荐,朱庆馀在公元826年一举考中了进士。值得一提的是,王维以音乐才能得到玉真公主的青睐,被引荐给歧王等达官贵人,最后顺利考中科举。我们再来翻看教材,了解宋朝的科举制。
生:老师,我还是喜欢宋代的科举,更加公平,有“糊名法”和“誊录法”。唐代的科举有不公平的因素。
师:我们来看看唐宋进士籍贯的分布图,思考其中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生:唐代进士北方多,宋代进士南方多。因为参加科举考试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而宋朝南方经济发达,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师:不错。宋代时开始允许商家出身的学子参加科考,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宋代科举考试范围的扩大也刺激了出版业的发展,大家看看出版业有什么新变化?
生:出现了活字印刷术。
师:是的。出版业的繁荣不仅促进了技术的革新,也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在古籍收藏界中,宋版书极为难得,世人皆以宋版书为贵。这不仅是因为其印刷术的先进,还因其所用的纸张非常精美。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重点学习了宋代平民社会的兴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宋代平民地位的提高与宋代经济的发达是分不开的。从农业的变化来说,有良种的引进和推广及稻麦复种制的普及;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棉花种植从福建、广东推广到北方。从手工业的变化来看,制瓷业兴盛,煤炭广泛使用,活字印刷术出现。从商业的变化来看,宋代的“市”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边境贸易活跃,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平民社会的兴起,可以具体从“仕宦”和“婚姻”这两个角度来探析。宋代的科举制度采用“糊名法”和“誊录法”,真正做到了“至公”,进一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从婚姻来看,经过唐末战乱,门阀世族被一扫而空,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宋人的观念发生变化,宋代婚姻观念较唐代开明。可见,宋朝的整体社会风气较前代更加自由、开放。
【参考文献】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欧阳修,宋祁,范镇,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洪迈撰.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