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图式视角下“自主学德”教学探索

作者: 苏峥

认知图式视角下“自主学德”教学探索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倡导学生进行自主道德学习。基于认知图式视角构建的自主学习课堂将学生视为道德学习的主体,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加工,进行自主道德学习,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善,认知图式得到更新。

【关键词】认知图式;“自主学德”;道德发展

作者简介:苏峥(1979—),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典型的生活事件和多样化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判断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生活中自觉践行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理应抛弃传统的说教式、告知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道德知识,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笔者从认知图式理论出发,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德”,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德”能力。

一、建构新教学模式

(一)认知图式的内涵

“认知图式”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图式”一词发展而来的,康德认为图式就是“纯粹先验想象力的产物或者说是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的结构”[1]。而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图式理论中,认知图式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想模式”,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图式通过同化、顺应、平衡不断被改造,认知结构由此不断发展[2]。结合实践经历与思维经验,笔者以为,“认知图式”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经验等进行加工后形成的知识结构。学生可以利用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对新知识进行判断、评价和选择,从而调整、扩充、完善乃至改变原有认知图式。

(二)认知图式与“自主学德”的关联

认知图式会影响个体对道德行为的感知和评价。如果一个人形成了积极的认知图式,即对道德行为有积极的认知和评价,那么这个人更有可能主动选择遵守道德规范。此外,认知图式还会影响个体处理冲突的方式。如果个体的认知图式中包含合理解决冲突的策略,那么他们更有可能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来解决冲突。引导学生调整、扩充、完善乃至改变原有认知图式,可以促使学生将道德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使其在面对具体情境时能够自主地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由此可见,认知图式与“自主学德”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影响学生建立认知图式,促进学生“自主学德”,使其主动选择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三)建构新教学模式的思路

根据鲁洁教授的观点,在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学习[3]。基于认知图式理论的“自主学德”课堂应以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为原点,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让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认知图式,内化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笔者依据上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建构了“自主学德”课堂的教学思路(如图1)。在这一教学思路中,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和实践,形成有效的自我评价,提升自身道德品质。

二、理论结合实践,优化教学策略

学生是带着巨大的学习潜能与独特的生活经历来到学校的。学生的“前经验”是学生学习新事物最初的模型与起点,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不会主动整理和利用这些“前经验”。在教学时,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自主判断、自主实践、自主反思,让学生切实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接下来,笔者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坚持才会有收获”的教学实践为例,阐述自己的粗浅思考与点滴收获。

(一)唤醒生活经验

在教材中,“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的第一个栏目“我们都坚持过”展示了四幅图,这四幅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但在经历这些事时,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此类生活事件蕴含的文化和道德价值,也难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其梳理、言说,使学生的认知图式得到完善。

在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坚持下来的事情,并分享自己在回想这些事时有什么新感受和发现。这样的回顾活动可以让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不起眼、易被忽视的小事,积累有效的生活经验,意识到“坚持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向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呈现两难抉择

为了引导学生理性探究相关知识,教师还可以呈现冲突事件,让学生面对两难抉择,并据此明辨是非、善恶,内化相关知识,完善认知图式,在生活中主动进行向善、向美的道德实践。

在课堂上,笔者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了层层深入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直面两难抉择,思考坚持与放弃这两种选择的优劣,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笔者先是根据教材中的事例提出问题:“小亮应该听哪个‘我’的意见呢?为什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笔者继续提问:“在生活中,大家有没有主动放弃做某件事的经历呢?有人愿意分享自己当时坚持不下去的原因吗?”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后,笔者追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一次,你会怎么做?为什么?”通过教材提供的范例,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做选择时一个人会面对的内在的矛盾,意识到现实生活的复杂多样,由此真正理解坚持的含义,明白“前行路上难免困难重重,优秀的意志品质正是在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习得的”等道理。

(三)组织多样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确保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与发展。因此,在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知识后,教师应当组织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并据此进一步完善认知图式。

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坚持的意义,获得真实的感悟,产生对坚持行为的认同,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知图式。

活动1:跳绳比赛(让学生了解坚持的意义)

活动流程:(1)邀请两名学生进行一分钟计数跳绳(笔者提供的绳子经过特殊处理,在学生跳绳的过程中会断开);

(2)待学生完成跳绳任务后,采访这两名学生:绳子断了之后,你为什么要坚持跳;

(3)鼓励其他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坚持下来的事。

在组织这一活动时,笔者通过放大两名学生坚持跳绳的细节,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具体感知“什么是坚持”,让学生根据真实的生活事例进行思考。随后,笔者鼓励学生列举自己坚持下来的事,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坚持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活动2:才艺展示(让学生知晓坚持的收获)

活动流程:(1)一面播放音乐,一面展示学生在运动、写字、劳动等方面取得进步的照片,然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这些方面取得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2)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进步成果;

(3)引导学生总结坚持的收获。

在这一才艺展示环节,学生会切实体会到坚持带来的成功感受,明白坚持下来的收获。在这一活动中,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坚持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坚持的意义,激励学生坚持自己的选择,磨炼自己的意志力。

活动3:“巧穿苹果”(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活动流程:(1)引导学生组成六人小组,分别尝试在一分钟内用吸管穿透苹果;

(2)引导学生交流下列问题:要多长时间才能穿透苹果,有没有什么技巧;

(3)鼓励学生现场尝试,让学生得出结论:坚持不是蛮干,在坚持的过程中还要多思考;

(4)播放马拉松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讨论:马拉松运动是否适合小学生,让学生学会理性看待坚持。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会意识到,并不是不断地做一件事情就是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自己需要多思考,而且要量力而行。

不难发现,上述活动并不是单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设计的,笔者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内涵丰富、层层深入的活动,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调整、扩充、完善自己的认知图式,从浅表的理解走向深度的探究体验。

(四)回归生活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寓学于行,躬行践履,让学生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完善自己的认知图式。

在课堂的最后,笔者利用绘本《青蛙看海》引导学生总结坚持做事的技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这些技巧。随后,笔者告诉学生“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名言,激励学生养成坚持做事的习惯。最后,笔者拿出自己设计的“每日坚持,我能行”挑战书(如图2),引导学生从生活小事开始践行所学内容,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填写这一挑战书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坚持的事,并制订计划,激励自己坚持下来,获得进步。这样的教学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坚持行动的斗志,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行动衔接起来。

结语

人的道德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学习,取决于人自身的自主建构能力[4]。一个人的认知图式会对其行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教师可以根据认知图式理论开展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学德”,在习得新知后不断概括化、系统化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功能足够强大、成熟度足够高的认知图式,并逐步改变自身行为,在践行所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康立新.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180-182.

[2]高雅,曾小平.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J].数学之友,2019(4):22-24.

[3]鲁婧婧.圆柱式体验:道德与法治经验建构策略研究:以“生命最宝贵”一课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1(9):56-58,52.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