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的德育实践研究

作者: 保群

【摘要】从革命传统文本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革命传统文本教学有利于熏陶道德情感,革命传统文本编排具有德育效能三方面,论述基于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开展德育实践的可行性,提出单篇衍生法、单元牵连法、人物串联法、主题组合法、情境补白法五种德育实践方法,并从德育实践的德育化、主题化、活动化、形象化阐述基于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开展德育实践的思考,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德育实践

作者简介:保群(1979—),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前言部分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且统编本语文教材也选编了较多的革命传统文本。鉴于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除发挥革命传统文本的语文教育功能外,还重视对革命传统文本德育功能的深度挖掘,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根植红色基因,扎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一、基于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开展德育实践的可行性

(一)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革命传统文本从年段上看,低年级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年级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年级则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从选文体裁上看,有小说《小英雄雨来(节选)》,有诗歌《七律·长征》,也有议论文《为人民服务》。从文本表现形式上看,有精读课文《军神》,有略读课文《清贫》,还有阅读链接文本《丰碑》。从文本内容上看,有介绍革命领袖的,如《朱德的扁担》;也有介绍革命先烈的,如《黄继光》。从思想情感上看,有在少年时代立志报国的,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如《清贫》。从编排体例上看,既有单篇的课程,也有主题单元。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引用林则徐说过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为主题;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直接点明主题“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编排了五篇课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编排了《毛主席在花山》等七篇阅读材料。这些革命传统文本为德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

(二)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教学有利于熏陶道德情感

每一篇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在语言文字、谋篇布局、道德情感等方面,都做到了精雕细琢、字斟句酌。如同样是介绍李大钊同志,统编本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精神;而统编本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的活动园这一栏目,仅用了150字左右介绍了李大钊的相关事迹。可见,语文学科重视作品的文学性,文本中细腻的笔触、生动而翔实的描写,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革命先驱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编排具有德育效能

1.语言的互补

语文教学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重视对语言的体悟、情感的熏陶,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表达。同时,语文教学也侧重于发挥文本的语文教育功能,而德育功能有所弱化。对此,教师在语文课上进行德育实践时,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发挥这些形质兼美、文道合一的革命传统文本素材的语言互补作用,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效果。

2.内容的互补

如统编本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有了共产党”这一课的“红军不怕远征难”,先后介绍了长征的起因、工农红军长征路线、遵义会议、百岁红军老战士杜宏鉴对伟大征程的回忆以及彝海结盟等。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七律·长征》则与上述内容互为补充。如果将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同道德与法治教材相结合,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二、基于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的德育实践方法

(一)单篇衍生法

单篇衍生法需要以某一篇革命传统文本为主线,将其贯穿整个德育活动过程。如《七律·长征》这首诗当中描绘了两个故事: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考虑到学生如果单纯阅读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很难从中获得真实的感受,笔者便以这首诗为主线,进行了以“传承长征精神,树立复兴志向”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笔者讲述了如《四渡赤水》《一块银元》《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组织学生观看了有关飞夺泸定桥的电影,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欣赏长征组歌、绘制长征路线图。

(二)单元牵连法

统编本语文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以单元为主线进行教材内容的选编和组合,单元主题鲜明,训练重点突出。单元牵连法需要以革命传统主题单元为主线,将同一单元的课文整合,进行德育实践。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其人文主题引用的是艾青创作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这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本单元课文包括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这三首爱国古诗的组合)、《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笔者认为这一组课文是进行国史教育极好的素材。在教学时,笔者告诉学生:“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中国人遭受割地赔款的屈辱,被迫签订了如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之后,笔者让学生制作手抄报,再观看关于圆明园的纪录片,谈谈观后感。对于这段沾满血泪的历史,学生们义愤填膺,不忘国耻、爱我中华等信念也逐渐在他们的心田扎根。

(三)人物串联法

人物串联法需要将教材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介绍同一人物的革命传统文本进行组合,实施德育实践活动。如统编本语文教材选编了多篇有关伟人毛泽东的文章,包括低年级教材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年级教材中的《卜算子·咏梅》,高年级教材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七律·长征》《菩萨蛮·大柏地》《为人民服务》。这些文章中有的描写了毛泽东心系人民群众的品质,有的描写了毛泽东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的则描写了毛泽东得知爱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后的心路历程。鉴于此,在学生学完《为人民服务》之后,笔者用下面一段话将统编本语文教材中所有与毛泽东有关的文章串联了起来:“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体现在他领导革命时带头挖水井的事迹中,为人民服务也体现在他即使失去了自己的爱子也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中,为人民服务还体现在他领导工农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以保存革命火种的壮举中……可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要体现在扎实的行动上。”之后,笔者让学生收集毛泽东的故事。学生收集的故事中,有的是他小时候将自己的饭菜分给同学吃的故事,也有的是他在上学时经常锻炼身体、磨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还有的则是他刻苦读书的故事……在此基础之上,笔者相机开展了讲故事比赛,并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传》。

(四)主题组合法

主题组合法需要将描写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组合来实施德育教育。统编本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对有关革命领袖或英雄的题材选择。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介绍的是毛泽东,《朱德的扁担》介绍的是朱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介绍的是周恩来,《十六年前的回忆》介绍的是李大钊,《清贫》介绍的是方志敏,《军神》介绍的是刘伯承。笔者在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将这些题材进行整合,让学生讲一讲伟人的故事。在活动前,笔者告诉学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参会的代表有13人,其中有毛泽东、何叔衡和董必武,也有后来背叛革命的张国焘、周佛海。”然后,笔者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这13人所走的不同的人生道路,以此勉励学生坚定自己的志向,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

统编本语文教材中还有讲述战争时期的故事的文本,如四年级下册的《小英雄雨来(节选)》《黄继光》,五年级上册的《冀中的地道战》,六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灯光》。因此笔者开展了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收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评选出最令自己感动的战斗英雄和自己最难忘的战斗场面,并写出简短的颁奖词。通过这一德育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很多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五)情境补白法

统编本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文本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中有对子女的依依不舍,有对家庭的无限眷恋,有对革命前途的信心,还有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憧憬。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不少学生往往难以深层次地理解这些情感,难以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因此,在实施阅读教学时,创设情境,利用文本的留白,让学生身临其境,写下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走进文本深处,往往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作者描写了父亲在法庭上两次望向“我们”的细节—“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鉴于此,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父亲’当时在法庭上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名革命者,张作霖等军阀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这次是自己与家人的最后诀别。此时此刻,‘父亲’心里会有哪些话想对‘我们’尤其是对‘我’说呢?请同学们写下来。”于是,有学生写道:“星华,这是爸爸跟你们的最后一次见面了。你已经十六岁了,应该是很懂事的,以后你要担负起帮助妈妈、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爸爸马上就要永远离开你们了,但爸爸无怨无悔。爸爸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为了让千千万万的劳苦百姓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爸爸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希望等你长大了,你也能够走上这条革命的道路。”学生们通过补白,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李大钊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无私无畏的革命情怀。

三、基于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开展德育实践的思考

(一)德育实践的德育化

基于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的德育实践的关键词、中心词是德育实践,目标是加强对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其相较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更注重道德感化、道德感悟,更注重激发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行为,所以应将德育实践的德育化作为其需要满足的要求。

(二)德育实践的主题化

为了使德育实践有针对性,提升德育实践的效果,活动主题可以确定为“走近伟人,感受革命情怀”系列、“不忘国耻,复兴中华”系列、“警钟长鸣,强国有我”系列、“学英雄、学楷模、学榜样”系列及“学长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等。设计一个鲜明的主题,能够有效利用德育实践活动材料,也能够使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受到深深的震撼。

(三)德育实践的活动化

基于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的德育实践,除了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的感悟,还应突出其活动性,如让学生制作手抄报,撰写读后感,给感动人物写颁奖词,为身边的英雄摄影,进行相关主题的辩论赛,等等,将这些活动作为革命传统文本教学的有益补充,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四)德育实践的形象化

对于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的创作背景、当时的情境、涉及的语言环境,有的学生难以理解[2]。因此,在进行德育实践时,应注重使相关事件形象化、具体化,善于使用多媒体、影像资料、网络,让学生进行事件的形象感知,以利于学生理解。如《朱德的扁担》需要学生理解当时条件的困难,借助图像就更有利于表现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又如,《狼牙山五壮士》表现了壮士英勇献身的精神,通过播放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结语

总之,基于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的德育实践,是在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文本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德育实践活动,能够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又能很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价值观的引领,推动德育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刘仁增.基于儿童立场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J].福建教育,2020(18):28-31.

[2]滕春友.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教学:打好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J].人民教育,2020(10):51-5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