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视域下初中化学项目化学习探究
作者: 陈新云【摘要】基于单元整体视域实施初中化学项目化教学,能培育学生的化学“大观念”。聚焦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内容、资源和评价,能让学生的化学项目化学习更具统整性、层次性、生长性和延伸性。项目化教学,是“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应然选择。文章基于单元整体视域,探讨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促进学生提升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单元整体视域;项目化学习
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化学教学的总的目标追求。化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既包括本体论层面的化学观念,也包括方法论层面的化学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还包括实践层面的化学探究能力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要求教师立足于单元整体视域,组织学生开展基于单元整体的初中化学项目化学习。相较于传统的课时教学,基于单元整体视域的项目化学习能培育学生的化学“大观念”,让学生的化学学习自然发生、深度发生、有效发生、持续发生。
一、聚焦单元目标,让化学项目化学习更具统整性
开展指向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项目化学习活动,首先应当聚焦于教学目标的制订。当下,很多初中化学教师缺乏单元教学意识,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局限于化学课时教学内容。诚然,初中化学学科课程教学的实施,是通过一个个“课时”来实现的,但要想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师不仅应当聚焦课时教学内容,还要凝练出基于单元整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和意图。为此,教师应当从化学教材的单元整体结构出发,在解析教学单元的知识逻辑、学习逻辑等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从而使单元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让学生的化学学习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1]。
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这一单元时,笔者先是深入解读教材,把握单元的基本概念,如溶液、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炼出核心概念,即分散尺度、分散限度、分散浓度,由此建构单元大概念—物质的分散。从化学学科整体来看,这样的单元大概念属于“物质的性质与应用”范畴。
接着,笔者在教学中以“氯化钠溶液”为载体,设计开展了多样化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一是引导学生认识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等概念;二是借助肥皂去油污和汽油去油污的现象来引导学生认识乳化现象和相似相溶的溶解原理;三是借助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这一原理,学会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等。上述多样化的活动,都指向单元整体性教学目标。如此,学生的化学学习就不再是割裂的、碎片化的,而是具有了关联性、整体性。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化学综合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获得了提升。
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能给学生的化学学习以指引和统整。在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统摄和观照下,教师只有充分解析单元主题、把握单元逻辑、了解单元内容,才能设计好项目化学习活动,引导好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此外,聚焦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能让学生的化学学习摆脱随意性,走向深度,走向深刻。
二、统整单元内容,让化学项目化学习更具层次性
基于单元整体视域实施初中化学项目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聚焦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还要求教师要统整、梳理单元教学内容,让化学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为此,教师一方面要从整体上助推学生搭建整体性的学习框架,另一方面要深入细致地研究相关化学学科知识点,充分发挥化学学科课程的单元整体育人功能,彰显化学学科的单元整体育人价值。
比如,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化学方程式”这一单元,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等。从符号学视角来看,化学方程式是对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中的“质”和“量”的一种定性化、定量化的描述和表征,其思路与方法是“利用质量、比例关系来定量刻画化学反应”。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重整教学内容,设置了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以实验探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任务二]用化学方程式来推理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相关物质的质量比例关系;
[任务三]用化学反应的质量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这三个任务,都是围绕着单元核心内容—质量比例关系展开的,但方式却有所不同。第一个任务聚焦于实验的描述、探究;第二个任务引导学生从化学方程式视角来思考、探究;第三个任务则主要引导学生应用化学方程式解决问题。这三个任务,极富层次性,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描述走向刻画,从微观走向宏观,让学生的化学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从事实、守恒、现象、条件等诸多视角来表征化学反应。基于单元整体视域设置学生的化学项目化学习内容,能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效能的提升[2]。
对于学生来说,初中化学学科课程内容不仅要具有层次性、阶梯性,同时还要具有发展性。基于单元整体的化学项目化学习活动,不仅能使零散的化学学科知识结构化、功能化,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从化学学科课程的视角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有助于培育学生“化学的眼光”和“化学的大脑”。
三、丰富单元资源,让化学项目化学习更具生长性
确定项目化学习的主题、内容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关键,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是项目化教学的落点所在。在初中化学学科中实施基于单元整体的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发掘相关的教学资源、素材等,以便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资源,让项目化学习内容、方式和过程等具有开放性、生长性等特性。教师除了要深度挖掘本学科教材中的资源、素材,还要跨学科挖掘,更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来挖掘具有教学价值的内容、资源等。只有这样,学生的化学学习才能获得更多、更好、更优的课程资源和素材支撑。此外,挖掘出来的化学学科课程资源、素材等,要根植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境。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比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九年级下册“酸和碱”这一单元,主要包含“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度检验”等内容。为了助推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探究,开展正式教学前,笔者不仅研究了单元整体内容,确定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还为学生的自主化学学习准备了大量的素材,尤其是在“常见的酸和碱”这一节中,笔者准备了酸碱实物,如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苏打、小苏打等,还有用于检验的酸碱指示剂,如石蕊、酚酞以及pH试纸等。这些实物的呈现,能让学生近距离与实物接触,直观感知到酸碱物质的色、态、味。这样,在做“酸碱中和实验”时,学生就能通过观察实验前后的现象,认识到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如,“胃酸过多,可用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进行中和”“可用熟石灰调节土壤的酸碱性”“被蚊虫叮咬,可以用肥皂水涂抹在被蜇处”,等等。
提供丰富的单元教学资源、素材,是实施好初中化学项目化教学的前提条件。课程资源是学生化学项目化活动的重要支撑,它能提升学生化学项目化学习的效度。因此,教师要积极挖掘课程资源、素材,让课程资源真正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服务。基于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素材开展的项目化教学,能为学生的项目化学习营造立体、多层次的时空,为化学课程资源、素材的有效、高效应用提供可能。
总的来说,教师可采用链接、融入、渗透的策略,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素材,将其有效应用到学生的单元整体化学项目化学习之中,有效引导学生的化学学习,让学生的化学学习具有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发挥化学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四、完善单元评价,让化学项目化学习更具延伸性
实施基于单元整体的初中化学项目化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目标的设定、活动内容的优化、活动资源的整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项目化学习过程、成果等的跟进、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通过了解教师对自身项目化学习表现的评价,才能更好地检视自己、获得提升。评价不是目的,更不是为了甄别、选拔,而是一种工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而采取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应当是为了学生“下一次”的化学学习而开展的,应当着眼于学生“下一次”的化学学习。
基于单元整体的化学项目化学习评价,要贯穿于学生化学学习活动的始终。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对学生的化学认知水平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活动感受和体验进行评价。此外,在评价主体上,不仅教师要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进行评价,学生也要对自身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对他人进行评价,从而将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结合起来。完善初中化学项目化学习评价体系,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具延展性和启发性。
教学评价应当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落实,追求“教—学—评”一体化。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时,很多教师认为该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的微观世界”的范畴,不适合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操作。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在教学“分子和原子”这一节内容时,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分子有多大?分子会不会运动?分子之间是否有间隔?为什么说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为什么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些问题,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还能启发学生借助实验展开探究。如在探究“分子会不会运动”这个问题时,有学生借助浓氨水和酚酞溶液进行实验;在研究“分子之间是否有间隔”这一知识点时,有学生借助医用注射器进行实验,还有学生借助酒精与水进行混合实验;在研究“分子是否可以分为原子”这个问题时,有学生进行了水的通电实验;等等。对于学生在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最终的实验成果,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自评,还引导学生互评。通过评价,学生的化学认知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化学认知视域下的融合。
评价是提升学生化学项目化学习成效的一种重要方式[3]。教师要充分应用评价杠杆来改善、优化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样态和方式。教师在开展评价活动时要始终坚守“学生本位”的立场,始终将学生放置于化学课堂的正中央,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要通过评价活动,观照学生化学学习的个体性差异,促使学生实现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和创造,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结语
基于单元整体视域的初中化学项目化教学,要超越传统的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模式,将学生的化学学习引向生活。项目化学习往往是跨界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教师要力图通过化学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形成基于化学学科视角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动方式,让学生具有“化学的眼光”和“化学的大脑”,从而更好、更优地落实化学学科育人的根本性目标、任务、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梁俊,杨丽.聚焦学科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1(15):63-68.
[2]甘国选.核心素养下信息化的单元教学实践:以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例[J].中国新通信,2022,23(8):212-214.
[3]霍朝晖,何美容,范温馨,等.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溶液”单元教学为例[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40(3):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