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支架,优化小学名著阅读教学

作者: 唐宏梅

【摘要】支架式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将学生视为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将教师视为指导者和引导者。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多样化的阅读支架,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和引导,使他们深入、全面地理解名著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内容以及文化内涵,帮助他们建构完善的认知框架。文章主要探讨通过建构多元化的支架,促使学生提升名著阅读实效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阅读支架;小学名著阅读;支架式教学法

当前,小学名著阅读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少学生对阅读名著缺乏兴趣和动力,只是机械地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二是不少学生对一些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有困难,缺乏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三是不少学生对名著整本书的结构和主题理解不够深入,局限于单篇阅读,缺乏对整本书的整体思考和总结。基于此,教师将支架式教学法与名著阅读教学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阅读,促进他们发展高阶思维。学生可以通过借助支架,在阅读和探究中个性化地解读名著,从而提高对名著的理解力和鉴赏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搭建情境支架,营造阅读氛围

创设视频情境是一种很好的名著导读方式。视频能够让语言文字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名著的情境中,激发他们阅读经典名著的热情。教师可以选择由名著改编的影视或动画作品片段,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这些视频内容可以是对名著关键情节的呈现,也可以是对主要人物形象的描绘,还可以是对书中背景和氛围的再现。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播放完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表达观看视频后的感受,激发他们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教师还可以结合视频内容,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以《西游记》为例,教师可以选取与《西游记》相关的影视或动画作品片段,如孙悟空大闹龙宫的精彩片段或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历险故事等,在课堂上播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西游记》中的奇幻世界,进一步激发对这部名著的探究兴趣。播放完视频之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如:“你对这个情节有什么感受?你认为这个角色是怎样的性格?你认为这个情节和主题有什么关联?”通过讨论,学生能深化对名著情节、人物等的认知。

视频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能让学生深入情境中,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游记》这部经典名著。通过观看视频片段,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趣味和魅力,促使他们对书中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阅读,自发、自动地开展名著阅读[1]。

视频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多角度感受到名著的魅力。同时,视频情境还可以提供更多关于名著的线索和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名著。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视频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

二、搭建问题支架,推动阅读实施

问题支架是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这一策略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不断地提升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关键问题,进一步推动他们深入理解名著。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名著的内容和情节设计一系列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涵盖人物性格、名著主题、价值观、情节发展等多个方面。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名著中的复杂情节或深层含义。

以《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开放性问题:“‘弼马心何足’与名著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有什么关联?对人物形象的构建有何帮助?这体现了名著中的哪些价值观和思想?”

通过搭建问题支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游记》中的情节和人物,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深入体会名著的主旨、价值观和情感。这样的问题支架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名著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在思考和交流中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

可以看出来,搭建问题支架还能转变学生的被动阅读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名著阅读中。学生在一边解答问题,一边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会主动思考和思辨,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搭建阅读方法支架,促进自主阅读

教师还可通过搭建阅读方法支架,让学生在阅读方法支架的引导下,逐步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搭建阅读规划支架,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明确每天的阅读时间安排、阅读的书目和阅读目标等;建构阅读技巧支架,引导学生掌握快速浏览、提前预测、理解主题句等技巧,使学生逐渐提高阅读技巧和效率;搭建阅读笔记支架,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做好阅读笔记等;搭建阅读理解支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以《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为例,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教师搭建了如下阅读技巧支架。首先,让学生在开始阅读前,先快速浏览文本的标题、段落或插图,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对整个故事情节有大致了解。通过快速浏览,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文本,更快地掌握故事情节和核心内容,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其次,学生浏览完文本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预测故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比如:“你觉得孙悟空会如何逃出八卦炉?”“根据‘五行山下定心猿’猜一猜后续的情节”等。预测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主题句或段落主题句,帮助他们抓住文本的主要情节。比如,带领学生阅读《西游记》第七回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孙悟空逃脱八卦炉以及“五行山下定心猿”的关键句,并引导他们分析这些主题句反映的人物特点。

在阅读方法支架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掌握快速浏览、预测和理解主题句等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信心,并通过运用这些阅读技巧,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形象特点,提高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2]。

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提高他们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精心设置阅读方法支架,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深刻地理解名著的内涵,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四、搭建阅读任务支架,建阅读共同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读完厚厚的整本名著是需要一定的毅力的,教师的鼓励和激励必不可少。对此,教师可搭建阅读任务支架,让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完成对名著的阅读,并形成阅读共同体。搭建阅读任务支架的第一个步骤是确立共读任务。共读任务可以是对名著某一个章节的阅读和学习,也可以是对特定主题的讨论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师生共读、同伴共读、亲子共读等活动,构建阅读共同体,促使学生完成名著阅读任务。通过共同阅读和讨论,学生们可以一起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降低阅读名著的难度,还能多角度理解名著的内容、人物和情节等。

以《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为例,教师可以将这一回内容作为一个共读任务,让学生一起阅读,展开讨论和分享。在共读任务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回的内容进行预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阅读这一回内容,阅读完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设定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如“为什么尸魔要戏弄唐三藏?”“为什么唐三藏要驱逐孙悟空?”等。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让学生加深对这一回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这回要是没有孙悟空的帮助,结果会怎么样”,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设置共读任务,学生可以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形成阅读共同体,一起阅读,相互交流,合作探究,从而加深对名著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解决阅读时遇到的难题,还能够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眼界。另外,教师通过搭建阅读任务支架,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任务的探究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搭建阅读监督支架,提高阅读实效

搭建阅读监控支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并基于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精准的指导。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重点和目的。这可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并提高阅读的效果。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包括指导学生预读、速读和精读,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传授他们阅读策略和技巧。在学生阅读完之后,教师要总结和评价,提出学习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阅读效率。一个有效的阅读监督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实效,加深阅读感受。

以《西游记》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为例,教师可以提前设定阅读目标,如“了解花果山群妖的特点和聚义的意义”。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这一回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引导学生运用预读、速读和精读等方法进行阅读。在精读阶段,教师可以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和细节。比如,教师可提问:“这一回的主要情节是什么?为什么唐三藏要经过黑松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或目的吗?魔障是什么?它是如何阻碍或威胁唐三藏的?唐三藏在面对魔障时采取了哪些行动?这些行动有帮助吗?为什么?”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聚焦故事发展的关键细节,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理解故事的核心意义。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比如,引导学生讨论唐三藏在黑松林遇到的魔障是什么,并分析魔障对唐三藏的考验和影响;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唐三藏是如何克服魔障的,这一情节设置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通过搭建阅读监督支架,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和监督学生的阅读过程,提供及时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助力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的参与和监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提高他们对阅读任务的参与度和投入度[3]。

结语

支架式教学法在小学名著阅读中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助力学生掌握快速浏览、精读、理解主题句等名著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名著阅读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阅读水平,个性化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支架设计,推动学生展开更深层次、更多角度的名著阅读探究,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得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悦颖.支架式教学法与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以《哈姆莱特》为例[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3,28(3):100-104.

[2]王艳梅.名著阅读单元的支架式教学策略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11):56-59.

[3]李忍.搭建支架,助推古典名著的高效阅读[J].小学教学参考.2022(34):51-5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