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问题,培养思维品质

作者: 吴丹

【摘要】历史学科的学习离不开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对于初中历史教育来说,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梳理归纳、辨析总结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如何以问题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初中生的探究兴趣成为教师应当思考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思维品质

问题教学旨在让学生解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系统且有序的问题教学成为新时代下初中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学习问题教学的方式、方法并进行实践。

一、预留思考时间,构建学习氛围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在问题、提问策略选择和问题情境设计等方面,都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一部分教师在提问时只关注问题是否和教学内容有关,却没有考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程度。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感到困扰时便会将知识灌输给他们。这样很难构筑高效的问题情境,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也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选择一些他们容易理解的问题,还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思考,采用多种多样的引导方法,让他们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的自主思考更高效。第一种方法是采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将自己想象成历史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播放《汉刘邦》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视频中展现了哪些历史事件?汉朝初期,刘邦遇到了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在自主思考的时间里,学生可以想象自己是刘邦,想象在诸侯王拥有很大的领地、对汉朝统治造成威胁时,刘邦心中想的是什么,会怎么做。这样,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能够提高。第二种方法是在主问题的驱动之下提出一些小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哪些方面体现了‘休养生息’呢?你认为这种政策好不好?”“匈奴的入侵对于汉朝有什么影响?”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思考,他们的自主学习也会更加深入。第三种方法是提供辅助学习的资料。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汉朝减免田租的政策等历史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自主思考汉朝初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采用上面三种方法,能让学生充分利用思考的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中。

合理预留思考时间,可以构建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助于他们有效回答问题。

二、构建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除了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很重要的任务。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常常会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问题,然后点评他们的答案,并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这样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如果能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创设多种形式的问题情境,在特定情境中让学生做出回答,为学生提供引导,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构筑具有思辨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第一种方法是引发矛盾法—当某个学生说出错误的答案时,教师不直接告诉他正确答案,而询问其他学生是否持反对意见,然后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组织学生参与辩论。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如何评价李世民?”对此,学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玄武门之变是犯上作乱,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不是明君;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政权更替,李世民是明君。此时,教师未直接评价这两种观点,而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参与到“朝堂辩论”中,说说李世民的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第二种方法是反思归谬法—当学生陷入思维僵局时,教师说出一个听起来很荒唐的答案,并借此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从各种角度来辩驳。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观点:“李世民和隋炀帝一样,都是昏君。”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角度入手,对比李世民和隋炀帝,辩证分析他们的功过,驳斥教师的观点。

创设问题情境旨在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他们的特点,设置高效的问题情境。

三、促进有效互动,满足情感诉求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发现不少学生的答案是不完整且有所欠缺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并完善自己的答案。此外,初中生比较敏感,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情感诉求,直接公布正确答案,那么回答错误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应在提出问题后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适当地开展过程性评价以及引导[1]。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三种方法,促进有效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第一种方法是情感召唤法。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感人的小故事,引发他们的共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历史人物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讲述有关红军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提出问题:“既然条件如此艰苦,为什么红军还要长征呢?”第二种方法是比试竞争法。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比试,各自展示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这样能满足学生好胜心方面的情感诉求。如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可以组织“我最了解红军长征”主题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红军长征的具体路线,尝试讲述长征的过程,以帮助他们积累历史知识,最后评选出表现优异的学生。第三种方法是生生互动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担任小老师,在完成知识讲解任务的同时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如果学困生在担任小老师时遇到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疑惑,并选择一名学优生辅助他完成之后的讲解。这样能激发学生关爱同学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了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从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出发,设计有效且合理的课堂互动环节。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及时提出相应的问题。

四、重构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意识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不仅是学生提高思维品质的前提条件,还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机械地背诵和记忆历史知识。实际上,要想真正学好历史这门学科,既要记忆相关的知识点,也要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形成历史思维。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重构教育理念,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采用先进的教学策略,如从多则史料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逐步掌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感受到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提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国的商品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对于少数人秉承的‘外国的商品就是好’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如有的学生回答:“起初,这部分人认为‘外国的商品就是好’主要是因为我国生产的一些商品质量和性价比还存在提升的空间。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货的崛起,大部分国产商品的质量和性价比已较高,人们应看到国货品牌的潜力。”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探讨出现上述趋势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回顾了有关改革开放的知识点并回答了相关问题。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教师需要对问题的设计和应用形成正确且全面的认识。

五、倡导举一反三,强化思维训练

一般来说,历史事件需要人们秉承辩证的思维进行评价。教师在开展问题教学时应注意的一点是,要想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就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考虑到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教师经常会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然而,从思维训练的效果来看,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才能找到问题的本质,那么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将很难得到提升。对此,教师应遵循举一反三的原则,实现历史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具体来说,遵循举一反三的原则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以“一”为基础,提供学习支架。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文艺复兴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文学方面的例子,指导学生搜集历史资料,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挖掘。第二步,以“三”来拓展,组织自主学习。如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思考文艺复兴运动除涉及文学外,还包括哪些方面,然后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自主探究。同时,他们要检验自己能否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思维方法。第三步,以“三”合“一”,整合归纳知识。如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基于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文艺复兴运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人文主义有哪些表现。

只有教师设计出有效且合理的问题,学生才能根据教师的教学流程以及教学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还需要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的方式完善知识架构,以及进行知识的后续应用。

六、凸显问题差异,提高授课质量

从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之间差异的产生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是学生本身的学习风格、能力、需求以及兴趣点各不相同,其二是不同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效果有差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除了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一来,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才能够根据相应的问题确立学习目标,尽可能深入地探索教材内容和历史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向他们及时说明不同问题的用意。通过有效的师生、生生沟通,学生可以在自由且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构建知识框架,提高思维品质[2]。

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俄国的改革”的教学为例,在导学案中,教师可以将预习任务分为基础部分和提升部分。在基础部分,学生要以填空的方式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目的和主要内容。在提升部分,教师展示了“彼得一世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当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立起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这则材料,并提问:“上述材料是彼得一世所进行的经济改革的具体体现,这一改革对于农奴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学困生可以完成基础部分,提升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优生则可以完成提升部分,并根据上述材料尝试总结彼得一世的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为了避免学生因想要减少作业量而不关注提升部分,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情况作为微课的素材。这样一来,学生会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尽可能地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区别于统一的提问,因材施教式的差异化提问更能满足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如果能够在充分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优化问题设计,就有利于引导他们自己分析、总结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新知识并将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则是差异性问题设计的价值所在。

结语

总之,问题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区别于“一言堂”式的授课,问题教学不仅能够以问题为载体辅助初中生理解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还能够通过教师合理且有效的引导辅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所在。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将多元的教学策略融入问题教学中。在此期间,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依托多元的学习项目以及具体实践逐步形成相应的知识框架,培养辩证分析能力,做到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孙达.基于史料角度的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1):20-21.

[2]万丽.初中历史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13):68-7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