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乡村美育视域下美术大单元教学的研究
作者: 王建【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乡村美育视域设计美术大单元教学活动。在设计单元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要兼顾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等领域,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在组织主题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关注绘画类、制作类、鉴赏类活动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技巧。在拓展学习途径的时候,教师要融合社会资源,安排学生查找专题资料、撷取生活灵感、参与特色工坊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南黄海;乡村;美育;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王建(1973—),男,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南通市毗邻南黄海区,位于大江大海交汇点,拥有不可多得的自然和文旅资源。《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到:“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南黄海乡村美育资源,将自然、人文资源巧妙结合在一起设计大单元美术活动。即教师以单元为教学单位,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而优化教学效果。教师通过把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美学理念相结合,以美学理念为指导,以艺术设计为手段,能把乡村变为艺术空间,把田野化为画布和舞台,让学生在乡村自然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享受美的滋养,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
一、兼顾学习领域,利用乡土资源
(一)造型·表现
美术教学要围绕欣赏、表现、创造等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从乡土文化中挖掘美术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乡土资源。在造型·表现领域,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乡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融入创作,从而提高艺术表现力[1]。
以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万花筒”的教学为例,笔者设计“挖掘民俗图案”“融入万花筒创作”“交流创作构思”这三个环节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首先,笔者给学生展示南通年画等具有民俗风情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年画一般画有什么图案。学生发现,在南通年画中有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等创作元素。其次,在自主创作阶段,笔者鼓励学生将挖掘的创作元素融入万花筒的设计中。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结合在一起;有的学生设计了身穿校服的娃娃,体现了时代性。最后,笔者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说说如何在万花筒的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采用平面、立体或动态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如果学生能够从乡土资源中挖掘设计元素,就能够丰富美术作品的造型,提升表现的效果。
(二)设计·应用
在大单元设计中,教师要融入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将废旧物品转化成艺术设计和创造的材料。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会挖掘乡土事物,并将乡土事物用于个性创作中。
以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化平凡为神奇”的教学为例。笔者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废旧材料。首先,笔者让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物品,除了矿泉水瓶、硬纸板等常见的废旧物品,还可以结合南黄海乡村特色,搜集一些农家废旧物品,如麦秸、玉米须等。其次,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巧妙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化平凡为神奇,既展现乡土元素,又展现美。最后,有的学生将麦秸制作成提袋;有的学生将玉米须制作成胡须、头发粘贴在木头人身上。
教师融入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挖掘乡土资源、变废为宝,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的技能和思维方式,有利于让学生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
(三)欣赏·评述
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融入“欣赏·评述”领域,有助于学生解读美术作品,理解传统艺术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南黄海乡村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欣赏和评述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理解。
以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家乡变了样”的教学为例。笔者结合南通乡村的老房子资源,设计欣赏·评述领域的活动。在欣赏方面,笔者带领学生走入南通乡间,寻找老房子,尝试用写生的方式将老房子记录下来,并对比分析这些老房子和现代化的建筑有什么不同之处。在评述方面,笔者引导学生互动讨论,谈谈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设计出兼具传统性和时尚性的建筑物。此外,笔者引导学生自主绘制设计图,尝试制造房子模型,从而展现自己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理解。
大单元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性,教师要避免碎片化地教授知识点,要将各个知识点有机整合,形成线索,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的欣赏·评述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全面系统地掌握美术知识。
二、关注文化内涵,组织主题活动
(一)绘画类活动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乡土文化的内涵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围绕绘画类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画一些具有南黄海乡村特色的画作,从而帮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增强对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
以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五谷’作画”的教学为例。笔者融入南黄海乡村元素,设计一系列大单元活动内容。第一个环节为“赏民间艺术,体会配色之美”。笔者引导学生欣赏南通画家创作的画作以及南通年画等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思考它们的配色具有什么特点,并尝试总结一些配色的小窍门。第二个环节为“绘制艺术挂盘,展现配色之美”。笔者引导学生尝试挖掘乡土元素,将其融入挂盘图案的设计中。第三个环节为“总结色彩艺术,提出个性想法”。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再谈谈自己在搭配色彩的时候有哪些独特的想法。在绘制艺术挂盘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理解美、感悟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二)制作类活动
在制作类活动中,学生能够了解传统建筑物的特点,并参与到各种具有乡土文化特点的制作小游戏中,从而提高造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教学为例。笔者结合制作类活动,设计集欣赏、设计、交流为一体的大单元教学活动。第一个环节为“欣赏民间建筑,体会创作风格”。笔者引导学生观察钟楼、谯楼等具有南通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并对照南通的传统民居,说说不同功能的建筑在空间设计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有的学生认为,钟楼、谯楼在空间设计上体现出向上延伸的特点,但是普通的南通民居则不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二个环节为设计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参考南通民间建筑的特点,设计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学生要在设计建筑空间的过程中,将传统美和功能性综合在一起考虑,让设计更完美。第三个环节为交流互动,笔者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建筑空间美的独特理解。在大单元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深入领悟了传统建筑文化,提高了空间理解能力。
(三)鉴赏类活动
鉴赏类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会运用造型元素、形式原理以及欣赏方法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魅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鉴赏南黄海乡村文化,让学生在体会形式美的同时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以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家乡的桥和塔”的教学为例。笔者围绕南通三塔,即光孝塔、支云塔、文峰塔设计大单元鉴赏活动。第一个环节为“初赏南通三塔,感受艺术美”。笔者引导学生鉴赏南通三塔,并谈谈自己的鉴赏感受,从而体会传统艺术之美。第二个环节为“了解南通三塔的历史,感受塔文化在现代的发展”。笔者带领学生探访南通三塔,让学生总结它们的结构特点、建造风格,并讨论塔文化的发展。第三个环节为“深入挖掘,体会塔的内涵”。笔者引导学生结合鉴赏感受,撰写小论文,一方面写自己对古塔的感受,另一方面挖掘古塔中的文化内涵。在大单元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鉴赏家乡的塔,培养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
三、融合社会资源,拓展教学路径
(一)查找专题资料
大单元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路径。教师可以融合社会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如教师可以设定某个探究专题,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的专题资料后撰写小论文,这样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
以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保护文物”的教学为例。笔者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查找专题资料。围绕查找资料,笔者给学生介绍采访调查、网络搜索等路径。学生可以采访南通年画的创作者,也可以参观南通蓝印花布的制作工坊,从而获得专题资料。围绕信息的归纳整理,笔者推荐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法。学生可以将南通年画或南通蓝印花布写在中间,画出若干支线,分别标注诞生年代、历史发展、经典作品、制作工艺、材料工具、典型图案等各种不同的内容。在大单元活动的最后,笔者组织学生结合自主查找的专题资料撰写小论文,提出自己对南通民间美术的看法。在大单元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关注学生查找资料的情况,了解他们是否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能否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归纳整理各种资料。
(二)撷取生活灵感
通过创意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传统乡土文化中挖掘素材,结合生活灵感设计出具有创意的作品。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灵活变通,设计有新意的作品,提升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我设计的服装”的教学为例。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撷取灵感,并将灵感融入创意实践活动中。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分小组行动,寻找具有乡土特色的艺术品。有的学生发现农村老家的门帘、窗帘是蓝印花布制作的,花纹古朴,体现出传统美。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围绕生活灵感,开展创意设计活动。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蓝印花布和洋娃娃结合在一起,设计身穿民间服饰的洋娃娃。最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展示交流活动。学生将创意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并互相展示交流作品,分享创意实践收获。
(三)走进特色工坊
走进特色工坊是拓展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具体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具有乡土特色的工坊,让学生学习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工艺品,进而体会传统工艺守正创新的内涵和意义。
以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电脑美术—画‘花布’”的教学为例。笔者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走进蓝印花布特色工坊,让学生了解蓝印花布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图案花样等内容,并参与到蓝印花布的制作活动中。第一个环节为“参观工坊,了解传统文化”,学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并归纳整理相关信息。第二个环节为“小组合作,参与制作活动”。学生要参与到选布、刻版、刮印、印染等多道工序中,从而体会蓝印花布的魅力。第三个环节是“古今结合,设计创新作品”。学生要思考如何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工艺品,吸引更多人的目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并了解家乡的传统工艺;同时,学生可以发现工艺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结语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乡村美育资源设计美术大单元教学活动,从整体出发开展系统性教学,将单元或课题中的美术知识与乡土资源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俞亚萍.自然教育观下的“生长美术”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0(14):39-41.
[2]魏会.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美术主题单元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2(8):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