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美术手工创作活动实践研究

作者: 张燕云

【摘要】手工创作活动是初中美术课堂上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素养有显著的作用。文章以提升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初中生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讨论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组织初中美术手工创作活动时常出现的问题,并据此分析有效组织手工创作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手工创作活动;初中美术教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手工创作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有显著的作用,初中美术教师可以积极优化手工创作活动的教学设计,通过丰富、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美术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创作技巧,增强形象思维,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组织手工创作活动常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动力不足

一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在组织手工创作活动时,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得学生参与手工创作活动的动力不足,这会显著地影响初中美术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明确,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学习态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提升美术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确保手工创作活动充分发挥作用。此外,有一部分初中学生因自身动手能力较差、美术兴趣较弱或者受学业压力繁重困扰不重视美术学习,所以在参与手工创作活动时学习状态相对低迷,教师也应着重关注这类学生,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发现手工创作活动的乐趣,积极参与创作。

(二)教师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在手工创作活动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适当给学生提供帮助。为此,初中美术教师需要在教学前挖掘适合学生完成手工创作任务的材料,找到能够辅助学生创作的相关信息,分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自己能够提供的帮助。但一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在组织手工创作活动时,仅仅根据教学内容拟定一个主题,就布置创作任务,发放材料,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实践创作。显然,这样的手工创作活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笔者以为,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这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在实施活动前没有花费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教学准备,或者由于教学水平仍有待提高,想不到能给学生提供怎样的引导和帮助,这也会导致教学的最终效果与预期存在显著差异。

(三)活动模式与内容相对单一

手工创造活动应该是丰富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在设计手工创作活动时,教师应避免活动的模式和内容单一化,而是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和思路指导,并且在学生创作完成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让学生获得启示。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组织初中美术手工创作活动的策略

(一)加强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在开展审美感知教育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审美对象的特征、意义、作用,让学生了解审美对象美在哪里;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1]。

在组织手工创作活动时,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创作思维的引领,通过介绍理论知识、艺术表现方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在介绍理论知识的环节展示丰富的优秀创作案例,带领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设计理念;到了创作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创作情况,积极地与学生互动,为学生完成作品提供指导意见。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九年级上册的“彩塑”一课时,教师应该在组织手工创作活动时加强引导,协助学生完成更有创意的作品。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优秀的彩塑作品,能够通过彩塑的造型、色彩、意境等元素分析彩塑的审美特征,对彩塑艺术产生喜爱之情。在教授本课时,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优秀的民间彩塑作品,如江西华严寺彩塑、天津泥人张彩塑、无锡惠山泥人彩塑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了解这些优秀彩塑作品的艺术特征。在学生了解彩塑艺术的特征后,教师可以组织手工创作活动。在学生创作时,教师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创作情况,并适时和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向学生提供方法指导。

在学生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加强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顺利完成作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可以让学生受到优秀美术作品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提升感知美的能力。

(二)穿插评价活动,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在手工创作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示艺术构想,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作品展现出独特的美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创造和表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使用学到的技巧创作,通过创作完成情感交流[2]。

在组织手工创作活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全过程穿插评价活动,比如在案例演示环节展示优秀的手工美术作品,并鼓励学生点评这些作品,在激发学生手工创作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艺术表现技巧,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在创意构思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倾听同学的创作灵感,让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在作品展示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分享和评价作品的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如何更加有效地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以及同学作品的精妙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创作。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于审美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设定不同的评价要求,分层次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手工书设计”一课时,考虑到本次教学的重点为让学生了解书籍装帧的基本形式,并基于特定主题构思、设计并制作手工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素养为目标,设计贯穿手工创作活动全过程的审美评价活动。

1.案例演示环节:在演示优秀的手工书案例后,鼓励学生从外观和材质分析这些优秀手工书的特点,分享自己从这些优秀的案例学到了什么。

2.创意构思环节: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创作主题,然后据此构思自己的手工书的外观和材质,绘制作品草图。在学生完成任务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草图,分享自己的思路,倾听同伴的创意,获得更多创作灵感。

3.作品展示环节:在学生制作出自己的手工书后,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介绍自己在创作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接下来,请其他学生评价他们对于同学作品和创作过程的看法,说出他们从同学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提供创意手工材料,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将创意手工材料作为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切入点[3]。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挖掘丰富的手工材料,或者布置自制材料的任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适合自己创作的手工材料。获得丰富的手工材料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材料的质感、大小、颜色、形状等要素,让学生据此思考如何进行创意实践,设计独特的手工作品。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的“装点居室”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为实践类课程,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常规的居室空间,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需求,设计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生活物品来装点自己的房间,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点。在组织手工创造活动时,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设计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独特的创作方法,展现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为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完成创造,教师可以准备以下几种材料。

1.基础材料:多种材质和颜色的纸、布等。

2.废旧材料:牛奶盒、饮料瓶、旧衣物、吸管、雪糕棍等。

3.装饰材料:麻绳、彩色珠串、水钻装饰物等。

4.创作工具:针线、剪刀、胶棒、热熔胶枪、砂纸等。

多元的手工创作材料能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为学生进行创意实践提供便利。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这些材料的触感、质感、颜色等进行组合尝试,鼓励学生在创作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作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这样的创作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介绍民间美术知识,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具备较好文化理解素养的学生能正确看待美术与文化的内在联系,理解艺术活动、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价值[4]。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主动介绍我国传统手工技法,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在手工创作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展示相关文化知识,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手工技艺,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美术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形成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蜡染与扎染”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介绍扎染和蜡染的知识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蜡染是在中国云南、贵州、湖南的苗族、土家族和布依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扎染也是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流行于新疆、云南、四川、江苏等地。可以说,蜡染和扎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故事性、象征性。在组织手工创作活动时,教师可以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美术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先播放介绍扎染工艺的视频,然后展示优秀的扎染作品,设计探究扎染知识的任务,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棉线、丝麻布、靛蓝色燃料、扎染桶、水盆等材料,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扎染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的方式欣赏传统手工艺,了解与扎染手工艺有关的文化常识,还可以通过实践了解扎染技艺的具体步骤,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有积极作用,学生还会由此更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结语

综上所述,手工创作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艺术观念具有显著的作用。教师在组织手工创作活动时应重视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确保学生形成深刻的学习体验,逐步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婉娟.核心素养背景下“设计·应用”领域的有效教学探究:以苏少版初中美术设计模块的教学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2(17):178-180.

[2]白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1(2):25-28.

[3]丁瑜.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的教学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1(3):130-131.

[4]张永玲.初中美术手工制作课的实效性探究[J].宁夏教育,2020(6):74-7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