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陈颖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采用群文阅读的模式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既可以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诗词知识储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群文阅读意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对比阅读、整合阅读方法,进而更好地提高群文阅读能力,提升群文阅读效果。为了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文章从群文阅读视角出发,阐述科学整合古诗词、确立群文阅读教学目标、开展多样化群文探知活动、完善阅读评价等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
教师若想让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优化。首先,教师应当确立群文阅读的主题,基于主题整合与之相关的古诗词作品;其次,设计符合当前学生学习能力的群文探知目标;再次,根据教学需求和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古诗词群文探知活动,指导学生对多篇古诗词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提高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效果;最后,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从而使学生更加重视群文学习的过程,有效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群文阅读教学概述
(一)内涵概述
群文阅读指的是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多篇文学作品进行关联性学习的一种阅读认知方式。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先根据某首古诗词的某一特征寻找与之相似的其他古诗词,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再引导学生采用整合阅读、对比阅读等方式进行古诗词学习,让学生探寻不同古诗词之间的异同点,研究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古诗词包含的思想情感、观念意识以及精神品质。群文阅读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
(二)基本特点
群文阅读教学具有建构性、关联性以及探究性三个基本特点。
建构性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根据特定主题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科学筛选与合理重组,即要把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多篇古诗词整合为一个教学单位,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视角出发,探寻和学习多篇古诗词知识,建构系统化古诗词知识结构体系。
关联性指的是在同一个阅读主题下,每篇古诗词之间必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关系。比如,是同一个作者所作;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相同的;语言风格或写作手法是相似的以及是同一种体裁等。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探寻每篇古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它们之间的个性与共性。
探究性指的是学生在阅读多篇古诗词时,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探索群文阅读的内在规律,感悟古诗词的深层内涵,进而加深对群文主题的理解,提高古诗词群文学习质量。
二、小学语文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教师针对古诗词教学创设丰富多样的群文阅读活动,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另外,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多篇古诗词作品,能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学创作手法,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寄情于景等。与此同时,学生通过阅读同一作者创作的不同古诗词作品,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学会从诗句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怀和精神品质,进而真正提高古诗词学习能力,提升群文阅读学习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确立阅读主题,合理整合教学资源
阅读主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要素,是串联多篇古诗词作品的主要线索。教师需要围绕主题搜集与整合群文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群文探知体系。另外,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对多篇古诗词进行发散性思考与探究,找出其中的共性,探寻群文阅读的立意点,从而培养学生群文学习的意识[1]。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为例。在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之前,笔者先细致解读古诗,围绕其突出的特点设定群文阅读的主题,再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重组,寻找与主题相关的其他经典古诗词,从而运用所整合的资源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古诗词,诗人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对西湖美丽的景色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抒发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基于此,笔者以“西湖美景”为主题开展古诗词群文教学,寻找描写西湖景色的古诗词,筛选更符合学生当前阶段认知水平的作品。如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朝诗人林升创作的《题临安邸》。另外,笔者围绕主题绘制一个古诗词群文阅读表(如表1所示),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古诗词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进而让学生形成群文探知的意识。
笔者通过确立古诗词探知主题、整合群文教学内容、绘制群文阅读表格,让群文教学变得更加系统化、清晰化,借此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知的兴趣。
(二)根据群文特质,确立阅读教学目标
群文阅读中的文学作品特质指的是一篇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明显区别于其他作品的标志性属性。对于传统古诗词作品而言,其标志性属性主要体现在诗词的主题或情感之中。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大部分作品的标志性属性为“山水田园生活”;南宋词人辛弃疾大部分作品的标志性属性为“爱国主义”;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标志性属性为“友人间的惜别之情”。教师需要根据群文的本体特质以及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确立与之相符的群文阅读目标,帮助学生找到明确的群文探知方向[2]。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凉州词》的教学为例。唐代诗人王翰所写的《凉州词》是一首边塞题材的古诗。边塞诗是中国古诗词的一种形式,诗人通常以边塞之地为背景,对戍边将士、边塞生活、边疆战争、边塞景色等进行细致描绘,以此突出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凄凉,表达将士的思乡之情。对此,笔者结合王翰的《凉州词》、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以及王之涣的《凉州词》三首古诗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首先,笔者根据“边塞征战”这一群文特质和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确立群文探知目标:第一,阅读同一文体特质的古诗词,探寻边塞诗在主题、写作方法、描写方向等方面的特点;第二,细致阅读三首边塞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第三,概述这三首边塞诗分别描写了哪些场景,分别引用了哪些意象;第四,体会不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探寻他们的精神品质。笔者明确的群文阅读目标,既可以让学生快速找到群文阅读学习的方向,还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多篇古诗词之间的共性特征,从而为学生的群文深度探究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合实际学情,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
为了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创设丰富多样的群文阅读活动,如情境阅读、比较阅读等,使学生在探知多篇古诗词的过程中掌握群文阅读的方法,提高古诗词的学习质量。
1.创设群文情境阅读活动
为了降低学生古诗词群文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主动阅读与探知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古诗词群文情境阅读活动。在此项活动中,学生需要全身心投入群文阅读情境中,深入感知诗人描述的各种景色,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加深对古诗词内涵的感悟[3]。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枫桥夜泊》的教学为例。诗人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利用月亮、乌鸦、寒霜、渔船、寒山寺、钟声等意象表达了旅途中的郁结愁思。基于此,笔者结合张继的《枫桥夜泊》、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采用借景抒情手法的古诗词开展群文情境阅读活动。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与每首古诗词意境相同的直观情境,如用视频展示夜晚的寒山寺景色,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夜晚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船、江上的枫桥以及高挂天空的月亮,听到寒山寺传来的悠远钟声,从而让学生在沉浸式情境中体会夜晚的孤寂与寒凉,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诗人旅行途中的忧愁情绪。其次,笔者继续用视频展示诗人王维所描绘的自然山水风光,让学生仿佛身处在雨后清新空旷的山谷里,看月光照进幽静的林间,倾听泉水淙淙流淌的声音,感受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再次,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宿建德江》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情境,帮助学生感悟诗人的羁旅之思。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古诗词的情境,探究如何通过景物描写,侧面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认识借景抒情写作手法的特点与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古诗词群文情境阅读活动,既可以改善班级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知的兴趣,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群文情境学习的效果。
2.开展群文比较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围绕某位诗人或某个意象为主题开展古诗词群文比较阅读活动,让学生对比多篇古诗词的字词语句、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意图、情感内涵、思想观点等要素,加深对不同古诗词的理解与认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提升学生群文学习的效果[4]。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为例。笔者以“辛弃疾古诗词”为主题开展群文比较阅读活动,让学生比较阅读辛弃疾创作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三首词不同的写作方式,感悟每首词分别蕴含的思想感情,探寻词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清平乐·村居》中,词人用客观叙述的写作手法展现了平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画面,从侧面表达了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词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与歌颂,表达了想要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学生通过对同一词人创作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既可以进一步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品质,又可以了解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更加多样化的文学创作手法,进而提升群文阅读学习的效果。
(四)依据学习过程,完善群文阅读评价
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开展课程评价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深刻反思,鼓励学生寻找自身的认知漏洞,探寻需要改正的不良学习习惯,从而为之后的群文深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5]。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竹石》的教学为例,笔者先结合唐代王维的《竹里馆》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再针对学生的群文探知过程与结果开展课程评价活动。在评价过程中,学生需要反思自身在群文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主动对比阅读多篇古诗词、是否自觉探寻古诗词之间的共性特征、是否积极参与群文阅读讨论等。另外,学生需要对课程学习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如是否理解每篇古诗词的内在含义、是否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等。笔者通过组织开展群文阅读评价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使学生在改进的过程中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同时阅读多篇古诗词,在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学习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群文探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辉.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分析[J].新课程研究,2022(29):126-128.
[2]杨小丽.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词中的有效应用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2(9):55-57.
[3]魏小霞.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J].智力,2022(14):107-110.
[4]马丽雅.群文阅读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2(4):72-74.
[5]丘素娟.群文阅读观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析[J].华夏教师,2022(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