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元素

作者: 阿拉腾托雅

【摘要】舞蹈是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一定的舞蹈元素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舞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加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与体验,从而走进音乐的世界。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舞蹈元素

作者简介:阿拉腾托雅(1987—),女,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实验中学。

在音乐课堂中,有的学生的乐感较好,很快就能跟上音乐节奏,但有的学生乐感较差,难以跟上音乐节奏。如果教师直接用讲授法进行音乐教学,那么面对一些创作背景以及表达的情感都较为复杂的乐曲,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加上一定的舞蹈动作,这样学生把握音乐节奏会更加容易,教师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舞蹈与音乐都是艺术教育的内容,音乐通过节奏来表现艺术,而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艺术,二者相互配合,能将艺术的魅力更充分地展现出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加上舞蹈动作,会让学生对乐曲的情感理解会更加

深刻。

一、将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面临的问题

将舞蹈融入音乐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创新性教学模式从建立到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形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当教师要求学生用舞蹈来表达音乐情感时,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排斥和抗拒,舞蹈动作也十分拘谨,放不开。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初中生爱面子,觉得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舞蹈动作是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二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些学生没有形成在课堂上直接表达自己情感的习惯,更不习惯用肢体动作表现内心情绪。

(二)学生身体协调性不好

笔者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初中生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身体协调性不好,学习舞蹈动作比较困难,光是记忆动作就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在进行舞蹈动作展示时容易出现动作不协调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就更不愿意展示舞蹈动作了。

二、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元素的基本原则

(一)音乐性原则

音乐性原则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原则,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是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教师要充分结合音乐的艺术特点及音乐规律来制订教学方案,并通过舞蹈元素将音乐的魅力发挥出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元素可以深化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与舞蹈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拓宽学生的艺术知识视野。但是舞蹈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音乐性仍应在音乐课堂中占据主要位置,教师不能过于重视舞蹈,使学生的学习重心偏向舞蹈,而忽视了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二)情感性原则

审美教育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自发性以及体验性的教育。音乐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应该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坚持情感性原则,使音乐教育充满丰富的情感色彩。教师在将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时需要注意不能对舞蹈的表演技巧过于强调,要使学生在听到音乐后自然而然地做肢体动作,在舞蹈动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动作完成情感的宣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此外,音乐和舞蹈在情绪的表达上应该做到高度统一,教师编排的舞蹈动作要符合音乐的情感特点。

(三)参与性原则

中学教师将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课堂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音乐教学环节设计一些比较简单且有趣味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舞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调节身体动作,从而在舒适的状态下充分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音乐旋律创新舞蹈动作,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创造性原则

音乐本身具有创造性,因为音乐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各种美妙的音乐作品。而新课标指出,初中生要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能够对音乐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二度创作以及创新音乐表现形式,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初中音乐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还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基于此,教师可根据创造性原则把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中,并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让学生结合舞蹈元素对音乐进行二次创造。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下,自己编舞蹈动作,将内心真实而热烈的情感表达出来,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水平。遵循创造性原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可以促进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改革。

三、将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通过节奏训练促使学生律动

舞蹈离不开节奏,只有掌握了节奏才能做出正确的舞蹈动作。教师想要把舞蹈动作融入音乐教学,就要开展节奏训练,让学生能够跟着节奏旋律进行律动。但是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即使在教师的带领下掌握了节奏,当单独运用掌握的节奏进行歌唱和跳舞时,还是会出现节奏混乱、跟不上节奏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进行节奏训练后,还要带领学生跟着节奏律动。教师可以先教授给学生简单的节奏,在不播放音乐的情况下,通过示范舞蹈动作给学生看,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节奏的存在,从而逐渐熟悉节奏、掌握节奏,最后即使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也能跟着节奏进行律动。

以人音版七年级上册“音乐中的节奏节拍”一课为例,这节课需要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四大基本节奏类型,理解二拍、三拍的强弱规律,教学重难点在于对四大节奏的视唱以及运用。常见的拍号有2|4、3|4等,2|4表示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拍子的种类又分为单拍子和复拍子,单拍子是指每小节只有一个强拍的拍子,而复拍子是指每小节有一个强拍和一个以上的次强拍。为了使学生理解单拍、强拍的概念,笔者创编了一个节奏与节拍传递的游戏。让全班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在掌握了二拍子节奏和节拍的基础上,听到强音则跺脚,听到弱音则拍手,并按照这样的节奏传递节拍。当学生逐渐适应这一节奏后,笔者再增加三拍子的“强弱弱”节奏和节拍游戏,游戏过程中节奏传递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出错的学生需要进行即兴表演,以此活跃课堂的氛围。

此外,教师在进行节奏训练时还可以通过简单的舞步带领学生学习,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意识到示范的重要性。教师要给学生进行举例讲解,使学生明白需要学习的节奏和动作是什么样的,以及在什么节奏需要完成什么动作。如学生要学习的节奏是二拍、三拍的强弱规律,笔者就在强拍让学生做起伏动作、在弱拍让学生做拍掌动作。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能感受到切分节奏的特点以及效果,从而提高舞蹈动作的协调性。总之,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节奏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其中融入舞蹈元素,不仅增加了音乐课程的趣味性,还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通过节拍训练让学生进行舞动

在节拍训练中,学生需要理解2|4、3|4、4|4的节拍指挥图。教师可以在教授学生唱歌的过程中进行节拍指挥练习,使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挥拍。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一边唱歌一边自主挥拍,以加深对节拍的理解。这两种方式都能使学生对节拍进行深入地感知,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具体以及真切地感受到节拍所带来的音律美,教师可以融入舞蹈元素,使学生通过舞蹈动作,体验乐曲的节奏以及情感特点。

以七年级下册《山楂树》这首歌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纯真、优美浪漫的3|4拍抒情歌曲,曲调悠扬,意境深远。3|4拍的特点是强、弱、弱,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通常给人“欲扬先抑”的感觉,即第一拍会给人下沉的感觉,第二拍会给人扬起来的感觉,第三拍会给人飘忽的感觉,从而整体上给人明显的律动感。为了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三拍旋律的特点,笔者进行乐曲鉴赏后结合音乐加入带有苏联特色的舞蹈动作,让所有学生围成一圈,用脚尖、脚掌或是脚跟的某一部位击打地下,发出踢踏声响,与此同时,双手挥舞手绢,边跳边唱。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动作要大、要整齐。此外,笔者还让有能力的学生进行独舞、双人舞等。学生在踏地时,笔者对学生进行音乐指挥,让学生的节拍相互协调。为了规范学生的动作,笔者还给学生进行示范,在音乐的带动下,使用苏联民间舞步律动,就连呼吸似乎也响应着音乐节拍。笔者一边示范一边要求学生模仿笔者的舞姿,跟着音乐起舞,注意感受节拍,将舞姿美与韵律美进行结合。学生在节拍训练中进行舞蹈,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切实感受到了节拍与音乐舞蹈相融的魅力。这样的教学使节拍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使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加。

(三)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表现舞蹈动作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加入舞蹈元素,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融入舞蹈元素时不能过于强调舞蹈动作的技巧以及呈现效果,而是要重视学生舞步的创新以及情感的表达,从而对学生即兴表演、创新、交流合作、观察模仿以及综合运用五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对此,笔者在经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后,认为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由舞动,感受舞蹈与音乐的融合。

以《鳟鱼》(钢琴五重奏)的教学为例。《鳟鱼》的曲子是奥地利舒伯特创作的变奏曲,通过变奏再现了曲折的故事情节。第一次变奏主要通过钢琴在高音区主奏主题,表现河水的清澈透明以及小鳟鱼的活泼、愉快;第二次变奏主要通过中提琴演奏主题,描绘小鳟鱼在河水中悠然自得地嬉戏的情景;第三次变奏主要通过大提琴、低音提琴深沉的音色,以及钢琴快速、激烈的音响预示着危险即将出现;第四次变奏,音乐色调突然变暗,表示渔夫无情打破了鳟鱼的生活,小鳟鱼遭遇不幸;第五次变奏音乐充满了伤感,表现作者对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基于此,笔者用视频呈现了这样一个情境:可爱的鳟鱼在小溪中悠闲地游动,随后钓鱼者来到溪边,用鱼竿搅浑溪水,导致鳟鱼四处逃窜,其中还有一条鳟鱼在溪水被搅浑后被钓鱼者抓住。然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那条被抓住的鳟鱼,要如何通过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个问题,并播放音乐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笔者先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旋律用舞蹈动作展现鳟鱼的一开始的悠然自得,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所以接着笔者鼓励学生自由想象鳟鱼被抓到后会有什么想法,并将自己的想法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卧倒在地,表示接受悲惨命运,而有的学生奋力扭动自己的身体,表示与命运抗争等。在这个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可以自由地把音乐与舞蹈进行结合,来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个性化理解。

(四)通过讲解舞蹈元素让学生理解舞蹈动作

音乐和舞蹈表现形式不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能很好地理解舞蹈动作,无法理解一些舞蹈元素与音乐有什么联系等。为了使学生能够将音乐和舞蹈进行紧密地联系,教师要在音乐讲解中穿插对舞蹈元素的讲解。如在进行《阿里郎》这首歌曲的教学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带有朝鲜民族特色的舞蹈:勾脚趾、绷脚背,同时要吸腹垂肩、含胸。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解为什么朝鲜民族的特色舞蹈有勾脚趾、绷脚背、含胸这些动作等知识,然后一边跟随节奏做动作示范,一边给学生讲解什么节奏需要做哪些动作。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笔者还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授,如此可以加深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印象。总之,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真正理解舞蹈元素及其与音乐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旭.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元素的意义与策略[J].辽宁教育,2020(01):72-73.

[2]徐晓蕾.论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方略[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