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研究

作者: 张惠兰

【摘要】文章重点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目标以及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课改工作的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张惠兰(1974—),女,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西埔小学。

作业设计是实现减轻中小学生课内外学习负担的重要一环,需要各学科的一线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在小学学科课程体系中,数学学科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挑战。部分教师一味地从“题海战术”中求解,导致学生面对作业太多、作业太难的问题,不仅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反而加剧学生的身心压力。因此,教师必须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上入手为学生“松绑”,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及目标

(一)新课改理念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

结合新课改理念以及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必须围绕健全管理机制、压缩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完善作业指导方式以及科学利用课余时间等内容展开。

(二)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目标

1.让学生逐步实现快乐学习

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可能对数学课堂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更多时候属于被动接受,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理念背道而驰。小学数学作业提质减负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回归到快乐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摆脱“书山题海”的阴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乐趣和奥妙,从而进入良性的数学学习循环中。

2.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中,题目训练更多是为了考试服务,这就导致数学作业成了“解题训练”,学生难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更难以感受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快乐。教师有效作业设计并不单纯地意味着减量,还需要教师提质。因此,作业设计要突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打破以往作业设计目的单一格局,从而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共同发展。

3.推动良性教育生态的构建

对于学生而言,作业的有效设计能够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固有观念,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思路、改进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对于教师而言,作业的有效设计能够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从而促进教师将新的教学思路应用在其他教学环节。对于家长而言,作业的有效设计可以将家庭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多彩,从而推动良性教育生态的构建。

二、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量过多,重复性过高

作业量过多的同时必然伴随着重复性过高的问题。教师在根据同一知识点设计作业时,常常不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以及不同的难度进行区分。这就导致学生重复机械地练习,既难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又难以提升作业效果,学生在遇到变式题目时可能还会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1]。

(二)内容单一化,趣味性不足

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过分依赖教材课后习题和教辅材料,在内容上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并且,课后作业的形式基本以解题为主,很少有丰富的互动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导致趣味性不足。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后,往往很少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而是反复训练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很难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课后作业本身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查漏补缺以及拓展迁移,其具体形式应当跳出固定的书面作业,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缺乏难度梯度,针对性不足

春秋时期以来,我国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强调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教师很少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全班几十名学生面对同一份作业,导致成绩较好的学生花费大量时间重复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甚至不能独立完成课后作业。作业的难度梯度没有体现,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作业教育价值的发挥。

(四)后续跟进少,评价性不够

大量的作业不仅给学生带来压力,还给教师增加工作负担。学生每需要完成一份作业,教师就需要批改几十份作业。这繁重的工作量导致教师很难精准地批改每一份作业,往往只是给出对与错的标记,甚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改作业、家长帮忙改作业。有作业而无跟进评价,进一步加剧学生对作业的敷衍心理。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后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教师的正向激励、学生相互抄袭教师也很少能够发现等问题进一步影响作业价值的发挥。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策略

(一)控量减时,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1.教师预先做题,精准布置作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并非作业越多就越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效。教师如果大量、重复地布置作业,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必须做到适量布置作业,才能保证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达到作业训练的效果[2]。教师要尽可能避免“请于明天上课之前,完成练习册上第××页到第××页的题目”这种随意的作业布置方式。针对适量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预先做题的方式来衡量定夺。每次设计作业前,教师可以先自己做一遍作业,并记录下完成的时间以及题目的质量。如果教师完成这些题目需要半个小时,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可能需要一个小时;如果教师发现多道题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相近,那么就可以删除一部分内容。

2.家长协同管理,统计作业时长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练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业完成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即便教师对作业总量进行了预估,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所花费的时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除预估作业量之外,还可以联合家长协同统计学生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长。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班级优化大师APP等平台向家长发放统计表,请家长协助统计学生完成作业的起止时间以及完成作业后的感受。教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能够适当地调整作业量和作业难度。针对个别完成作业用时过长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其寻找原因,并适当降低作业要求。

(二)创新提质,增强作业质量

1.渗透人文要素,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不仅是严谨的自然学科,同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学科,其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或者有关数学的趣味知识能够让数学学习更有趣味。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根据数学知识渗透人文要素,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时,先利用微课为学生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家刘徽首创的“割圆术”。然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割圆术”的思路来动手操作,尝试求出圆周率并记录每次“割圆”生成的数据。通过这一作业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还能够认识到“割圆术”这一数学成果,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教师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这一部分知识的课后习题题干中插入我国的天安门、故宫以及黄鹤楼等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建筑文化。

2.融入生活资源,提高作业温度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可以融入生活资源,让作业更加有温度。教师将数学作业与学生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从而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统计”这部分知识后,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统计家里一周的开销。首先,教师让学生制作统计表,分别记录家庭消费的时间、项目、数额,并计算每天的消费总金额。其次,教师要求学生按照饮食、交通、娱乐、学习、医药等类型进行分类,以扇形统计图的形式统计每一项消费所占的比重。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撰写数学日记,总结自己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开展的思考以及收获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应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了解。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温度,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3.拓展作业形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数学作业的形式主要是书面作业,这样的作业虽然相对简单易操作,但是久而久之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拓展作业形式,将书面作业转化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这部分知识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能否利用现有的工具和学过的知识来测量操场中旗杆的高度?请大家踊跃发言。”在讨论后,部分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测量升旗的绳子长度来得出旗杆的高度。这个办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到比例知识的应用。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借助日影来构建比例关系,但是学生没能形成具体的操作方案。这时候,教师顺着学生的讨论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小组合作,按照“借助日影构建比例”这一思路进行实践操作。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之后,教师组织各个小组分享成果和心得。首先,学生分组将测得的数据和计算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并分享小组心得。其次,学生一起观察这些数据,看看最终的结果是否正确。最后,教师进一步为学生总结相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列举比例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种作业形式,既能够让学生完成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总结,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三)分层布置,注重后续跟进

1.合理设计分层,落实因材施教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思维能力存在差异。这也导致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产生各种问题,做题快的学生觉得作业量刚好,而做题慢的学生则感觉作业压力太大;成绩好的学生觉得题目难度适中,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则感觉题目难度过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分层设计作业,这样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业。一方面,教师可以在题目类型上分层,将题目分为必做题和多组选做题。其中必做题是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而选做题则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题目的难度分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例如,教师在考查学生“追及问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计如下题目。题目A:公路上甲车在前,乙车在后,两车相距240米且同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95千米,请问乙车多久能追上甲车?题目B:请问钟表上9点到10点之间,什么时刻时针与分针重合?A、B两题的本质都是追及问题,但是前者难度明显小于后者,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作业。

2.开展精准评价,坚持跟进引导

作业的后续评价是保证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顺利完成作业,更要做好后续的评价工作。学生每次完成作业后,教师不仅要批改指出对错,还要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总结学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而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让学生从课后作业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问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教师可以更好地统计学生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以及易错题型的分布情况,做到对班级整体情况的掌握和对特殊个体的关注。例如,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A在完成计算类题目时效率和正确率很高,但是在做应用题时却常常无从下手,那么教师就给予学生A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A查漏补缺。在后续的作业设计中,教师针对学生A的薄弱点进行强化,为他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当他的正确率有所提高时再逐渐加大难度。在这种精准评价下,能够保证学生有效做题,既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也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进一步总结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开展有效作业的设计优化工作,从而有效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朱爱玲.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三个维度[J].教学与管理,2021(32):70-72.

[2]朱静华.基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小学数学有效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考试周刊,2021(01):89-9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