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作者: 林朝荣【摘要】在数学教育中,数感的培养至关重要。良好的数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认知数量关系,明确数学概念,提升运算效率,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小学生正处于数感的启蒙阶段,数学教师要把握时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优化数感培养体系。文章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展开分析与讨论,旨在为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林朝荣(1971—),男,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第二实验小学。
数感,强调的是个体对于数量关系的感悟,也就是在深刻理解数以后,延伸出来的驾驭数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由于一些教师无法透彻理解数感,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教学资源有效实施教学,最终阻碍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在素质教育目标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严格遵循新课改要求,构建健全的数感培养体系,从多个角度入手,精心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带领小学生深入学习数、认知数,掌握数量关系,促进其数感的有效形成。
一、联系生活素材,培养数感
生活是小学生的启蒙老师,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从生活的角度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可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在数学课程中,数显得尤为抽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有效消化重难点知识[1]。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要贴合学生实际,从学生视角出发,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元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巧妙融入生活素材,使其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让数字发挥其真正功效,一改其抽象的形象,变得直观、生动、立体,以此丰富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比如,在带领学生认识数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数字,并判断数字的大小,学会比较数字。小学生的心智正处于开发阶段,对于数字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他们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快速记忆数字,却不知道数字背后的含义,无法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为摆脱数字的抽象性,拉近学生与数字的距离,强化学生的数感,教师可以联系生活素材,巧妙借助生活中的常见元素,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小红的一天》。视频内容以动画片的形式出现,画面丰富,色彩艳丽,可快速抓取小学生的目光。视频内容为:“今天是11月12日,是小红的生日。为了给小红庆生,他们一家来到城里最大的商场,一进门,就看见3个卡通玩偶在载歌载舞,给客人们发传单。再往里面走,就是小红喜欢的饰品店。小红买了5个漂亮的发卡、3个发箍、4个帽子,一共花了56元。到了2楼,小红和爸妈去了最喜欢的泰国餐厅。知道是小红的生日以后,餐厅还特意为小红准备了1块生日蛋糕。结账的时候,餐厅特意打了88折。在12点结束以前,小红回到家,还收到了来自爸妈准备的2份礼物,是小红一直想要的小天才手表和芭比娃娃。多么幸福的一天啊!”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个视频当中一共涉及了多少个数字,大家能够找出来吗?”
生活化的场景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很快大家就找到视频中出现过的数字,发现商品金额可以用数字代替,生日可以用数字表示,时间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当相同的数字放在不同的位置时,其作用也不同,比如数字中的个位数和十位数。
在完成总结任务以后,教师还可让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字,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个同学找得又快又多。有的学生说:“我们班一共有54个人。”有的学生说:“我的体重是69斤,我早上吃了3根油条,喝了1杯牛奶。”学生们在踊跃发言中逐步理解了数字的含义,并学会联系实际生活,挖掘无处不在的数字形象。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更为直观地感受数字的内涵,完成认识数字的教学任务,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良好的数感。
从生活的视角出发,联系生活素材,丰富数学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专注力,吸引小学生快速融入数学课堂,弱化数字的抽象感,提升小学生的数感。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切合小学生实际,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迁移知识,解决生活难题。
二、设置实践活动,培养数感
数学学习要立足于现实生活。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无法带给学生真实的数学体验。要想帮助学生消化知识要点,就必须要从生活实践中汲取数学元素,明确数学概念,深化数学素养,提升思维能力。因此,在培养数感时,教师不能够一味地为学生讲述理论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学习[2],而要落实到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使其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数字的价值,提升数感。
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学生需要掌握厘米、分米、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并学会换算单位。但是由于知识的抽象性,加之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导致做题时经常会出现“小红的身高是1.67厘米,小明的胳膊长2分米,铅笔有10米长”等错误。为加深小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知,提升其数感,帮助其准确辨别不同的长度单位,教师可设计测量活动。
在开展测量活动以前,教师要准备好充足的测量工具,包括直尺、米尺、卷尺等,先带领学生测量较小的物品,如粉笔、黑板擦、文具盒等,发现测量的结果都以厘米为单位。之后,带领学生测量教室里课桌、黑板、地板砖的长度等,此时学生会发现,直尺已经无法满足测量要求,于是选择用米尺或者卷尺测量,速度更快,测量结果大多以米为单位。最后,带领学生走进操场,对操场中的篮球架、兵乓球台、跑道等展开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切身感受到10米、20米、50米的真实距离,从而对长度单位产生直观的判断与了解。当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就会对长度单位产生清晰的认知。
此时,教师再为学生布置练习作业,如一块地板砖的长度是50(),一根雪糕的长度是8(),一栋楼房的长度是12(),一张床的长度是2()等。快问快答既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还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够结合具体事物,直观地了解厘米、分米、米等概念,从而正确认知不同的长度单位,提升数感。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的生活案例,以实践的方式对所学内容产生清晰的了解,得以准确认知数量关系,从而快速找出答案,解决问题。
三、通过数学运算,培养数感
认识数字,是培养数感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数字,以数字为工具,展开交流与对话;借助数学知识,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数感。当然,数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运算训练,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发散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运算技巧,在运算之中,体会数感,提升数感[3]。
比如,在学习除法时,有一条商不变规律,即“在除法里,除数和被除数同时缩小或扩大一样的倍数,那么商的大小不会产生变化”。数学规律是对某一数学现象的总结。对于学生而言,数学规律晦涩难懂,如果只背诵数学规律,而非理解和消化数学概念,势必会影响学生日后的数学运算,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将晦涩的数学规律变得更为直观立体,帮助学生消化与吸收。在开展除法运算时,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几道数学题目:4÷2=();8÷4=();48÷24=();88÷44=();400÷200=();420÷210=();8888888÷4444444=()。
之后,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火柴棍,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师先让两个学生上台,挑选火柴棍,要保证每个学生拿到的火柴棍数量是相同的。面对“4”这样一个较小的数字,两个学生能很快均分火柴棍,一人拿走两根;然后教师拿出8根火柴棍,让4个学生上台均分,每个学生分得2根;再拿出16根火柴棍,让8个学生上台均分,每个学生还是得到2根火柴棍。在均分火柴棍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只要火柴棍的数量和人数保持相同的增长速度,最终大家均分的火柴棍数量就保持不变。也就是说,不论是4根火柴棍,还是400根火柴棍,甚至是4000根火柴棍,只要人数与火柴棍的增长倍数相同,那么最终均分的数量仍旧不变。此时学生再去回顾最初的数学题目,就能快速得出答案。
在数学运算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总结数学经验,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规律,激发学习乐趣;明确数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面对数学题目时,能够快速解决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四、优化题组训练,培养数感
数学知识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基础。学生必须要保证基础知识的牢固,才能够不断强化数感,提升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强化基础训练,结合教学目标,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针对学生的客观情况,展开题组训练,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顺利消化数学知识,逐步提升数感。
比如,在学习倍数以后,教师为学生设置以下应用题。
1.王芳芳和李晓华一起去超市买苹果,王芳芳购买的苹果比李晓华的5倍多4个,王芳芳购买了30个苹果,那么李晓华购买了多少个苹果?
2.王芳芳和李晓华一起去超市买苹果,王芳芳购买的苹果比李晓华的5倍少4个,王芳芳购买了30个苹果,那么李晓华购买了多少个苹果?
3.王芳芳和李晓华一起去超市买苹果,王芳芳购买的苹果比李晓华的5倍多4个,王芳芳购买了60个苹果,那么李晓华购买了多少个苹果?
4.王芳芳和李晓华一起去超市买苹果,王芳芳购买的苹果比李晓华的5倍多4个,两个人一共购买了42个苹果,请问两个人分别购买了多少个苹果?
5.王芳芳和李晓华一起去超市买苹果,王芳芳购买的苹果比李晓华的5倍多4个,两个人一共购买了58个苹果,请问两个人分别购买了多少个苹果?
6.王芳芳和李晓华一起去超市买苹果,王芳芳购买的苹果比李晓华的5倍多4个,李晓华购买的苹果比王芳芳少10个,请问王芳芳和李晓华分别购买了多少个苹果?
粗略浏览下来,这一组题目大致相同,但如果仔细读题,就会发现这一组题目在不断变化,解题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学生若想要解决问题,找出正确答案,就必须认真审题,明确题目中的题干信息,将看似相同的数学题目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与分析。在解题结束以后,教师还可邀请表现优异的学生分享解题技巧,带领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强化解题水平。
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立场出发,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联系,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与生活素材相联系,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数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和逻辑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管媚婷.新形势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策略[J].智力,2021(28):73-75.
[2]闫云梅,龙娟娟.数感发展水平测评工具的设计与分析:以小学低年级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1(25):11-13,60.
[3]沈文英.深度学习,建构生长课堂: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策略研究[J].第二课堂(D),2021(0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