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自主德育的探索
作者: 程哲 阮东方【摘要】班级自主德育是班级学生自主开展的自我教育活动。开展班级自主德育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班主任要通过系列化自主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建构良好品德。具体而言,首先要开展集体自主德育,再开展个体自主德育,最后建构班级自主德育机制,以此全面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班级德育;自主德育;自我教育
作者简介:程哲(1986—),女,浙江松阳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浙江省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政治教学。
阮东方(1982—),女,浙江绍兴人,本科学历,浙江省松阳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德育、英语教学。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将自己作为教育对象,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实践、评价和监督,从而实现自主发展的活动。班级自主德育就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即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的德育工作。
一、开展班级的集体自主德育
班级的集体自主德育是在集体中开展的教育活动,它能够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主体性人格。实现班级目标自主管理是班级集体自主德育的有效形式。班级目标自主管理就是紧紧抓住学生发展目标的自主制订、运行和评价三个环节,使之形成一个闭合的良性循环系统,促使目标顺利实现。
(一)实现班级目标的自主制订
在制订班级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把班级目标分解为多个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再由学生自己把个人目标阶段化、具体化、行为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到”的小目标,然后突破一个个小目标从而达成个人目标,再突破一个个学生的个人目标从而达成班级目标。
德育是一个管理的过程,班级目标自主管理旨在把单向强加式的目标管理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对话、自由交流、自我实现的运行模式,它运用整分合原理将整体目标进行分解,再将分解的目标进行综合,使之发挥更大的效果。它化群体、远期、抽象、理想目标为个体、近期、具体、行为目标,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着学生奋发进取[1]。
(二)利用主题班会解决目标运行问题
班级目标自主管理的模式使目标融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因此在目标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的问题,而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问题。班主任可以以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主题开展班会,实行规划主题与临时主题相结合的模式,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时间长短随主题而定,由全体学生轮流主持,班会流程按照“问题—分析—讨论—解决”的顺序推进,召开方式由主持人根据自身的特长设计。如浙江省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这样设定班级规划主题:一年级开展学习习惯、文明修身、感恩诚信等“定向”教育;二、三年级开展理想、信念、责任等“导向”教育;四、五年级开展爱幼儿、奉献幼儿等“励向”教育。此外,还可设定临时主题。临时主题即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大问题”。利用主题班会解决目标运行问题的集体自我教育方式,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研讨性于一体,寓教于悟,既及时解决了班级出现的问题,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群体自主建构形式。
(三)实行达标争优的目标评价要求
达标争优就是按照学校培养规格和班级发展目标的要求,由学生自由讨论,设定各类先进学生的具体标准和条件,再通过一个个目标的实现去达到这些标准和条件,全程由学生自我争取、自我评价,从而实现自我进步。这样,学校的素质化德育目标就变成了学生的成才标准,静态的德育要求就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行动,从而使学生能按照各层次要求逐一自我达标,在自我追求中发展自主能力,提升素质。
二、开展班级的个体自主德育
班级的个体自主德育是学生个体针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而采用特殊方式进行自我教育的活动。个体自主德育有自己对同伴和自己对自己两种教育方式,它针对性强,易触动思想和情感,能及时解决特殊问题,从而完善学生个性品质[2]。
(一)日记交流:从自我对话到同学激励
日记是学生的自我对话载体。学生通过写日记能了解自己、审视自我,抒发情感、释放压力,总结经验、反省教训,反思生活、思考人生,提高观察、理解、思维和表达能力。然而,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其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易于从感性角度出发思考生活,看问题难免片面,甚至极端;同时学生发展的方向各有不同,素质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学生之间开展日记交流很有必要。日记交流就是学生把自己写的认为可以公开的日记给同学进行交流阅读,互相读完日记后再写上鼓励的或者安慰的话等,以此进行交流。由此,学生就从自我对话变成和同伴互相激励,交流了思想,发展了友情。
(二)同学关怀:从同学谈心到朋友关怀
学生之间可以开展谈心和交友,主动、热情地帮助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同学,使其在关怀和温暖下顺利走出困境。有效的教育都富有情感,学生间进行谈心、交友,受到“实事”“生活”“道理”“移情”中隐含的情感因素的感染,能够使情操得到陶冶,情谊更加深厚。
(三)规划导向:从培养规格到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根据学校的培养规格和自身具体情况,将自己定位在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班主任要从学校的培养规格出发,引领学生自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浙江省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为例,“做合格幼儿班主任”是培养规格,那么班主任就要引导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定位为“从争做优秀幼师生上升到争做优秀幼儿班主任”。具体而言,要围绕四个层次进行。一是职业观教育,即引导学生了解幼儿教育,确立正确的班主任职业意识和理想,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二是成才观教育,即组织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报告会,激励学生逐步把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做一个优秀的幼师生;三是融业观教育,即组织学生参观幼儿园、参与教育见习和参与实习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我,了解幼儿、幼儿园和幼儿教育,主动把自己融入幼儿教育事业中,立志做优秀幼儿班主任;四是就业观教育,即开展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和供需见面、人才交流等活动,促使学生实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角色的转换,早日适应幼儿教育岗位。
(四)责任分工:从做一项工作,到做全面工作
德育本质上是学生在教育影响下自主建构的过程,要使学生独立地开展自我教育,班主任就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锻炼中全面展示个性,发展各种能力。
以浙江省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为例,在高中段,一年级按照一人一职的方式进行管理,即给每个学生都安排一个职务,让其负责一件工作,使人人有事可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自我教育氛围。二、三年级实行分组包干管理方式,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每个小组负责相应的一项工作。大专段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对其可实行三层次自我管理模式,即设助理班主任为第一层次管理,组建班委为第二层次管理,设专项工作小组为第三层次管理,让学生充分进行职前锻炼。从一人一职到分组包干再到三层次管理,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从学做一件事开始,发展到做一项工作,再到做全面工作,这是一个从点到面的学生自主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建构班级自主德育机制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指导者,在班级自主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建构规范、感化和激励三位一体的自主德育机制[3]。
(一)规范是形成团结班集体的有效途径
班级德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建立规章制度,即运用规范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规矩教育,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1.以学生守则、校纪校规来规范学生行为
学生守则是学生的行为准则,校纪校规是学生校园生活的行为依据。要立德就得先立规矩,学生认同了准则、制度,依规而行,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开展规矩教育要通过系列主题活动来实现,如开展理想信念、文明礼仪、自主学习、感恩、责任、诚信等主题教育活动,促使学生从“不知”走向“知”,由“知”转化为“行”,实现知行合一。
2.以班级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制订出他们认可的班级制度、规范,如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与制订出勤和值日制度、卫生和礼貌守则、教室和寝室公约等。这些制度来自学生,会对学生更有约束力,指引着学生为人处事,让学生在相互督促和帮助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分阶段开展行为规范自主德育
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德育指导,如浙江省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设计的五年行为规范自主德育为:高中段(前三年)开展“良好行为规范训练”和“良好行为规范养成”自主德育;大专段(后二年)开展“行为规范标准化”自主德育。这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融入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
(二)感化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强大动力
感化是一种教育思想、过程和方法,是情和爱的教育。它以情为先导,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动而改变认识、态度和行为。
1.班主任做榜样:用师爱感化学生
班主任的榜样作用是以自己的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等产生的影响力,给学生以积极、健康、有启迪的影响。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影响者,生活中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为学生楷模;教育中满腔热忱、耐心细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做学生榜样。
2.学生互欣赏:生活中相互感化
人在渴望得到别人欣赏的同时也在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学会欣赏是一种做人的美德。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感化,相互影响,以关爱换取关爱,以同理心换取同理心,以责任心换取责任心。
(三)激励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推手
激励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的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1.在激励中增添人情味
班级激励有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激励,这是一种以感情为纽带的激励方式。人都需要关怀与体贴,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欣赏同学身上的真、善、美,在交流思想、互相排忧解难、进行休闲娱乐等过程中丰富积极情感。真挚的情感会化作自觉自愿的行动,使班集体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从而实现班级自主德育。
2.在激励中找准激励诱因
激励诱因指激励过程中诱发学生需要,使其产生积极态度和动机,进而自觉行动的因素。如赏识、期望、信任、成功、发展机会、增添责任、挑战性工作等都是很好的激励诱因,班主任适时适度运用它们诱导学生,能产生较大的激励效果。
3.在激励中形成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是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是班级全体学生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能使班级形成共同的目标、情感和意志,使班内随时随处可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在它的感召下,学生能自觉自律地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理想的自主德育效果。
结语
学生道德的完善本质上是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结果。人不可能一辈子接受学校教育,但必须终身受教育,而终身教育的实质是自我教育。学生走上社会后,思想和言行要靠自我教育支配,适应时代发展也要在自我教育中提升素质。因此,开展班级自主德育,培养学生自主德育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冯铁山.重视培养学生道德文化自信与自觉[J].教育研究,2014,35(0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