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土文化的乡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思考
作者: 尹强【摘要】乡镇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应以园所文化为基础。本土文化是乡镇幼儿园文化生根发芽的土壤。文章旨在厘清幼儿园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为例,从课程“观”、课程“力”、资源“率”三个方面探讨基于本土文化的乡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乡镇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尹强(1983—),男,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
乡镇幼儿园是指地处乡镇的幼儿园。一般来说,乡镇幼儿园的经济、社会资源等与城市幼儿园相比处于劣势,但其周边有着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园所面积较大,这些是乡镇幼儿园的优势。幼儿园课程可以体现园所的文化。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以园所文化为基础,又是构建园所文化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下面笔者以小太阳幼儿园基于“阳光”文化的“阳光”课程建设为例,谈一谈自己对基于本土文化的乡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幼儿园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幼儿园课程具有文化属性[1]。笔者认为,要想厘清幼儿园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探讨课程的文化适宜性,需要了解传统课程、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在文化方面的内涵。
传统课程文化是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有益的内容,比如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和古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管课程如何发展,幼儿园都要夯实这个根基,将其融入课程内容。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建设,推动幼儿园文化发展。
国际课程文化反映了眼界。如今,我国的幼儿教育正与世界接轨,很多国际课程与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借鉴,如关键经验、最近发展区、多元智能等专业术语经常出现在幼儿教育类期刊中。这一方面说明了国际课程文化正与我国的幼儿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也引发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自己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国际课程文化。
本土课程文化需要发展。本土课程文化带有地域特色。本土文化体现了当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本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值得幼儿园和教师去探究。
二、基于本土文化的乡镇幼儿园课程建设—以小太阳幼儿园为例
学习基于本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如何基于本土文化进行乡镇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小太阳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为例进行阐述。
(一)基本情况
小太阳幼儿园是一所集绿化、美化、儿童化为一体的充满自然气息的乡镇幼儿园。幼儿园一直秉持着“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以爱为先,以真立园,用心教育”“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挖掘乡土资源,打造充满阳光的园所环境,构建具备良好品质的教师团队,凸显幼儿教育本质,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设计具有园所特色的“阳光”课程。现阶段,幼儿园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区角材料日趋丰富,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二)园所环境
课程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础,而环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怎样选择有利于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课程资源,是幼儿园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太阳幼儿园的环境基本上是原生态的。教师在园所内开展各类活动时,常常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让幼儿尽情地游戏。种植区域内的各种事物来源于自然。幼儿在探索自然的奥秘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特色活动
小太阳幼儿园根据幼儿的需要设计了“野营岛”这一户外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进行角色扮演、创意涂鸦、竹片拼接等活动,在游戏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开展室内活动时所选择的生活化材料符合幼儿的特点,任务具有挑战性。幼儿在特色游戏区域“生活体验区”和“阳光创意坊”内,可以进行丰富多样的生活活动和压帘子、织渔网、纳鞋底等传统民间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幼儿积累活动经验,而且有利于让幼儿正确认识身边的事物,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幼儿园在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形成了“落实‘阳光’理念—建设‘阳光’课程—彰显‘阳光’特色—打造‘阳光’文化—实现‘阳光’愿景”的“五步曲”。每一步的推进,都需要在交流、研讨、实践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而这种共识又是开展下一步任务的前提。本土文化与幼儿园的团队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相互融合,有利于推动幼儿园发展,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三、基于本土文化的乡镇幼儿园课程建设路径的思考
(一)课程“观”
这里的“观”指理念。理念是实践的指南,树立正确的理念能够为实践指引正确的方向。判断理念正确与否的依据是课程观、儿童观、文化观是否正确。这三种理念与幼儿教育工作者怎么看待课程、儿童与文化有关。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幼儿园课程之所以与中小学课程存在差别,主要是因为教育对象不同。只有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观,才能不局限于蓝本,不局限于已有经验,而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幼儿,善于捕捉契机,找到课程实施的突破口,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此外,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能够让教师找准角色定位。当把儿童看作一个独立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时,教师就可以明确自己扮演的是儿童的支持者、引导者、陪伴者的角色。文化观主要是对幼儿园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认识。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要把园所文化与本土文化落实到幼儿园发展的层面。
小太阳幼儿园位于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太仓市东濒长江、南临上海,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打造园所文化时,小太阳幼儿园围绕“乡土”展开,以“阳光”为精神。阳光是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将“阳光”作为园所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且,“阳光”也与幼儿园的名字相关。幼儿园对园所文化的描述为:以尊重生命、尊重幼儿发展、尊重教师发展为本,按照幼儿教育的有关要求,遵循幼儿教育和幼儿发展的规律,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阳光”课程。基于上述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为: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建构幼儿的可能生活”为取向,通过“阳光”课程的实施,培养“会生活,能探究,乐学习,强体质”并且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幼儿。办园特色为:以“阳光”文化为依托,以“野营岛”户外游戏和室内自主性游戏为核心,构建集“乡土体育、乡土美术、乡土体验、乡土种养”为一体的“阳光”课程。
(二)课程“力”
1.园长课程决策力
园长在幼儿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园长是否具备课程决策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幼儿园课程的建设水平。在制订课程内容时,园长主要负责提供相应的意见,而负责课程建设的团队则需要依据这些意见来构建、调整幼儿园课程。园长提出正确的见解与合理的规划,能够使幼儿园的发展步入正轨;反之,则会使幼儿园的发展止步不前。
园长要想提高自身的课程决策力,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多种能力;第二,培养责任心,能够从大局出发,落实发展方案。在方案制订和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园长发挥着核心作用。乡镇幼儿园园长作为重要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对本土文化要有自己的见解,对园所文化要能引领团队共同打造,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能挑得起担子,说得出道理,找得出问题,给得出方案,要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把课程做扎实,使课程有特色。
2.教师课程实施力
基于本土文化的课程是一门生成课程,很多时候找不到蓝本。只有对文化元素敏感且熟知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师,才能成为基于本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合格的实施者。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具备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
为此,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进行基于本土文化的乡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关键。具体来说,幼儿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让教师理解幼儿教育的本质。对于幼儿园课程的建设,教师基本形成了两种认识:一种是创建优质园,另一种是形成课程蓝本。这些固然是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内容,但并非其主要的目的。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该围绕着幼儿来进行。教师需要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础,为幼儿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结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来开展活动,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活动效果。第二,让教师从学习的本质出发,明确幼儿积累经验的路径;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是站在幼儿的“前面”,还是隐在幼儿的“后面”;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是手把手教,还是仔细观察,是传授知识,还是提供机会,等等,这些都是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究的。第三,让教师具备整合的能力。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也应该是一个整体。整合的能力需要教师去提升和发展。
(三)资源“率”
1.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
本土文化是一个资源宝库。拥有这个宝库的乡镇幼儿园,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拓展本土文化资源开发的广度。乡镇幼儿园应从长远出发,结合幼儿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将当地能够用于课程建设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第二,拓展本土文化资源开发的深度。这需要当地的政府给予相应的支持,幼儿园持续深入地探索与研究。第三,设立有关本土文化的部门。小太阳幼儿园在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之前设立了调研组。调研组先让参与课程建设的相关人员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本土文化资源(侧重于选择那些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再根据特定的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分类汇总和系统的整理,从而保证课程资源的有序管理,实现课程资源利用最优化。
2.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
目前,不少乡镇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仍然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部分家长与社区人士缺乏主动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意识。乡镇幼儿园要想基于本土文化设计优质的园本课程,需要与家长、社区人士等群体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一方面,幼儿园需要增强家长对园本课程的认同感,培养家长参与园本课程建设的意识。另一方面,幼儿园需要主动联系学术界人士、企业界人士、离退休干部等社区人士。社区人士通常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可以在幼儿园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教育活动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幼儿园积极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采纳相关人士对课程建设的意见,能够真正为幼儿服务[2]。总之,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能够为乡镇幼儿园进行基于本土文化的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周草.幼儿园课程研究热点透视:基于2011 ~ 2013年研究文献的分析[J].幼儿教育,2015(Z3):1-6,16.
[2]李慧,胡小萍.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6):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