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究

作者: 马欣悦 申晋文 张晓平

[摘要]高素质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持,而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师资队伍质量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农科类专业学生与参训农民的调查研究发现,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质量较好、来源多样,但数量与质量稳定性有待提高;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能力较高,但实践诊断与答疑能力有待加强;教学内容选择有效性不足,前沿性与实用性尚需提升;教学方法选择有待完善,数字资源使用能力亟须增强。据此,提出健全涉农师资系统化培养体系,搭建开放共享型教育培训师资库;建立教师涉农企业实践制度,形成“田间地头”型学习共同体;丰富教师前沿知识技术储备,构筑模块化涉农师资培训内容;关注教师数字资源使用能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效能。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培训机构

[作者简介]马欣悦(1993- ),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炎培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申晋文(2000- ),女,江苏泰兴人,江苏理工学院炎培学院在读硕士;张晓平(2000- ),女,山西阳泉人,江苏理工学院炎培学院在读硕士。(江苏  常州  21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职业院校教师情绪劳动的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JYC007)和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后扶贫时代’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及政策支持体系研究”(项目编号:BJA2100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3-0089-09

一、问题提出

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指出要“发挥现有院校优势、强化公益机构建设、吸引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服务农民多元化、多层次教育培训需求,推动形成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相互衔接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高素质农民培育离不开高素质师资队伍。从已有研究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016—2020年,以研究高素质农民整体培育情况为主,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质量的描述和分析主要从师资队伍数量、比例、结构、稳定性以及培训体系等[1]方面进行,缺少对师资队伍本身现状及问题的深入探索,忽略了从微观层面对教师实际教育教学与培训能力现状的分析与考量。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本研究通过对农科类专业学生和参与培训农民的问卷及访谈调查,从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选择能力以及课程实施能力三个维度,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探究,剖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现状探究的基本架构

(一)研究对象

为了能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师资队伍现状进行可行且深度的调查分析,同时避免自陈量表可能存在的社会期望偏差及自我洞察限制[2],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与方便抽样结合的方式,以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学生和参与培训农民为研究对象,就授课教师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选择能力以及课程实施能力三个维度的表现进行问卷与访谈调查。由于问卷调查法往往难以让研究者有较多机会去检验回答者答案的真实性[3],因此,在进行数据清洗时,本研究采用严格的问卷筛选标准,在剔除被试答题时间少于5分钟、回答具有明显规律性和近三年参加涉农培训次数为0的问卷后,共回收农科类专业学生有效问卷1120份、参训农民问卷741份。此外,访谈参与培训农民共17人。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研究方法。了解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现状,并从中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需要大量的第一手数据作为分析依据。问卷调查法具有经济性、数据可获得性较高、标准性、可靠性等优势;同时,能够提供反映较大群体特征的样本成员特征[4]。因此,本研究主要基于问卷调查法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调查,辅以访谈调查探究深层问题及其成因。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师资队伍质量现状调查问卷(农民版)》《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作为探究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现状的研究工具。农民版问卷分为知识技能与态度(4题)、教学内容选择能力(4题)以及课程实施能力(6题)三个维度,共计14题;学生版问卷分为专业知识与技能(4题)、教学内容选择能力(4题)以及课程实施能力(5题)三个维度,共计13题。两份问卷均采用Likert-5点自评量表。通过Cronbachα系数对两份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发现农民版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989,学生版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990,均大于0.9,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可用作现状探究问卷。

本研究采用自编访谈提纲《高素质农民师资队伍质量现状(农民版)》,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三、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特征

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学生是高素质农民的重要“预备军”,也是“后继新农人”的关键主体,而参训农民是高素质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类群体的培育具有不同特征。据此,分别从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师资与涉农培训机构师资两方面对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特征进行探究。

(一)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特征

1.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断提升,但教师队伍数量与稳定性亟待提高。教师职称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情况的反映[5]。基于对教育部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2018—2022年,我国中职农科类专业教师正高级职称比例明显提升,从2018年的0.69%增长至2022年的1.77%,始终高于中职学校教师正高级职称比例;同时,中职农科类专业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也在不断提升,占到农科类专业教师总数的30%以上,明显高于中职学校教师职称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到,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教师整体素质良好,且呈现不断向好态势,为农科类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生师比”是用于反映教师数量的充足程度,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2018—2022年,我国中职学校农科类专业生师比呈现波动态势,最低为2021年的29.39,最高达到40.70,难以满足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在20以下的要求。可见,中职学校农科类专业师资队伍规模及稳定性都有待加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科类专业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提升。

2.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总体优良,但数字资源使用水平仍需提高。从总体上看,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较高,接近优秀的水平(M=3.917>3)。其中,高职院校教师在这一维度得分最高(M=3.955),职业本科院校教师得分最低(M=3.858),职业本科院校与中职学校(M=3.892)教师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M=3.917)。

从具体维度上看,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教师答疑解惑水平得分最高(M=3.939),专业知识得分最低(M=3.902)。不同职业院校教师均在答疑解惑上得分最高,说明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教师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但是专业知识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其中,中职学校与职业本科院校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得分最低,分别为3.889和3.832。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的掌握、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相应的跨专业知识和技能[6]。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中职学校与职业本科院校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得分虽然处于中上水平,但是相较其他维度来说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涉农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因时而变,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未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多由高职院校升本转化而来,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与师资队伍水平尚未能完全匹配,由此带来了学生对教师更高专业知识的要求。同时,从得分上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资源使用维度平均得分为3.914,相较其他维度来说偏低,尤其是中职学校与职业本科院校教师,得分分别为3.872和3.874,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具备实用性,但教学内容前沿性有待增强。教学内容规定着学习者学习内容的范围、层次、广度与深度,反映着一个时代或者一段时期内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之所在,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有效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教学内容的选择[7]。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专业课教师具备较好的教学内容选择能力(M=3.935>3),尤其在内容的实用性上(M=3.950)表现较好。然而,虽然教师能够根据学生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但内容的前沿性仍有提升的空间(M=3.927)。具体来看,中职学校教师在内容选择的实用性与适用性上表现良好,但内容选择的有效性得分最低。这说明教师还需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知,在选择内容时更多地关注学习内容与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之间的有效关系。高职院校教师在内容选择的实用性上明显好于其他维度,达到3.974,其他各维度表现接近,前沿性与适用性略低。这说明教师对教学内容前沿性与适用性的把握仍然有提升的空间。职业本科院校教师对教学内容适用性的把握得分最高、前沿性最低,可能与学生理解力的上升与对未来发展需要的追求有关,需要对专业的最新发展有更多的了解。

4.师生互动与评价表现较为优秀,但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只有当国家课程转化为教师理解的课程,进而通过有效教学转化为学生习得的课程,才可以称得上实现了课程的功能[8]。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所需的关键行为方式。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实施能力(M=3.938>3),其中师生互动得分最高(M=3.949),教学方法(M=3.923)与激发兴趣(M=3.923)得分最低。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

从不同层次的教育来看,中职学校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总体较好(M=3.943),超过平均水平(M=3.938),在师生互动上表现最为优异(M=3.956),相较其他维度在教学方法选择上的表现稍显逊色(M=3.925),激发兴趣这一维度的得分也相对较低(M=3.926)。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实施能力表现与中职学校教师接近,整体表现良好(M=3.943);在教学情境设计与学习评价上的表现更佳,分别为3.952与3.954;在教学方法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有待加强。职业本科院校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整体表现偏低,综合来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得分最低(M=3.821),师生互动表现最好(M=3.905)。

总的来说,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上都有待提升。已有研究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如PBL教学、概念图教学等,都会带给学生愉快、有趣的体验,让学生即使面对枯燥的学习任务兴趣水平也会有所改变[10]。因此,教师需要提高教学方法选择的能力,通过对学习任务、学生学情等的综合分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涉农培训机构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特征

1.培训师资来源呈多样化特征,多措并举提升师资队伍质量。为切实提高农民培育实效,各省市不断加大对农民培育的各方面投入,注重培育和优化师资团队。一方面,不断扩充师资来源,广纳人才,建立高素质农民师资资源库;另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培训班,以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例如,山东省率先组建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库,广泛吸纳“产”“学”“研”“推”等机构专家教授为主要师资,引导社会力量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全省农广校专兼职教师已达到4000人,基本覆盖全省主要农作物、畜牧兽医、农机服务、农村政策和农业创业等专业[11]。湖北省三百余家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大中专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承担了农业人才培训任务。政府开展多期师资培训班,完善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并通过遴选等方式组建导师团,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进行督导;同时,出台相应的师资扶持政策,建立分级师资库以满足不同专业、技能、培训模式的需要[12]。江苏省扬州市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师资库,截至2023年,从各级农技推广单位、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遴选了246名优质师资纳入讲师团队伍,建立农民培训核心师资团队;通过开展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比武练兵、以赛促教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多路径培养专职教师队伍;广泛吸纳产业好、接地气、深受农民喜爱的“土专家”“田秀才”,通过兼职教师打造实践型师资队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