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
作者: 苏维 杨红荃编者按:为进一步发挥我刊资政、引领、传播的学术平台效应,积极促进学术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推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教育与职业》杂志社2023年举办了以“助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衷心感谢全国各相关机构(单位)职业教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现征文活动已结束(获奖名单已刊发本刊微信公众号)。本刊将分期择优刊登部分获奖论文,以飨读者。
[摘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质表现为人才培养对标区域需求、产教融合支持区域创新优化、社会服务促进区域空间开发。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为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及功能定位的优化、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共同利益的实现;外部动力机制为内生增长的知识与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优化的整体性科学发展规划、健康发展的协调适应性生态环境。由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特色化、开放化及一体化发展之路。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优化教育供需均衡,创建协同共治体系、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对标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国家区域战略,构筑多元创新生态、打造区域职教品牌。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苏维(1991- ),女,湖北黄冈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硕士。(湖北 武汉 430205)杨红荃(1972- ),女,湖北恩施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湖北 武汉 43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改革发展专项课题“湖北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育人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鄂教政2022015,项目主持人:马丹)和2022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的实践路径”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D101,项目主持人:马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5-0005-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围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部省协同推进机制”。可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拟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域出发,探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质、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以期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提供参考。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促使区域经济体系内部、区域经济体之间实现生产要素、生产力的合理调配,形成一个自主流动的市场经济模式。[1]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依然突出,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发挥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产业优化、网络开发等优势,推动不同区域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来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对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求
人力资本被认为是“增长的发动机”,高素质人才带来的投资收益率远远大于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趋异,但同时也是促进后发地区市场主体加速技术模仿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2]。当前,技能型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生力军。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及企业需求编制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不断更新人才培养内容及方式,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对人才市场的有效供给。高层次人力资本的持续积聚能够有效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及创新能力,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会加速知识、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积累,激活不同区域的发展活力;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益又能满足其他地区需求,为区域带来生产力和技术,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二)产教融合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新优化
创新被认为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能。当前,区域创新能力、潜力和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成为不同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为了实现均衡发展,必须构建跨区域的创新系统。创新系统首先会在某一区域内建立,再扩散转移到周边区域,促进区域产业聚集,随着技术扩散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区域创新系统中包括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及收益的主体,位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于企业创新的产生(产品创新)来说,与区域环境中的高等院校在技术和信息方面合作是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区域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中介量,应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不同区域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加强跨区域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学校学科建设对标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通过整合教育资源、生产资源、政策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创新业态及技术,使不同区域发展形成联动。
(三)社会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空间开发
空间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空间组织形式将分散的经济资源及要素连接起来,可以形成特有的经济效益,产生聚集效应及溢出效应。空间集聚效应即指定观测值(省份)与周边观测值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集中及关联现象,空间溢出效应即指定观测值(省份)变化引致其相邻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变动。[3]聚集效应是区域空间网络连接区域经济点、线的载体,能够使连接起来的区域经济产生单个点、线或面所不能完成的功能,从而发展为多个核心区,形成增长极。增长极能够产生正效果的扩散作用,通过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的流动,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和网络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证明,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聚集效应及溢出效应。职业教育通过职业培训、对外合作、专业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内容,能够将“点”连接成“线”,使职业教育区域化,区域职业教育产业化,形成合作辐射,构建有效的经济运行网络系统,促进增长极的形成,同时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持续性网络开发提供重要支撑。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
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内部动力机制及外部动力机制。内部动力机制主要为区域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及功能定位的优化、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共同利益的实现。外部动力机制的构建主要是内生增长的知识与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优化的整体性科学发展规划、健康发展的协调适应性生态环境三个方面。
(一)内部动力机制
1.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及功能定位的优化。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不再是“层次教育”,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有效贯通,可以畅通职业教育的升学渠道,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价值感。
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及功能定位的进一步优化,将显著提升其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其天然属性的现实体现。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提高社会专业化分工,帮助企业提高产出水平。通过知识增长提高专业化效率,使人均产量增加,企业边际产品增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学科及专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持续升级。通过推动地方优势产业链接,形成产业集群,带来集聚经济,从而降低产业集群的平均成本和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有效提高区域的无形资产,最终吸引大量资本和劳动力的涌入。资本集中能够带来乘数效应,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2.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共同利益的实现。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即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是与职业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联的个人和组织的总称,包括政府组织、职业教育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企业组织、非政府组织、居民等。[4]在校企合作联盟、职教联盟、职教集团等由政府及有关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组织成立的教育团体中,各治理主体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为实现共同利益目标,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目标等,参与职业教育活动,良性互动参与决策,构建职业教育治理新格局。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职业教育多元主体以同盟、合作的方式进行博弈。由于合作能够产生合作剩余,因此主体的共同利益大于其每个主体单独经营时的收益之和。而合作剩余如何分配,取决于各方力量对比及策略的选择。根据紧密性(利益)及社会关联性(权力)的标准,首要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为区域职业教育的供应方及消费方,即本地区的职业院校、职教集团、职教联盟、参与企业,他们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力水平最高,获益水平最高;次要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为本区域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他们的权力水平高,但利益水平相对低;首要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职工等人力资本,他们是职业教育参与者,利益水平较高,但权力水平较低;次要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为其他区域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他们作为市场竞争者也将受到影响,但利益水平及权力水平较低。通过合作博弈策略的运用,能够使组织达到博弈均衡状态,实现最大效用,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外部动力机制
1.内生增长的知识与人力资本投资。保罗·罗默(Paul Romer)和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增长模型,提出要素收益递增假定,即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知识和人力资本作为生产投入要素,当企业资本增长时,其知识存量也会相应增长。企业处于边干边学的经济环境中,通过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外溢”作用,资本的边际产出率会持久高于贴现率,促使生产出现递增收益。随着正效应的知识与人力资本不断积累,这种增长将可持续。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及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技能型人才需求日趋旺盛,职业教育作用日趋凸显。职业教育人口基数庞大,渗透率也正在不断提升,由此对于职业教育领域知识及人力资本的投资将稳步增长,成为有效的外在动力。
职业教育领域的知识与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集中在常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产学研发、知识产权、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劳动力迁移等方面。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能够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知识溢出和技术进步,刺激社会需求的有效扩大。因此,国家大力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出台多项优惠及扶持政策,如政府主导下的知识产权投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投入、校企合作办学等。政策引导将促使社会资本向职业教育集中,企业为获取利益及降低投资风险,将谋求与职业教育合作,如开展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与生产等。当本区域职业教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时,合作将扩大到其他区域,其他区域职业教育也将获得发展机会。当投资风口形成时,又会带来更多的投资,在平衡区域发展水平的同时,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2.政策优化的整体性科学发展规划。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进行政策优化是重要手段之一。政策优化是在国家总体政策框架内,在原有政策基础上,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由国家或地方相关部门对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政策优化是对政策观念、政策工具或手段、政策目标、政策主体、政策过程、政策内容的创新,目的是使政策决策更科学、政策过程更规范、政策目标更准确、政策手段更完善、政策效果更明显。[5]职业教育政策创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配合,是一个区域整体性的系统和规划。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职业教育成为区域政策优化的重点关注领域。通过出台宏观政策、制度性政策、激励性政策、引导性政策等,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为了协调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国家对跨区域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合作框架。当前,国家正在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各地区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进行统筹安排,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纵深发展,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在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领域发挥作用。同时,深度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横向联动,出台政策和法律规定,明晰主体责权分工,构建沟通协作机制。总体来看,职业教育的制度供给是置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发展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