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如何赋能区域农村现代化
作者: 戚兴华 颜琳[摘要]仲恺农工学校秉“注重实验,扶助农工”初心,创办之初即设蚕桑一科。仲恺蚕桑教育扎根地方,与居民、社区、产业、农村深度互动,营建了互动、开放与无边界式学习共同体;以技术赋能农民头脑、以理念赋值农民生计,改善了区域农民的生计模式,提升了行业科技水平,带动了区域农业生产合作,推动了跨区域、跨国界的学术文化交流。仲恺蚕桑教育模式立基于蚕桑专业,契合中国农业与教育现代化的早期实践需求,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初阶形态。当前农业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需从生计模式转向生涯模式,并以农业为本、职业多元、融合城乡、朝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基本方向,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的产业赋能力、主体生涯力、城乡粘结力、国际影响力与开环创新力,以切实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2.0。
[关键词]仲恺蚕桑教育;农村现代化;农业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戚兴华(1983- ),男,河南周口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岭南地方文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副教授;颜琳(1965- ),女,湖南怀化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广东 广州 510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2021年度一般课题“教育空间视角下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美比较与建构研判”(项目编号:BIA210198)和2024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仲恺精神”课题“仲恺精神的历史形成与文化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仲宣字〔2024〕1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5-0012-07
仲恺蚕桑教育始于1927年3月仲恺农工学校正式招生时初设的蚕丝①实习科和本科。仲恺蚕桑教育面向地方民生需求不断改良产业技术,与区域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联系紧密,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促进了蚕丝业的技术进步与蚕桑文化的国际交流。仲恺蚕桑教育是中国农业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现代化发展的早期建制化探索,其在办学过程中所积累的一系列经验对于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技术赋能:仲恺蚕桑教育扎根地方的培养模式
(一)发展蚕桑专业
仲恺农工学校创建于1927年,是一所面向广大农工阶层、专注农科工科教育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学校继承廖仲恺先生遗志,以“扶助农工”为宗旨,确立了“注重实验,扶助农工”的校训。近代中国工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缓慢,与西方国家相比整体较为落后。蚕丝业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实业,在岭南、江南一带发展较快。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时,即力倡“振兴实业”“发展物力”。他通过海外考察与比较得出,当时能与帝国主义较量的唯有“华侨和丝业”[1]。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将蚕丝工业列为衣服工业之首[2],认为应该在传统农事基础上,学习国外的先进蚕桑技术,“把蚕种和桑叶都来改良……把丝的种类、品质和色泽都分别改良”[3]。
1927—1958年,仲恺蚕桑专业办学31年,毕业学生441人。其中,1949年前毕业学生242人,分实习科、正科、高级科、初级科等不同专业形式;1949年后毕业学生199人,分高级科、正科两种专业形式。从1930年开始到专业停办,除了1939年因战事迁转多地无毕业生之外,每年均有毕业生。仲恺农工学校以振兴蚕丝业为立校之初的重大使命之一,其蚕桑教育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深受蚕丝界和广大农工欢迎,推动了岭南地区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为振兴蚕丝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营建蚕桑教育学习共同体
仲恺农工学校通过营建桑蚕教育学习共同体,将“科研—产业—实习—教学”四重要素无缝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除了学校师生之外,蚕农和居民也成为在地空间专业实践的重要参与者,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成员。
1.校园内互动式学习共同体。仲恺蚕桑教育在校园内坚持营建实践导向的互动式学习共同体,在师生间形成了亲密的互动关系。一是注重实验,基于地方发展与实践需求,不断推进办学模式的试验调整、循序改革与渐进推行。二是敏好实学,仲恺农工学校在创办时即首先抓好实验农场、制丝工场等关键实验基地的建设,引导师生在实践的精严训练中掌握真本领。三是精益实业,强调产研深度结合,注重专业技术的实验验证与循证改进,引导师生反复试验筛选,引种杂交蚕种。在三“实”模式指引下,即便是抗日战争期间仲恺农工学校的校址屡次变迁,学校师生也都能齐心向学、互相支持,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在校园内迅速形成互动式学习共同体。
2.社区中开放式学习共同体。仲恺蚕桑教育在社区中建立了开放式学习共同体,使教育过程与活动走出了校园空间的小天地,与周边社区密切互动,在空间上跨越了校园与社区的围墙、铺平了研学与实业之间的界沟,在功能上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的无围墙、无障碍式对接。一是增设了一年制的蚕丝实习科,主科、实习科两个系列的专业设置模式兼顾了稳定性与灵活性,从入学到授课,从实习到就业,师生与社区居民高度互动,校园与社区环境相互支持。二是将蚕丝专业改为蚕桑专业,从纯粹的技术性专业转向更有生活气息的技术主导型专业,更加贴合地方民间耕作与生活方式,与岭南文化契合度更高。三是将蚕种培育实验作为沟通校园与社区开放教育的桥梁,校内实验室与产业实验室无缝对接,校内的实验室对蚕农开放,蚕农的蚕桑现场向师生敞开。
3.跨文化无边界学习共同体。跨文化无边界学习共同体是蚕桑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流动性要素,以学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活跃于国内国际。例如,1928年夏,蚕桑科主任杨邦杰教授赴日本出席国际遗传学会会议并调查日本蚕丝业,在这个过程中杨邦杰教授主导引进了日本蚕种,后和本地黄茧种杂交培育出中国最早的优质新白茧蚕种;1930年秋,杨邦杰、关乾甫赴东北三省、山东、江浙等地考察农桑业,返校后连续5次在纪念周会中报告考察经过。大量的跨区域与国际性社会调查研究,既开阔了师生视野、增长了见识、了解了民情,又借鉴了各方经验和教训,有效地促进了蚕桑教育学习共同体的营建。同时,仲恺蚕桑教育的师资来源背景多元化、国际化,是跨文化无边界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推动力量。来自国内不同地区与国际上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地,形成了合作、开放的科研与教育氛围,为仲恺蚕桑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务实与开放兼有的精神基调与发展基础。
(三)应用推广蚕桑技术
1.技术传播促进地方蚕桑文化更新。技术传播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常态模式,主要是在学校驻地的点式传播。例如,1933年8月,高级蚕桑科、高级农艺科两科新生近百人入学,当日举行正式入学开课仪式,向周边农业社区传递了追求蚕丝技术与农业技术进步的力量与声音。同年秋,学校在官山蚕桑实习场举办广东省有史以来首次蚕丝业展览会,展期10天,参观者逾万人次,为地方蚕农及居民普及了蚕丝业新知识、新技术,改变了人们对蚕丝陈陈相因的刻板印象,带动了产业文化观念的更新。第二种是战时模式,主要是抗战期间迁校路线和临时办学驻地的沿线传播。抗日战争期间,仲恺农工学校曾多次迁校,先后至南海县官山圩、中山县南屏乡、澳门、乐昌县、罗定县等地办学,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蚕桑技术在沿线与驻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例如,1941年底至1942年春,为躲避战火,仲恺农工学校内迁到当时的罗定县城近郊松乡办学,以当地少量土地作为学校的小农场。自此至1945年底,仲恺农工学校在松乡办学,开设有果蔬、蚕桑等专业。从1946年1月开始,仲恺农工学校陆续搬迁回广州。学生们利用给当地小学生上课、与村民交流、助农等各种机会,积极传播专业知识,促进地方蚕桑文化的更新。
2.技术应用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仲恺蚕桑教育立足广州,在办学区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立校之初,仲恺农工学校校门即向农工子弟敞开,首批招生的98人均免收学费,并发放伙食补助,分读三年制蚕丝本科与一年制蚕桑实习科。仲恺农工学校将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深度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服务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改良蚕种技术和良种分发两个方面。1930年开始,仲恺农工学校陆续培养出了杂交新蚕种系列,被命名为“仲恺蚕种”,引起强烈的反响。1931年春,各地请求发“仲恺蚕种”者越来越多,蚕种陆续分发至广东各地。仅官山方面,已不下数千家,所需蚕种之数,计当五六万纸以上。截至1938年日寇占领广州前夕,办学十年间,学校蚕丝专业师生深入山区采摘野生桑叶养蚕,保育优良蚕种,培育杂交新品种,并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保存了各类优良蚕种100多个,为岭南蚕种研究和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蚕种资源。产业技术的快速应用不仅改善了蚕农的生计模式,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甚至还产生了跨区域、跨国界的立体效应。仲恺农工学校培育的优良蚕种被推广到邻近的广西、四川及江浙一带,甚至一度流传到东南亚和日本。
二、生计赋值:农业职业教育体系1.0的价值反思
仲恺蚕桑教育紧密贴合地方蚕丝业发展,以提升蚕丝业生产力和优化蚕农生计模式为价值追求,初步推动了蚕农形象从固着身份向职业人才的转变。这一教育模式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始终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培养实业技术人才。
(一)为谁培养人:始终围绕“扶助农工”宗旨推进蚕桑教育
仲恺蚕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实习活动、实习基地和研究方针始终围绕着“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宗旨进行设置,其研究成果也始终为“扶助农工”而服务。仲恺蚕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传承并发扬了廖仲恺先生“志业爱国,实业助农”的精神,师生与农民共同营建区域产学研共同体,形成了社产学研高精度、高力度、高效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区域农业发展和国家实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来看,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紧贴国家与地方发展实际需求,设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以技术赋能改变农工命运、改善地方农民生计模式为己任;第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周期长短结合,同一专业主科、实习科双链条发展,切合本地生源意向,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分流选择,提供多元的职业教育与技术学习的机会;第三,专业设置因时而变、因地制宜,根据外部社会环境与内部师资条件进行调整,与生源情况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相适应。
(二)如何培养人:推行扎根大地的开环式四重螺旋培养模式
仲恺蚕桑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性与系统性并重,教学活动中融入了产业、社区的实习实践与知识技术的研习,既在课堂外与科研相互契合,又在校园外与产业紧密结合,“科研—产业—社区—教学”组成互动链条,在空间维度上形成了双向循环流动的培养环。在师生与居民的同向互动维系下,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无障碍互通,师生发展与社区需求无缝对接,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场景式开放。人才培养的四重要素通过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互动,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演进,形成了递进上升的开环式四重螺旋人才培养模式。
无论平时在广州,还是战时在其他办学地点,蚕桑专业培养过程都坚持实践第一,沉入农业一线实践实习。在罗定办学时期,仲恺农工学校的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开办小农场。蚕桑专业的师生坚持种桑养蚕,不断将科学技术应用到种瓜育菜之中,用实例与实践影响农民。蚕桑专业的学生时常给小学生上课,既带他们体验难得接触到的音乐课,传授科学锻炼知识的体育课,也将专业知识娓娓道来,结合农村实际活学活用。
(三)培养什么人:为区域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作育英才
仲恺蚕桑教育不仅为岭南地区的蚕桑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也为学校自身发展充实了后备力量。仲恺蚕桑专业的毕业生或者留任学校进行教学工作,或者继续升学深造,或者投身蚕桑专业相关的工作,为农业教育与农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蚕桑专业初期毕业生崔瑛山等人就在仲恺蚕桑教育的后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仲恺蚕桑教育还以实习、实践与实训为起点,建立区域性实习基地,加强学校和区域农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助力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例如,1932年春夏之间,学校指派程树勋等到南海县官山建立仲恺农工学校蚕桑实习场,帮助蚕农淘汰原来的低产蚕种,促使丝量成倍增长,推动了官山地区制丝业的蓬勃发展。接受蚕桑教育的农民从赋能头脑到赋值生计,获得可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从终身式身份限制中解放出来,转变为有职业意识与专业技能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