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的具象表征、实践逻辑与推进策略
作者: 胡新岗 黄银云 李莹[摘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促进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支撑全行业发展的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具有运行方式合作化、团体属性多重化、建设任务具体化的特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应基于人才培养逻辑、产业发展逻辑和教育内生逻辑。通过规范搭建产教融合共同体领导架构,夯实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决策基础;合理设置产教融合共同体工作组织,保证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有序开展;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机制,保障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规范有序;科学设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任务,奠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工作目标;全面优化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环境,加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社会支撑等策略提升运行效果。
[关键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具象表征;实践逻辑;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胡新岗(1974- ),男,安徽砀山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授;黄银云(1977- ),女,江苏姜堰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授;李莹(1989- ),女,江苏洪泽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重点课题“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视域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JS2024ZN044)、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产教科协同的高职院校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2023/02/86)和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中之重课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创新型复合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3JSJG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7-0078-07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路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切实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适应性,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和技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出的政治要求。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要求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打造产教融合新型载体,发挥职教集团(联盟)、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同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构建政行校企协同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机制的重点任务之一予以部署,并要求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作为汇聚行业组织、企业、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的多元化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其科学高效的实体化运行是破解校企合作不紧、产教融合不深、职普融通不畅、科教融汇不实的关键抓手[1]。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简称共同体)属于新生事物,明晰其实体化运行的具象表征,认识其实体化运行的实践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实体化运行的提升策略,对于全国数百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避虚就实”,推动产教由“融”到“合”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的具象表征
(一)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方式合作化
《指南》指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由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组建的,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支撑全行业发展的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该定义表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运行方式上凸显了成员单位有组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合作化特点:一是推动共同体成员单位挖掘自身潜力,合作促进行业发展。强化企业的人才培养责任,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同时鼓励高等院校发挥自身科技、人才优势,推动共同体成员单位开放自身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保证共同体成员单位各得所需、共生共长。二是以共同体成员单位的机构融入、业务融汇、人才融聚、发展融合实现高效合作,进而汇聚行业产业与教育资源,推动行业产教全要素融合,促进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企业生产经营与学校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水平。三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协同创新,促使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在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和产品升级方面的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高,以科教融汇有效服务高端企业提升能级和地方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团体属性多重化
作为教育与产业深度互动的新型载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具有专业性社会团体的多重属性。一是行业性。产教融合共同体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共同体的行业属性由牵头企业所属行业决定。二是跨域性。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员单位来源多元,具有跨区域的特性,目前成立的全国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均从形式上满足了教育部要求的产教融合共同体跨区域性组建要求,跨区域广泛吸收相关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参与建设。三是协同性。根据教育部印发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申报书》建设项目指标,共同体成员单位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合作开发教学资源等,体现了共同体的协同性属性。四是自组性。即共同体是牵头单位自发组建、成员单位均为自愿参与的群众性、团体式、会员化的非官方非法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可动态优化调整的“项目团队”。五是互利性。共同体内学校要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高等学校要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企业员工,攻读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学历(学位),共同体内企业招工要向共同体内的学校倾斜等系列规定均表明共同体成员单位间具有互利性。六是广泛性。即共同体应吸收包括行业协会(学会)、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单位的参与共建。
(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任务具体化
在《指南》中,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任务包括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构建产教供需对接机制、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有组织开发教学资源和强化支持保障力度六项任务。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与强化支持保障力度两项任务是为加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保障其他四项任务高效完成而设定的非产出性任务,其他四项任务为产出性任务,其中构建产教供需对接机制是其他三项任务的基础性、前置性任务;同时,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有组织开发教学资源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关键任务,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初衷。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包括职业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与继续教育以及职校毕业生和企业员工的学历提升三个维度。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包括行校企共建技术创新与研发平台、联建科研攻关团队、共同投入经费、健全创新协同机制,提升前沿领域创新成果在产业升级中的转化应用水平。有组织开发教学资源包括组建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项目和研制推广应用优质教学装备。
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的实践逻辑
(一)人才培养逻辑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最具活力的发展要素,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筑知识群、技术群、产业群互动融合和人才、制度、文化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2018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选拔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教育、科技、人才各要素活力,扎实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企业、普通高校、职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形成合力,将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增强创新融合开展。
(二)产业发展逻辑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储备亟待加强,适应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技术更迭快、业态多元化、产业融合化、组织网络化、发展个性化、要素成果分享化等新特征,在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壮大的同时,技术创新供给不足、制度创新供给不够等制约因素凸显,迫切需要加快制度创新,营造支持创业创新和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制度环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互动,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构建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系统不仅是科技和人才的聚集地,还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知识、人才和技术的多重优势,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支持力量。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提升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产业界与教育界、科技界致力于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充分利用教育界、科技界的智慧和资源优势[2],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推动产业界采用订单、委培、学徒制等方式与学校协同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具有创新素质、研发能力以及先进技术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和转型,推动产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教育内生逻辑
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渠道,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教育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技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社会建设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等时代背景下,普通高等教育和高水平职业教育都应当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系统深层次改革的需求。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融为一体,进行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结构。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培养真正满足产业发展、企业经营和社会进步需求的人才,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回馈经济社会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存在适应性不足、吸引力不强、内涵质量不高、关键办学能力相对偏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修订施行了新职业教育法,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的核心目标是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抓手,其实体化运行能够有效推动职业学校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提高内涵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其能够融入企业、适应产业,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经济的根本在于科技创新。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中,高等学校需要最大限度地汇聚来自行业、产业、企业、科研机构、职业学校的优势资源;掌握产业发展前沿动态和产业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准确把握基础研究方向和战略目标。同时,瞄准应用研究着力点,主动变革科研范式,布局集成优势平台,发挥学科人才及科研的优势,提升源头创新能力[3]。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可以及时为高校提供产业前沿动态、企业技术难题清单、科技项目“中试车间”、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土壤等方面的信息,推动教育组织形态从相对封闭向系统性、综合性、开放性转变,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化。